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套灌区春小麦-萝卜复种模式下土壤NO3--N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兆忠  王效科  冯宗炜 《环境科学》2006,27(6):1223-1228
研究了河套灌区春小麦-萝卜复种模式下,土壤、土壤溶液和地下水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土壤表层NO3--N含量降低,深层(100~150cm)增加;土壤溶液中、下层NO3--N浓度(70、120cm)显著高于上层(30cm),尤其是在萝卜生长季.当前的灌溉条件下,不同年度、不同生长季土壤NO3--N淋失量的多少与土壤水分的下渗量密切相关,且输入的氮素中有30%以上以NO3--N的形式淋失掉.施肥区地下水NO3--N浓度显著高于未施肥区,且65.5%的水样超过WHO规定的上限(11.3mg/L).总之,经过连续2a的春小麦与萝卜复种可使表层土壤NO3--N含量明显降低,但由于中、下层土壤剖面中残留大量的NO3--N,因此在当前灌溉措施下,短期内NO3--N淋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陈效民  吴华山  孙静红 《环境科学》2006,27(6):1217-1222
对太湖地区农田土壤3种主要水稻土类型: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在小麦和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剖面中NH4+-N和NO3--N含量的时空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H4+-N在1a中的2月份和9月含量较高;4月份和11月的含量较低.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空间变异为土壤上层到土壤下层呈逐渐递减趋势,以表土层含量为最高,在40cm以下基本上趋于稳定.NO3--N的含量低于NH4+-N,在1a中小麦生长季节(旱作)高于水稻生长季节(水作);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空间变异为:旱作时的土壤表层到底层迅速下降;但在水稻生长季节土壤剖面中表层土壤的NO3--N含量低于底层的NO3--N的含量,出现明显的淋溶现象.在旱作期间NO3--N随NH4+-N呈指数曲线变化,而在水稻生长期间没有这种关系.NH4+-N和NO3--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的直线线性正相关关系.但NH4+-N和NO3--N仅在旱作时随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升高而呈对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3.
江南  周明华  李红  李子阳  章熙峰  朱波 《环境科学》2020,41(10):4539-4546
长江上游山区以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但其极易受到农业生产等活动所导致的硝态氮(NO3--N)污染.本文选取长江上游典型山区农业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与管理强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野外调查,阐明其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异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40~12.51 mg ·L-1,超标率近30%.受降雨和管理强度影响,丰水期降雨量和施肥量增加,土壤中氮素在降雨驱动下淋溶流失进入浅层地下水,呈现出丰水期NO3--N质量浓度(6.73 mg ·L-1)高于枯水期NO3--N质量浓度(6.28 mg ·L-1)的时间变异特征.在空间上,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呈现坡耕地和居民区集中分布的截留和大兴子流域中地下水NO3--N质量浓度(截留子流域:6.58mg ·L-1;大兴子流域:6.34 mg ·L-1)高于苏荣子流域(5.20 mg ·L-1)的特征,主要由不同子流域地下水埋深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导致.此外,浅层地下水NO3--N质量浓度与Cl-、NH4+-N、DOC和SO4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而与pH值呈负相关,表明地下水化学因子亦是其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山地农业小流域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防控山区农村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和保障饮用水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cinetobacter junii WZ17脱氮效果良好,为确定其脱氮特性及动力学过程,利用“样条插值法”研究了菌株生长阶段,并采用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菌株生长及氮素去除过程进行拟合,结合反硝化过程中间产物,分析菌株脱氮途径.结果显示,菌株WZ17以NH4+-N、NO3--N和NO2--N唯一氮源时,生长适应期分别为2.89、3.13和3.13 h,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8.47、5.76和5.18 mg·L-1·h-1,生长和底物去除过程分别符合Logistic模型(R2>0.9)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R2>0.9).硝化过程中,NO3--N和NO2--N的积累量仅为0.13和0.14 mg·L-1,反硝化过程中,NO2--N的积累量为1.55 mg·L-1.“样条插值法”的运用可以准确地划分菌株WZ17的生长阶段,菌株WZ17对NH4+-N、NO3--N和NO2--N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反硝化途径为NO3--N→NO2--N→NxOy.  相似文献   

5.
