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中双氧水分解产生的氧气与含氯丙烯、环氧氯丙烷、甲醇的可燃气体混合存在燃爆危险,为预防燃爆发生,利用5L爆炸极限测试仪测定分离罐气相出口可燃气在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并以此绘制爆炸极限三元图,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可燃气-氧气-氮气"混合体系的燃爆区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可燃气爆炸上限明显提高,但爆炸下限变化不明显;随温度上升,气相出口组分发生变化,LOC值逐渐降低;正常冷却条件下极限氧含量为12%,冷却效果差时为10%,冷却失效时为9.3%;设置氧浓度报警时参考最小LOC值,留出裕度空间,控制体系氧含量小于5%有助于预防燃爆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爆炸极限测试装置测定二氯甲烷在常压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在常压下,室温~120℃内不存在爆炸极限。考察温度、压力及氧氮混合气中氧含量对二氯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二氯甲烷爆炸极限几乎没有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大,二氯甲烷爆炸下限没有变化,但爆炸上限变化较为明显;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二氯甲烷爆炸下限有较小幅度变化,但爆炸上限变化幅度较大;绘制了二氯甲烷在常温常压下的爆炸极限三元图,得到该工况条件下"二氯甲烷-氧气-氮气"混合体系的燃爆区域,极限氧含量为17. 8%(相当于含氧量22. 1%的氧氮混合气)。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降低体系的压力及氧气含量有助于预防二氯甲烷燃爆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咨询台     
尊敬的编辑:我们是中石化集团公司从事安全工作的第一线员工,在进行现场动火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特向你们请教:1)测爆分析单上的LEL%是否指“爆炸极限下限”?2)测爆仪测出的数据是否为环境中可燃气体的实际含量?3)根据测爆仪测出的数据,我们如何判断动火作业是否安全?在集团公司动火作业胜利油田王志安解答:1)LEL%不是指“爆炸极限下限”,LEL%是指“场所气体浓度”除以“爆炸下限气体浓度”得出的百分比浓度。2)测爆仪测出的数据不是环境中可燃气体的实际浓度,而是“爆炸下限气体浓度”的百分比浓度。例如,测爆仪测出某场所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研究烷烃类气体在与氧气接触时的爆炸特性规律,对烃类气体爆炸理论、爆炸特性参数做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以甲烷和丙烯为例,通过对其爆炸极限、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指数的测试,探讨了氧含量对烃类气体爆炸特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氧含量的增加能提升其最大爆炸压力,当氧含量达到一定值时,理论计算值已不适用;提高甲烷爆炸极限的宽度,对其爆炸上限影响十分显著,但对爆炸下限的影响并不明显;对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当氧含量提高时,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可能提升数十倍;并测得了丙烯在80℃,表压0.14MPa条件下的极限氧含量值(LOC)。总之,氧含量的增加对烃类气体爆炸特性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对炉气、解析气、上段气、碳化塔顶气体和尾气进行了燃爆性分析及测试,测定了上段气、碳化塔顶气和尾气的爆炸极限并采用三元组分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压缩前的上段气、碳化塔顶气和尾气随氧气含量的升高不可燃,尾气排空不存在燃爆危险。压缩后的上段气组成处于可燃范围之外。针对碳化塔顶气中氧气浓度已经超过限氧浓度值,提出了必须严格控制碳化塔顶气中的可燃气体浓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防止双氧水法制环氧氯丙烷工艺过程中气相燃爆事故的发生,利用Aspen软件对反应器气相空间、一级冷凝器、二级冷凝器、吸附及尾气排放单元开展了组分模拟和燃爆风险分析,针对高风险单元开展了工况条件下的燃爆参数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了工艺气冷凝处理方案.结果表明:一级冷凝器冷凝温度低于33℃时,工艺气中氯丙烯含量低于该温度下的爆炸上限,进入爆炸区间,设定一级冷凝温度为35℃;二级冷凝器中氯丙烯的极限氧含量为10.9%,控制二级冷凝器中氧浓度低于8.9%,可以达到燃爆防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化学爆炸 ,顾名思义是有两种及其以上物质混合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新物质 ,同时伴有热和大量的气体产生 ,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目前在企业中所发生的化学爆炸事故 ,主要是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比例 ,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遇火源发生急烈化学反应的现象。其后果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所在部位和爆炸时的极限浓度不同而异 ,严重者可造成厂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一般讲企业如下场所易有爆炸性混合气体形成。(1 )可燃气体物料密闭联动生产单元运行过程中 ,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系统出现负压 ,将空气抽入 ,在系统内或其局部形成爆炸性混…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1月7日17时25分,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316烃类罐区发生爆炸,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此次爆炸共造成6名企业员工遇难、1人重伤、5人轻伤。事故的原因是: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管辖的316罐区一裂解碳四储罐阀门处突然发生泄漏,现场可燃气体浓度达到极限,滋出的可燃气体产生静电,引发爆炸着火。  相似文献   

9.
李春萍 《环境工程》2013,(Z1):550-552,670
采用自制的气化装置对垃圾RDF进行了气化实验。垃圾RDF在200900℃温度下气化时,瞬时产气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又迅速下降的趋势,2个瞬时产气高峰分别为500℃和800℃。当气化温度在400℃以下时,除CO外,各种可燃气体的含量均很少。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底渣含量逐渐降低,焦油的产率逐渐增加,产生的各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和热值也增加,当热解温度达到900℃时,可燃气体的热值达到最高,为28MJ/m3,底渣含量最低,仅为12%左右。焦油在600900℃温度下气化时,瞬时产气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又迅速下降的趋势,2个瞬时产气高峰分别为500℃和800℃。当气化温度在400℃以下时,除CO外,各种可燃气体的含量均很少。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底渣含量逐渐降低,焦油的产率逐渐增加,产生的各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和热值也增加,当热解温度达到900℃时,可燃气体的热值达到最高,为28MJ/m3,底渣含量最低,仅为12%左右。焦油在600700℃达到最高值,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低温干式接头密封失效造成甲烷泄漏的情况,采用CFD软件FLACS对LNG气化后的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甲烷扩散过程的浓度分布及云团扩散速度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泄漏过程中可燃气体云团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NG泄漏后迅速气化扩散,40 s后各监测浓度维持稳定;最远扩散距离约40 m,气体扩散总范围最长直径约70 m,扩散最高处大约1.5 m; 120 s内LNG泄漏量为30 kg,气化后天然气体积为42.3 m~3,可燃气体云团量为140 m~3;LNG泄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在地面形成流动层,贴近地面浓度高,远离地面浓度低,随着高度上升气体的可燃爆炸危险区域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