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恶臭污染的测定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仪器测定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六阶段臭气强度法、嗅觉感受器测定法等常用的恶臭物质测定方法,并对以大气扩散式为基础的恶臭预测、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今后恶臭测定及评价工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臭气(恶臭)的测定与气味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气味"具有芳香(香味)和恶臭(臭味)等多种多样的特征,所以很难用同一尺度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气味评价(量化)时,需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在此对恶臭的相关测定方法以及在企业等现场进行自主管理时使用的简易测定方法,气味传感器(恶臭测试仪)的使用事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由于多数恶臭物质的嗅阈值较低,使其恶臭浓度的测定较为困难。感官测定法因其可直接反映恶臭对人们的影响成为普遍使用的恶臭测定方法。国标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存在一些缺陷,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采用高自动化和高准确度的动态嗅觉仪法进行恶臭浓度测定。采用硫化氢和氨气进行实验,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关联研究,以推动动态嗅觉仪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对硫化氢和氨气的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在臭气强度的测定上,动态嗅觉仪法表现出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臭气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通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臭气物质组分及其含量的分析,依据现行的国家恶臭污染物的居住区、工作场所和场界浓度的标准限值,根据臭气浓度和强度的关系式,转化为该气体臭气强度,并给出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值。最后以黔西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为实例,验证该标准的实用性。将该标准值应用于恶臭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评价,能科学、直观地反应出恶臭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采用臭气强度标准对恶臭污染物进行评价是一种针对性、可操作性、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为产生恶臭物质项目的臭气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嗅觉测定技术的进展与恶臭污染管理政策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湘中 《环境科学》1999,20(2):107-109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算法和嗅觉测定法,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是广泛接受的臭味测定方法,本文就嗅觉测定法的定义,设备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欧洲、美国、溴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地区当前对于恶臭污染的将嗅觉测定法进行标准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环评对于恶臭污染评价大多采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各污染物的厂界浓度值和排放浓度限值,以是否达标作为评价的依据。此种评价缺乏一定的指导性。本文采用综合指标臭气浓度来对恶臭污染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了举例验证。此方法对于恶臭污染防治措施的提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可同时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泥回转窑处置污泥时须先对污泥进行干化使其含水率达到要求.污泥受热干化时会释放恶臭物质,易引发恶臭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以污泥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为对象,基于目前国内外恶臭污染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污泥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中物质浓度、嗅阈值、阈限值、气味安全级别以及饱和蒸气压,通过指标权重评分方法筛选出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中的主要恶臭污染物.以恶臭污染潜力为评价目标,风险指标和臭气排放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构建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模型,形成适合污泥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恶臭污染影响评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恶臭污染评价的程序、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概述 ,指出恶臭污染评价应以恶臭污染源表征 ,臭气浓度、臭气强度、恶臭物质的测定 ,暴露频率预测、居民投诉分析为基础。恶臭评价是控制恶臭扰民、评估恶臭削减效果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张晓伟  汤滔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2):165-167,189
从实际的恶臭监测分析出发,结合执行与实践《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过程中的各种体会,从标准本身、采样以及分析的质量保证这三个方面,对恶臭监测分析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对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增加行业排放标准,对有组织排放增加浓度排放限值进行规定,对采样气象条件、采样点位、采样频率进行明确,并引入背景值或本底值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最后针对分析环节,就采样器材、实验室和分析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质量保证要求,以确保恶臭测定方法的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0.
完善中国恶臭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恶臭污染防治事业起步较晚,现仅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恶臭测定方法标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恶臭环境标准体系。本文将在分析国外恶臭环境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恶臭污染形势和标准现状,提出完善中国恶臭环境标准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恶臭污染评价方法及来源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恶臭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概述了恶臭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如臭气强度评价法、臭气浓度(或臭气指数)评价法、臭气扩散模型预测评价法,同时从谱图恶臭污染源识别和源解析模型识别技术两方面介绍了恶臭污染物源解析技术,为恶臭污染事故诊断分析、定性恶臭污染物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最后通过分析目前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恶臭浓度的标准方法为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本文就其采样分析的过程、步骤中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恶臭投诉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恶臭污染作为一种扰民污染近些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恶臭污染的投诉时有发生。本文针对天津市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期间的恶臭投诉进行统计、分析,反映了天津市恶臭投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恶臭污染投诉主要集中在6月-10月,投诉的对象主要是化工、石化、喷漆涂料等工厂以及餐饮业、野外焚烧等,投诉的区域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工业布局有关,针对以上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毒性的物质,水中挥发酚的含量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测定饮用水中挥发酚含量至关重要。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是饮用水中测定挥发酚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从样品预处理、显色剂的纯度、显色时间、振荡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为改进方法测定挥发酚时在0~0.04 m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2.5%~109.4%、标准偏差为1.3%~3.9%之间。  相似文献   

15.
闫凯  赵旭涛  齐国庆  王卫东 《环境科技》2007,20(1):39-40,43
实验采用生物滴滤法处理化工厂污水恶臭气体.研究表明在处理较低浓度H2S,NH3,VOCs的恶臭气体时,该方法能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能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厂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水体中形态汞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然水体中汞的存在形态,介绍了汞的分离富集技术,评述了汞的各种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实用分析方法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危害性严重的一类持久性有害污染物。含量极微,测定难度大。通过试验对比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富集技术和液相色谱、气质联机测定方法对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是实验室条件下,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优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污染特点,结合国内外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相关研究、北京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监测数据及公众投诉情况,提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及臭气防护距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P矩阵校正技术在光度法测定COD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能的干扰金属离子进行了筛选,通过对多个检验集样品的分析,确定了最优分析波长组,并进一步对多个实际样品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定结果与国标推荐方法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可无需预先化学分离就很好地消除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钚-238是一种半衰期较长的人为放射性核素,其含量极低,准确分析其同位素组成依赖于高效率的分离富集技术及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本文综述了电感耦合等离子、电子加速、热电离和共振电离四种质谱分析方法在土壤和沉积物中钚同位素分析方面的应用现状,从技术原理、应用和成本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各种分离和纯化方法、质谱检测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应用及我国核能应用过程环境影响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