农田氮肥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我国地下水氮素污染的两大来源,从氮肥-垃圾渗滤液复合影响区域内采集6份土壤剖面-地下水样品,分析非饱和-饱和带全剖面中氮素的分布特征,来清晰判识该类典型区域的氮素跨介质污染特征和途径,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分析,来解析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氮素分布的响应.结果发现,在高施肥量采样点中,土壤中的硝态氮(NO3--N)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施肥量采样点(p<0.01),NO3--N大量分布在深度0~240 cm的土壤中(p<0.05),部分NO3--N下渗进入地下水,高施肥量采样点地下水中NO3--N浓度在总溶解性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中占比达31.93%~84.70%,硝化菌在氮循环功能菌中占比为27.08%~87.99%,说明氮肥是该区域地下水NO3--N的主要来源.铵态氮(NH4+-N)在非饱和带深度0~20 cm和400~460 cm的范围内含量较高(p<0.05),垃圾填埋场下游的地下水NH4+-N浓度均超标,在TDN中占比为26.40%~59.71%.统计分析表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可能是造成地下水中NH4+-N浓度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很可能是导致地下水位波动带附近出现NH4+-N高积累的主要原因(p<0.05).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复合影响区氮素的污染评估和防控.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农田渠系中氮素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陆琦  马克明  卢涛  张洁瑜  倪红伟 《环境科学》2007,28(7):1560-1566
以三江平原开发强度不同的浓江上游段和别拉洪河中游段的农田排水渠系为研究对象,根据毛、农、斗、支、干5个渠道级别设采样点,分析TN、NH+4-N和NO-3-N在渠系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别拉洪河中游段渠系中的TN、NH+4-N和NO-3-N浓度大于浓江上游段;TN、NH+4-N、NO-3-N的浓度峰值沿着渠系从低级向高级移动,浓江上游段峰值出现的最高级别是干渠,而别拉洪河中游段是斗渠;多等级的排水渠系对氮素起到了一定的截留作用,且别拉洪河中游段渠系对氮素的截留大于浓江上游段;2个渠系中的TN、NH+4-N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6~9月逐月减少,而NO-3-N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且没有规律;TN与NH+4-N、NO-3-N呈显著性正相关,浓江上游段TN与NH+4-N、NO-3-N之间的关系适合幂函数模型,而别拉洪河中游段适合三次曲线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别拉洪河中游段渠系中的TN浓度与NH+4-N、NO-3-N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解释78%的TN浓度.  相似文献   

7.
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捷  熊必永  张树德  杨宏  张杰 《环境科学》2006,27(4):701-703
以厌氧/好氧生化反应器中的聚磷菌为实验对象,探讨了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O2--N可以作为聚磷菌的电子受体,实现NO2--N型反硝化除磷,但吸磷总量和吸磷速率明显低于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效果;当NO2--N和NO3--N共存于缺氧环境时,NO2--N对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除磷总量和速率没有影响,但会降低NO3--N的消耗量;NO2--N型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好氧吸磷量和速率均低于传统A/O厌氧放磷污泥的效果,但由于它经历了缺氧吸磷和好氧吸磷2个阶段,因此,从吸磷总量或出水水质看,二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深水水库沉积物微生物功能特征及利用价值,于2019年在实验室对小湾水库表层沉积物微生物进行了驯化分离,并分析了其中一株细菌的脱氮效率.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细菌XW731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是一种贫营养型好氧反硝化菌;在分别以NH4+-N、NO3--N和NO2--N为唯一氮源时,该菌对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33.6%、68.5%和9.1%;以NH4+-N和NO3--N为氮源时,对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66.4%、89.6%,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更强.将该菌投加到两种城市微污染水体后测试表明,该菌对城市河道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38.3%和42.4%,对城市降雨水体的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2.2%和7.7%.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自然水体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杭君  张建英  陈英旭  蕉荔 《环境科学》2006,27(10):1969-1973
研究了太湖流域湖州段、杭州市贴沙河和某水华池塘等自然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水平,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处水体的微囊藻毒素MCLR水平为0.049~12.30μg/L,MCRR为0.032~7.90μg/L,底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水体中MCLR的平均浓度与TN、NH4+-N、NO2--N和T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DO和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MCRR的平均浓度与NO3--N和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DOC、高锰酸盐指数、光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P和NO2--N是影响MCLR生物合成的主导因子,NO3--N和氮磷比是影响MCRR生物合成的重要因子;NO2--N和NO3--N可能分别是MCLR和MCRR生物合成中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  相似文献   

10.
