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整理对于土地资源长效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现状看来,由于没有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足够的关注度,加上缺乏完整的生态绩效评价模式与方法这就使得土地整理为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适当阐释土地生态的内涵并进一步揭示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模式,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区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说明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划定3个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研究得出土地整理是改善用地结构、协调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结论:土地整理应首先以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为核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依据,是正确核定项目资金预算的关键。必须完善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定额预算标准,合理取费,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土地整理对植被系统、生物多样性、土壤系统和水环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中国土地整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合理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与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建议,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模式,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区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说明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划定3个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研究得出土地整理是改善用地结构、协调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结论:土地整理应首先以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为核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河头喀斯特土地整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头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融入该区域土地整理过程,在施工过程中改进工程和生物措施,并在土地整理运行后加强生物和环境的监管,将能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生产力,维护粮食和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景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缺乏整体效益观念和"经济效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二、忽视生态效益"问题,应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创新投资机制,完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对土地整理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开展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不仅能够保障区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更能启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利用1986、1996和2000年的3期Landsat数据,应用转移矩阵、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地处典型农牧交错带的镇赉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研究区域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6~1996年间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是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变,1996~2000年间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是耕地与草地之间的转变。土地形态整理必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随着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对于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控制单元(如湿地和水域)的微小变化,必然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大幅变动。因此,系统维护与保育整个生态系统,实现整个区域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是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我们应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整理。针对可能存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最后再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浅议西部开发与江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扩大,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等重大问题,分析了在西部开发中加强对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在西部开发形势下如何加强源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从内涵上讲,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是经济、生态条件约束下的潜力,其实质是土地利用潜力。从来源上分析,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道路、排灌沟渠的整治与完善、田块的合并与规整、限制因素的改造与消除、农田防护林网的修建与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闲散土地的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合并以及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相似文献   

14.
王国长 《福建环境》1996,13(5):5-6,15
论述了土地成对环境保护的正负效应,介绍了福省土地成片开发环境管理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鉴于部分地方在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只注重于片面地提高耕地的面积,却忽略了土地整理所具有的环境效益,因为也就影响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所以,在开展土地整理前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变得十分迫切。本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是进行科学投资决策、正确选择整理项目的基础。根据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发展现状,在深入分析与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生态和组织管理等多种因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中的物元理论和优度评价法,设立了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给出了基于关联函数的可拓评估方法,并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备选项目库的项目进行实例验证。模型输出的结果与项目评审专家组对各项目可行性的实际评估结论完全吻合。研究结果为土地整理立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江苏省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沿海地区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合理的生态空间新格局;实施保护式开发,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建立保护区与开发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在开发的同时有效保护区域内的人居环境、重要的陆地生态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利用新的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整理规划的优势,简要介绍了3S技术,提出采用3S技术获取土地整理基础信息的基本技术路线,详细说明了RS,GPS,GIS技术在土地整理调查、成图、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指出3S技术一体化为提高土地整理规划决策的实效性,大幅度地降低财力的投入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确定影响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制定的因素变量,设计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分析的框架,从生态环境概况、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方面进行论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发展进行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述,确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论述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地位,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论述,并以三峡库区为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完成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本文在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部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