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废电池的环境污染及资源化价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各类废电池的资源化,安再生利用价值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铅酸蓄电池、镍镉、镍氢电池、普通干电池。电池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重金属以及酸、碱等电解质溶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废电池类别主要为:(1)含汞电池,指氧化汞电池,部分汞含量较高的锌锰和碱锰干电池;(2)铅酸蓄电池;(3)含镉电池,主要是Ni-Cd电池。废电池中化学物质释放进入环境过程是在电池包壳破损后发生的,或者是电池包壳本身发生浸蚀作用。普通家用干电池中的污染物质大多呈固态,由电池内部迁移到环境中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文中还分析了废电池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采用各种不同处理、处置方式管理废电池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
阎军 《环境导报》1997,(6):42-43
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废旧电池丢弃后或随垃圾焚烧时。焚烧时电池中的有害物质将进入空气或随残渣埋入地下进而流入水源。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曾对废电池危害环境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否定了把电动汽车看作未来绿色希望的主张。他们认为,电动汽车需要大量的电池,可能造成比普通汽车更严重的铅污染。尽管此说法受到广泛的批评,但是毕竟揭示了废电池对环境构成威胁的事实。镍镉电池是目前最通用的可充电电池。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镉的危害,但目前还没有能取代它的材料。最近欧美的发达国家开始采取集中回收处理废电池办法,此外…  相似文献   

3.
废旧电池的合理加工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许多国家不仅在商店,而且直接在大街上都设有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箱,将收集起来的废电池先用专门筛子筛选出那些用于钟表、计算器及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的“钮扣”电池。它们中一般都含有汞,可将汞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然后用人工分拣出镍镉电池。法国一家工厂就从中提取出镍和镉,再将镍用于炼钢、镉则重新用于生产电池。其余的各类废电池一般都送往垃圾场掩埋在地下,同时还得使其有害物质不会污染地下水质。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例如:在德国掩埋一吨废电池费用达1700马克),而且仍造成浪费,因为其中尚有不少可作原料的有用物质。瑞士…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郊区3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对象,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及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污泥中铜、锌、镍、总铬、镉、铅、汞和砷8种重金属含量都高于背景值,其中铜、锌、镍和总铬含量超过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混合填埋、制砖和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标准,也超过美国和欧盟的农用污泥标准要求,适合焚烧处置.不同种类重金属在污泥中含量不同,铜、锌和总铬高于镉、镍、铅、汞和砷;重金属含量随污水厂不同而变化,这与污水来源和处理工艺有关.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铜、镉具有极高生态风险性,污染处置中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5.
有关废电池环境政策法规有望出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配合政府部门制定废电池环境管理法规政策,中国危险废物管理培训和技术转让中心举办的“废电池环境管理研讨会”日前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一致呼吁,加强废电池的环境管理刻不容缓,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推动废电池的回收、再生、处理和处置,使废电池做到资源化和无害化。我国是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1998年电池的产量和消费量高达140亿只,但锌锰电池、镍镉电池的回收基本上还是空白。另据清华大学聂永丰教授介绍,我国每年干电池生产所耗费的锌达13~14万t,占我国年锌产量的13%左右,而废电池再生利用每年能回收锌皮4万t。…  相似文献   

6.
倍受社会关注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近日由国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确认。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对废电池的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储存和处理处置以及相关设施的规划、立项、选址、施工、运营和管理进行指导 ,引导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该技术政策规定 ,废电池污染控制的重点是废含汞电池、废镉镍电池和铅酸蓄电池 ,也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池、纽扣电池和可充电电池 ,而五号、七号电池由于基本实现低汞化 ,对环境影响不大。值得关注的是 ,这一政策首次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 ,也就…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衍生燃料法处置低品质塑料包装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北京市2种衍生燃料(RDF)法处置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与填埋和焚烧处置进行比较. 通过现场及资料调研获得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 发电量计算是通过实地调查生活垃圾中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组成特性,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各组分热值后折算成单位热值,再与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厂G单位热值生活垃圾发电量的调研结果类比,得出其对应的发电量. 结果表明:低品质塑料包装废物的4种处置方式环境影响潜值为直接作为RDF焚烧发电<干燥热压RDF焚烧发电<焚烧<填埋,这4种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0.064 9,0.009 0,0.024 1和0.152 8 Pt. 直接作为RDF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无机物对健康损害方面;干燥热压RDF处置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无机物对健康损害和化石燃料方面;焚烧和填埋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和致癌方面.   相似文献   