选择密云水库上游承德市滦平盆地为研究区,通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三氮"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包气带可溶硝态氮含量,结合水体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硫酸盐硫氧双同位素多种环境同位素特征和地下水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示踪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滦平盆地水体氮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地下水NO3-质量浓度与居民用地、旱地土地利用类型显著相关,硝酸盐污染主要集中于居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区域浅层地下水中.13.79%地下水样品NO3-质量浓度超过国标(GB/T 14848-2017)地下水硝酸盐限值Ⅲ类标准,超标范围为1.04~3.86倍;37.93%地下水样品NO3-质量浓度超WHO饮用水硝酸盐浓度限值,超标范围为1.08~6.83倍.地下水NO3-质量浓度、土壤全氮和浅层土壤可溶硝态氮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主要为家畜粪尿和生活污水混合污染,其次为化学肥料淋滤;盆地山前地下水径流区包气带-地下水氮循环主导过程为硝化作用.以盆地系统作为独立单元研究水环境硝酸盐污染来源和归趋规律,对流域整体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郊农业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郊农业区的金脱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解译2009年的Spot-5卫星遥感图获取了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的DEM图,利用ArcGIS 9.3的水文、空间分析模块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子流域,分析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各子流域出口处采取水样,分析其TN、NH4+-N、NO3--N输出浓度、输出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结构、施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径流氮素污染严重,其TN、NH4+-N输出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夏、秋季,而NO3--N的输出浓度的季节差异较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对NO3--N的输出浓度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林地、水面表现为源作用,水田、旱地、居民地为汇作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对其影响不同,年度尺度上对NO3--N输出影响最大的为旱地,春夏季为林地,秋冬季为旱地.TN、NH4+-N的输出浓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较差,各形态氮素的输出量与纯氮施用量、人口数、养猪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林雪青  向伟  李志  张志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939-1946
为了分析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中NO3--N迁移规律的影响,在陕西长武黄土塬区沿东西方向设置6个样地,每个样地内均选择耕地、由耕地转变来的果龄10 a和20 a左右的苹果园(下称耕地、10 a果园和20 a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NO3--N迁移的影响,并初步评估其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NO3--N均出现累积现象,达到累积峰时的土层深度表现为果园>耕地,NO3--N最大累积量表现为20 a果园>10 a果园>耕地. 耕地、10 a果园和20 a果园土壤w(NO3--N)平均稳定深度分别为300、400和500 cm,平均稳定值分别为2.4、2.5和2.6 mg/kg. 地下水中ρ(NO3-)为15.3 mg/L,而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ρ(可移动态NO3-)分别为14.2、26.2和26.3 mg/L,可见,与耕地相比,果园土壤中NO3--N淋溶至地下水的风险更大. 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地下水补给存在差异,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中NO3--N的贡献率尚需进一步量化.   相似文献   

13.
磷酸二氢钙和氯化钾对乌栅土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柱淋洗,研究了N、P、K共施对太湖乌栅土氮素(Urea-N、NH4+-N和NO3--N)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尿素的条件下,N的淋失以NO3--N为主,占淋失总氮(Urea-N、NH4+-N和NO3--N之和)的93.39%.施加尿素后,Urea-N、NH4+-N和NO3--N的淋失量明显增加,三者占淋失N的比例分别为3.95%、15.25%和80.80%,占施入N的比例分别为0.26%、0.80%和2.54%.Ca(H2PO4)2或KCl均可显著增加3种形态N的淋失,使3种形态N占淋失TN的比例分别为4.54%、24.11%、71.35%和3.45%、24.53%、72.02%,占施入N的比例分别为0.39%、1.86%、3.34%和0.32%、2.12%、4.06%.Ca(H2PO4)2和KCl共施对N素淋失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使3种形态N占淋失TN的比例分别达到4.10%、27.35%和68.55%,占施入N的比例分别为0.42%、2.60%和4.26%.不同形态N淋失的先后顺序为:Urea-N >NH4+-N>NO3--N,而淋失总量的顺序为:Urea-N < NH4+3--N.  相似文献   

14.
Nutrient Ioadings were measured for surface seawater and bottom sediments of semi-intensive and improved extensive shrimp culture pond, adjacent estuary, and fallow lan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Bangladesh during August, 2000--January, 2001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hrimp culture. The mean levels of nutrients found in the pond surface water were 108.780 mg/L for CaCO3, 0.526 mg/L for NH4^ -N, 3.075 wt% for organic carbon, 7.00 mg/L for PO4-P, 5.57 mg/L for NO3-N, and 7.33 mg/L for chlorophyll-a. The maximum mean value of H2S(0.232 mg/L) was found in estuarine water. Nutrients loading were found to be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shrimp farm discharge unit in estuarine water. The mean level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foun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of cultured pond compared to bottom soil of adjacent fallow land at the same elevation. Extractable Ca values were foun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550.33 ppt) in adjacent fallow land, as the shrimps for molting in shrimp ponds use extractable Ca. The relation between seawater H2S value and sediment pH ( r= -0.94);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and sediment pH values ( r= -0.76), sediment total nitrogen and sediment pH ( r = - 0.74)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erea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awater H2S value and sediment total nitrogen ( r= 0.92), water NH4^ -N and sediment pH ( r = 0.66)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oad of nutrients at eutrophic level in estuarine water, and decrease of soil pH; leading to acid sulphate soil formation indicates a negative impact of shrimp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面源营养盐负荷的重要因素.为定量揭示不同土地类型对太湖流域入湖河流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本文以太湖西岸乌溪港流域为例,基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结合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对太湖入流河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河道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联系紧密:旱地农田和建筑用地占比对河道氮、磷、有机碳及浮游植物叶绿素a等营养盐相关水质指标影响巨大,果园用地占比也与河道营养盐浓度正相关,而林地占比则与营养盐浓度负相关;流域水域的利用情况及其面积占比也显著影响河道营养盐:河流及水库等的水体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氮及硝态氮浓度负相关,自然坑塘及鱼塘等水域面积占比则与河道硝态氮和氨氮浓度负相关,而河流及鱼塘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有机碳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浓度呈正相关,自然坑塘面积占比与河道颗粒态磷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还受其距河远近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太湖等平原河网地区营养盐的面源污染控制中应当将土地与湿地的利用管控作为重点实施管理,将湿地水域的自净能力提升纳入流域营养盐控制方案,并特别重视下游河道两岸旱地及建筑用地的面源污染削减.  相似文献   

16.
