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成都市江安河武侯区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的水质监测数据,结合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四川省实际确定水体中各污染物因子的本底浓度对该区段污水处理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污染经济损失模型计算COD、BOD5、NH3-N、TP、SS和硫化物对水经济价值的损失率,然后在讨论COD、NH3-N、TP和硫化物减排情况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种污染指标减排至达标后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江安河武侯区段水体污染的综合污染损失率高达99.99%,如果各种污染物减排达标至IV类标准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14 912万元人民币/a,而减排达标至III类标准产生的环境经济效益更是高达15 786万元人民币/a。  相似文献   

2.
方巍 《上海环境科学》2006,25(5):228-230
环境污染对环境产生的负价值与环境保护对环境产生的正价值相互作用、相互抵消的运动过程,体现了环境整体价值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影响下的具体演化模式。文章探讨了环境价值的循环途径、环境资源价值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提高对环境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线传真     
《河北环境保护》2007,(7):41-44
衡水市节能减排工作推出六项举措,邯郸市挂牌督办10起环境违法案件,辛集市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滦平县综合施策促减排,承德县加强企业环境信用档案管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1 排污收费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 排污收费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依照一定的法规、标准,对向环境和超标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金额的环境补偿费用。开展征收排污费工作,对强化环境管理、促进污染防治、推动环保部门自身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污染损害赔偿是环境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经济学和法学视角,对污染损害赔偿中环境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和我国污染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探讨,并建议以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污染损害评价制度为基础,通过构建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体系,全面推进污染损害赔偿中环境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2007,(4A):1-1
2006年,环保部门为实现减排目标采取了很多大力度的措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在此同时,全国环境形势却依然十分严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法律法规偏软、环保监管体制不顺等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没有能够完成。  相似文献   

7.
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直是环保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虽然我国总量减排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但是突发性环境污染致健康损害等事件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环境风险加大,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就笔者参加过的具体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污染是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受到城市居民的普遍关注,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十二五”水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研究测算了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水污染物减排目标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熊敏桢 《环境保护》2007,(6B):43-46
我国环境污染减排中的经济制度,是一项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新兴制度。本文从环境污染减排的税收制度、环境污染减排的交易制度、环境污染减排的环境财政和金融制度、环境污染减排的环境责任保险和押金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其与直接调控措施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共同保护环境,促进污染减排计划的顺利实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统计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基础,总量减排是通过考核管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环境管理对基础的环境统计提出了高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对我国环境统计与污染物总量减排衔接中的执行情况、可行性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二者协同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排污收费标准体系的改革设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排污收费标准是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核心。设计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排污收费标准,是改革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在分析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满足不同政策需求的若干种排污标准方案,并进行了多方案比较。作者建议,为确保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实现,应尽快试点和推行污染总量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产业化的实施方法,这种方法介绍了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产业化管理,探讨了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项的投资,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案,项目计划进度包括项目的总体目标、计划安排与阶段目标、企业的参与程度、产学研联合机制和其他必要的支撑和配套条件落实情况,只有在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产业化的过程中,各方面积极努力,各负其责,就一定能够做好大气环境污染源治理产业化的工作,保卫我们国家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中,通过会计公允价值的优化建模分析,结合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会计核算的描述性统计量分析,实现绿色低碳的会计核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提出基于二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会计核算模型,分析环境污染治理的会计相关性变量,采用拟线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会计公允价值定量分析,结合环境污染治理的支付水平和质量效益水平进行均衡博弈控制,实现绿色低碳会计成本核算。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分析的可靠性较好,促进了环保治理成本优化分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沙颍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研究,利用不同污染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针对不同水期、不同干流、不同支流河段水体样本的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沙颍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因素及迁移影响规律进行探究,旨在为沙颍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整体在枯水期存在轻度Mn、Mo污染现象,流域整体污染受控于上游支流颍河和支流北汝河的污染,其中支流颍河污染的主要控制因素为Mn,支流北汝河污染的主要控制因素为Mn和Mo。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矿产和工业污废水的排放,自上游至下游河段顺水流迁移转化,而流域整体呈轻度污染,污染水平主要受到pH值、溶解氧(DO)、温度(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楠  刘毅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09,30(11):3190-3195
同一工业行业内的企业存在排污强度个体差异,从数量有限的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得出行业平均排污强度,并用其代表该行业在区域层面的经济-环境水平,会带来一定偏差.因此以嵌入环境消耗投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了企业运营决策的微观模拟模型,从机制上描述企业排污强度的差异.以2005年德阳市机械制造行业为案例,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使其较好地描述了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内各企业的COD排放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环境统计口径内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2 6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1 5 t)小于由区域内全部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3 0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2 3 t),市域内6个县级行政区的排污强度也体现出了明显差异.以上的排污强度区域特征主要源自行业内部结构(企业的规模分布,技术分布),及其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以水污染损失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对水环境价值损失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以福地湖为例 ,计算其水环境价值的损失量。结果表明 ,近两年来 ,福地湖由于污染造成的水环境价值损失急速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河流水环境容量区划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河流水环境容量丰裕度指教、紧缺度指效及季节变差系数的地域分异规律,依据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特我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区域划分为4个水环境容量区和9个水环境容量亚区,并分别研究了各区容量赋存数量多寡、开发利用强度及季市交化程度与该区水质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丰裕度指教的低值与紧缺度指数和季节变差系数的高值相耦合(即负耦合)的容量区内,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相反,则水质污染比较轻微。此外,文章还结合各容量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相应的水污染控制、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GDP核算模式建立在资源耗减、环境破坏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不能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了将环境污染损失纳入GDP核算体系,以2010年重庆市绿色GDP核算为例,运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进行环境价值量核算。结果表明,基于环境污染损失调整后的重庆市绿色GDP为7920.28亿元,污染扣减指数为0.4%。  相似文献   

19.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损失机理性模型,Logistic方程及环境价值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出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价值损失间的关系,而且利用该模型可以定量地反映环境污染对环境资源价值造成的损害.将该模型用于估算福州市工业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估算量与利用经济计量法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但前者略大.  相似文献   

20.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与核算方法演变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环境容量在我国一直被作为环境管控措施制订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区域及城市的相关实践工作,对国内外环境容量理论和核算方法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在综述大气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资源属性三重特征.结合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实践在引入与探索期、发展与实践期、停滞期和快速发展期等4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针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以煤烟型污染、酸雨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为主要特征的3种大气环境问题,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内涵及核定思路.以A值法、线性优化法、模型模拟法为重点,总结了不同核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了模型模拟法可以兼顾气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和污染源等人为因素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并可以反映复杂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更适合以PM2.5、O3等复合污染为约束的环境容量的核算.最后,结合环境管理的要求,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①以多种污染指标达标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②典型重污染时段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③改进模型模拟和多目标优化耦合技术,探讨在空气质量、健康损害、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约束下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