8.
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EPACMTP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建立了一种危险废物填埋处置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电镀污泥为例,评价了其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参数少且计算简单;电镀污泥中的污染组分(Ni、Mn和Cr6+)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中处置所引起的目标敏感点处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非致癌风险分别为10.20×10-4和0.81×10-1,两者均小于美国标准中非致癌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0),表明该电镀污泥进入上述填埋场引起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不明显;就该电镀污泥填埋处置对目标敏感点处产生的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而言,其可以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  相似文献   

9.
成亮通 《环境》2003,(2):42-43
电池产品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三大类。用量最大、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就体积和重量而言,废电池在生活垃圾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害处却非常大,电池中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  相似文献   

10.
近日 ,由江门五邑大学和江门市环科所共同承担的废电池综合利用新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为废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出路。据介绍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溶剂萃取工艺处理废镍氢、镍镉电池生产出电池级硫酸镍。目前 ,该成果已由江门市芳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并经江门市长顺化工有限公司电池球镍生产线试用 ,从而为江门市建成电池生产基地、实现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业配套思路新技术使废电池变废为宝@华文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2003-2010年国内外不同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列举比较了不同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下的全球变暖潜力、酸化潜力和净能源效用等影响评价因子的大小,得出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环境影响等级:填埋的环境影响潜值最大,焚烧的环境影响潜值小于填埋,而结合堆肥后环境影响潜值降低;此外,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引入到处理模式后,特别是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后,环境影响潜值大大降低。结合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单一的处理模式应转变为综合处理模式,多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适当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以及餐厨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处理等建议,为政府能有效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威  郑仁栋  张海丹  朱高俊  严密 《环境工程》2020,38(12):124-129
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应用。2018年我国垃圾焚烧量达到1.02亿t,占总无害化量的45%,将很快形成"焚烧为主,填埋托底"的垃圾终端处理格局,也还将继续由"能量回收型"向"资源回收型"发展。垃圾焚烧工程不仅在规模上得到了增长,同时在焚烧技术、烟气净化系统和市场竞争形势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垃圾焚烧行业依然存在较多技术痛点和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建议垃圾焚烧企业和行业应探索中小城市(<50万人口)垃圾焚烧推广和盈利模式,响应矿化垃圾开采及焚烧处置需求,补齐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短板;在"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厂用电率"等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邻利"理念引领;积极布局国际市场,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动,以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ology which can be used to select the optimal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y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echnical support to policy-making, on the basis of study o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and abroad. Focusing on various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ies and processes of MSW,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Monte-Carlo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st minimization for MSW handling subjected to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 new method of element stream (such as C, H, O, N, S)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economic stream analysis of MSW was developed. By following the stream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processes consisting of various techniques from generation, separation, transfer, transport, treatment, recycling and disposal of the wastes, the element constitution as well as its economic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possibility functions was identified. Every technique step was evaluated economically. The Mont-Carlo method was then conducted for model calibr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also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s. Model calibration indicated that landfill with power generation of