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P分布及交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月枯季和8月洪季样品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测试,对滨岸带潮滩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分布、迁移和扩散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NH_4~--N和N0_3~--N的平均含量8月洪季比2月枯季低,但是NO_2-N含量在8月份却达到最高,为0.04 mg/L;TP在季节分布上变化不大,8月洪季时含量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发现,排污口及大面积围垦对营养盐局部分布的影响较大。营养盐剖面分布总体趋势为NH_4~--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NO_3~--N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同时受到沉积速率和污水排放的影响。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无机氮磷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7.15、-0.53μg/(cm~2·d),因此沉积物是N的输入源,P的汇。同时还发现,污染物的排放能极大地改变该地区的N、P迁移量甚至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丹江口市习家店小茯苓村为代表研究该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特性,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收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地表径流,分析地表径流样品的污染物。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降雨强度和相似的植被覆盖度,其氮、磷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表层氮磷的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总氮输出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柑桔园玉米地蔬菜地;COD输出量表现为玉米地柑桔园蔬菜地;蔬菜用地中总磷输出量远远小于玉米和果树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硝态氮是氮流失的最主要形态。径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污染物浓度与降雨量未呈现线性关系。从全年来看,秋季农田地表产流量及农田地表径流污染物输出量最大,这与该流域秋季降雨量及频繁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赣江无机氮是鄱阳湖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查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的影响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年1月和6月对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NO-3-N和NH+4-N的浓度测定,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利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子流域划分方式对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无机氮浓度的相关性有较大影响.与NO-3-N相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有助于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NH+4-N浓度的影响;在温度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的季节,也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浓度的影响.一级土地利用分类下,赣江流域水田、水域对NO-3-N起"源"作用,林地、草地起"汇"作用;居民建设用地对NH+4-N起"源"作用,林地起"汇"作用.二级土地利用分类下,水田中丘陵水田是赣江NO-3-N浓度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平原水田,山区水田最小.居民建设用地中的城镇用地和其它工矿建设用地是赣江NH+4-N的主要污染来源,农村用地是NO-3-N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以丹江口库区的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资源二号卫星影像图为底图,通过实地调查获取胡家山小流域土地利用图,利用ArcGIS的水文模拟、空间分析模块提取15个集水区,并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08年1~12月各个集水区的出口的总氮、硝态氮浓度的监测数据,定量地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胡家山小流域内旱地、居民地对氮素输出起显著源作用,与TN、NO-3-N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856和0.826、0.867.林地、疏林地、草地等对氮素输出起汇作用,其中林地、草地汇作用显著,与TN、NO-3-N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0.851和-0.602、-0.518.土地利用结构是氮素输出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使得汇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居民地对小流域氮素输出影响最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浓度影响有所不同.年度上,对氮素输出影响最大的是旱地,季节上,春、夏、秋、冬四季对氮素输出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旱地、居民地、居民地、旱地;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浓度的影响受到降雨、气温、人为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为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闽江河口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为干扰活动(养殖塘、污染物排放和农业活动)对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干扰活动对湿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力均具有显著影响,4种土壤的硝化潜力表现为水稻田>养殖塘>排污闸口>芦苇湿地,其最大硝化率分别为103.45%、99.38%、12.58%和4.16%,而反硝化作用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24d内的最大反硝化率分别为21.89%、26.95%、78.15%和88.28%,说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越大,土壤硝化潜力越大,反硝化潜力越弱.土壤NO3--N含量是闽江河口地区不同人为干扰方式下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差异的重要指示指标,土壤pH值与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也具有密切关系,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可溶性碳含量以及电导率等则与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人类干扰活动导致土壤硝化能力的提高,反硝化能力的降低,能够增加土壤氮素以硝态氮形式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