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五大连池药泉湖表层沉积物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大连池药泉湖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方法测定其中有机污染物,以探讨药泉湖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有机物99种,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分布规律服从入水口出水口深水湖心,表明药泉湖排入口、排出口附近的污染源与药泉湖底泥中有机污染程度关系密切,周围农田及娱乐设施对药泉湖的有机污染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2010年平水期对五大连池药泉湖6个采样点的8个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药泉湖水体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药泉湖水质的首要因子,即有机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最大;瀑布出水口采样点污染最严重,该出水口为药泉湖观光景区入口,因此要密切关注药泉湖人为点源污染,加大景区环境管制力度。  相似文献   

3.
以五大连池药泉湖为研究对象,开展对其水样及底泥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药泉湖水体中总有机碳(TOC)含量范围在8.7~11.47mg/L之间,平均为9.89mg/L;药泉湖底泥中总有机碳(TOC)含量范围在40.77~77.25mg/kg之间,平均为54.12mg/kg。药泉湖周围的农业面源污染、居民办公区的生活污水的排入以及湖水径流路线对其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一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五池子和药泉湖))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元素(Cd、Pb、Cu、Zn、Hg、As、Cr、Ni)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268%,大体上能够反映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基本来源情况。第一主成分为"自然源",第二主成分主为"农业面源",第三主成分为"人为点源"。其中第一主成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注意As和Hg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大连池地区天然矿泉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大连池矿泉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之一,是中国十分宝贵的地下矿产资源。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科研、旅游、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也造成诸如水质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五大连池地区60处天然矿泉进行基础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并根据天然矿泉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污染程度分为4类。主要讨论五大连池地区天然矿泉资源周围的生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2012,(14):12
湖泊素有"地球上的珍珠"之称,对于保护人类生态家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湖泊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诸多湖泊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富营养化、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水质下降等严重困扰着湖泊,一些湖泊演变成沼泽甚至消亡。湖泊一旦污染,不仅影响生态平衡,而且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在治理被污染湖泊的同时,不断强化对良好水质湖泊的保护,才能实现湖泊未  相似文献   

7.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景观用途为主的人工湖泊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湖泊的富营养化都有加重趋势,基本丧失其功能,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预防治理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对丈八沟人工湖的水质监测、分析,探讨了引起人工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提出了对于人工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案。分析表明:引起人工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宜采用内环境治理和外环境整治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沉水植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对其资源化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沉水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现状,并对沉水植物的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展望了开发和利用沉水植物资源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景观水体对于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水体生态和城市景观。对国内外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为实践中的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从我国湖泊的实际现状来看,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超过半数的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大加剧了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对其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本文简要分析了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就目前我国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作了介绍,并指出了今后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