landfill gas was economically the optimal technology at the present stag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re than 58% of C, H, O, N, S going to landfill. Whether or not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f landfilling cost increases, MSW separation treatment was recommended by screening first followed with incinerating partially and composting partially with residue landfilling. The possibility of incineration model selection as the optimal technology was affected by the city scale. For big cities and metropolitans with large MSW generation, possibility for constructing large-scale incineration facilities increases, whereas, for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inerating waste decreas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正在由卫生填埋向垃圾焚烧转变. 基于中国城市垃圾焚烧处置需求特征分析,建立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技术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4种主要城市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流化床技术和层燃技术在技术成熟度、技术能力和二NFDA1英污染控制等方面相对可靠,适用于我国多数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处置. 国产流化床焚烧技术更加适应当前国内垃圾分类水平较差的大部分城市;层状焚烧技术则比较适用于城市垃圾管理水平高、垃圾分类较好、热值较高、垃圾处置集中度高和规模较大的城市;旋转焚烧和热解焚烧技术则较适用于垃圾成分复杂、尺寸不均匀的小城镇、工业园区垃圾处置或医疗废物处置,但二者均需加强二NFDA1英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15.
垃圾焚烧飞灰是一种富集二噁英类污染物的危险废物。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从原生垃圾填埋向焚烧残渣(主要为稳定化飞灰)填埋转型,稳定化飞灰中的二噁英溶出将是未来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溶出过程受填埋环境中DOM(DOC、DHM、HA等)、pH值、表面活性剂、非有机溶剂和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对填埋稳定化飞灰中二噁英的溶出风险问题尚缺乏全面认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垃圾焚烧飞灰中二噁英的典型含量和分布特征,重点总结了稳定化飞灰填埋处置环境中影响二噁英溶出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分析了二噁英的溶出风险性。指出应从飞灰中二噁英产生的源头、过程以及最终处置等方面加强对二噁英的减量化,并开展关于共填埋处置环境或多因素交互影响条件下二噁英溶出和转化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城市垃圾处理与节能减排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北京市2001~2007年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发展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物理组成的变化,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多,总排放量从2001年约363万tCO2当量增加到2007年1157万t左右。目前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每处理1t垃圾的单位排放量分别为2.1t、0.4t和2.0tCO2当量。虽然堆肥具有相对低的单位排放量,但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堆肥在北京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比重并不大,2007年处理的垃圾量不到无害化总处理量的7%。2007年填埋产生CH4总量约48万t,若50%回收利用,其发热量相当于约40万t管道煤气,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焚烧垃圾进行供热或发电的技术在国内外正蓬勃发展,也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而加强垃圾回收与分类是从源头减少垃圾,实现节能减排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MSW)处理单元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垃圾分类可以实现垃圾减量化和提高资源化利用率,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还鲜见报道.以青岛市内4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垃圾分类前后不同生活垃圾处置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垃圾分类可以显著降低处置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式1(混合收集+填埋)、模式2(混合收集+焚烧)、模式3(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和其他焚烧)和模式4(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和其他焚烧)垃圾处理全过程净碳排放量(以CO2/MSW计)分别为686.39、-130.12、-61.88和-230.17 kg·t-1.提高厨余垃圾回收效率并不能显著降低碳排放.随着垃圾回收效率的提高,碳减排量呈线性增加,可回收垃圾回收效率每提高10%,其净碳排放量降低26.6%(16.5 kg·t-1).适度分离餐厨垃圾、提高可回收垃圾回收效率和降低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沼气泄漏率是目前减少生活垃圾温室气体排放和社会成本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国内大城市、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和内地中小城市垃圾焚烧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合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质量平衡模型,在核算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碳排放的基础上,通过低碳化程度评价方法,建立了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垃圾低碳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产沼利用、生活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和焚烧发电的低碳化程度最高,分别为93.7%、75.3%和71.0%.在不具备上述处理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准好氧填埋,或在填埋之前进行好氧稳定预处理实现碳减排,其低碳化程度分别为61.8%和56.7%.根据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估算我国每年生活垃圾处理过程将形成甲烷排放超过600万t,总碳排放约1.5亿t;而通过实施低碳化处理策略,2015年甲烷排放可减少至约500万t,总碳排放减少至1.3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