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污泥直接热化学液化技术是国外8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项污泥处理兼资源回收技术。它可使污泥中有机质的40%以上转化为燃料油(热值≥33MJ/kg),相应的有机碳转化率达到90%左右。整个过程为一能量净输出过程。本文对其发展源流、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亚/超临界水解方法进行了甘蔗渣和稻草秸液化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质量比(秸秆/水)对纤维素液化转化所得还原糖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温度为350℃,固液比为1∶4时,甘蔗渣转化为还原糖的产率与浓度最大,产率达31.8%,浓度为127 g/L;(2)稻草秸在333℃,固液比为1∶3.6时,还原糖产率...  相似文献   

3.
以脱水污泥为原料针探究对其水热液化(HTL)制取生物油的影响.结果表明,胞外聚合物(EPS)的释放可以促进有机物在高温时断链成分子量较高的有机质,促进生物油的形成.与原污泥相比,亚临界水(SCW)预处理会促进脱氨基反应,生物油中的氮含量降低51.7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预处理则促进了19.3wt%的有机物转移至油相中,同时生物油中的酸含量降低13.49%;CTAB-SCW联合预处理后,生物油收率提升了66.92%,醇含量提升28.32%.联合预处理中酯交换反应是主反应,同时亲核反应、氧化反应和消除反应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污水厂污泥低温热化学转化过程机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污水厂污泥低温热化学转化是可望达到能量平衡的污泥处理新技术。借助污泥与其转化产物的元素分析、污泥的热重分析和衍生油的GC/MS分析等手段,对该转化反应过程的元素转移、转化特征温度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过程的主要反应是脂肪族化合物的蒸发、蛋白质肽键断裂和基团转移反应,参与反应的主要成份是脂肪族化合物和蛋白质,其中前者参与反应的温度低于后者,而糖类化合物参与反应的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污泥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液化产生的生物炭的吸附潜力及其吸附机理(以亚甲基蓝(MB)废水为处理对象),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吸附容量随着MB溶液起始pH值升高而升高,当pH超过8时,MB的碱性褪色开始显现.吸附温度的上升(30~60℃)对生物炭吸附容量的影响不明显.吸附容量总体上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上升(240min前),在240min后趋于稳定.吸附剂用量及初始MB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物炭的吸附,存在一个的临界点,分别是6mg和120mg/L.生物炭吸附MB的过程吻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94)和Langmuir方程(R2=0.9831),且为自发吸热的过程,受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联合控制,具体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官能团络合、π-π吸附等.  相似文献   

6.
污泥水热液化水相产物中氮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衍卿  孙震  张景来 《环境科学》2015,36(6):2210-2215
亚临界水直接液化是实现污泥资源化的一种潜在手段.针对污泥亚临界水热液化水相产物中氮元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范围内,水相产物中总氮的质量浓度ρ(TN)在2 867.62~4 171.30mg·L-1之间变化,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氨氮(NH+4-N)和有机氮(Org-N),其中NH+4-N占54.6%~90.7%,Org-N占7.4%~44.5%,ρ(NO-3-N)远远低于ρ(NH+4-N)及ρ(Org-N).反应温度是影响氮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相同反应时间下ρ(TN)和ρ(Org-N)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反应时间的延长,ρ(TN)和ρ(Org-N)逐渐增加,而ρ(NH+4-N)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平稳,再些许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废弃含溴化阻燃剂的电子塑料在超临界异丙醇中的液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在超临界异丙醇中发生了解聚,产生油、气以及固体残渣,塑料中的溴化阻燃剂发生了脱溴降解.反应时间、固/液比、溶剂填充度对塑料解聚及阻燃剂脱溴降解影响较大,在最佳工艺条件(温度:400℃,反应时间:60min,固/液比:1/10,溶剂填充度:50%)下获得60%的产油率及95.3%的脱溴率.油以苯系物及酚类物质为主要组成物质,其热值为37.5MJ/kg.超临界异丙醇处理含溴化阻燃剂塑料主要包括溴化阻燃剂的萃取、脱溴降解和塑料高温解聚等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思路,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套连续化的超临界水氧化仿工业化装置(压力为24MPa,H2O2过氧量倍数为3倍),选取甲基红、靛红、苯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2,4-二硝基苯肼6种芳香烃化合物进行了从亚临界过渡到超临界状态下的水氧化试验,并以总有机碳(TOC)为表征研究了6种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以幂指数方程描述了6种化合物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6种有机物在亚临界至超临界点时间段内,反应物TO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良好的线性下降趋势,且在亚临界状态下,足够的反应停留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而在超临界状态下,反应过程十分迅速,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也会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几分钟之内,TOC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6种有机物的反应活化能介于26.2~54.341kJ/mol之间,表明不同结构化合物SCWO反应的温度升高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超临界水氧化和夹点技术并适合铝产业应用的新型污水/污泥柔性模块化设计技术.阐述了这项新技术的三个关键技术特征,并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是未来铝产业智能工厂/绿色制造的先驱技术,也是铝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好氧堆肥工艺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中小型污水厂达标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4种溶剂(水、乙醇、正己烷、水-乙醇共溶济)作为污泥热液化制取生物质油的溶剂,分析溶剂种类和反应温度对热液化效果和生物质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生物质油产率随溶剂种类变化趋势为:乙醇水-乙醇共溶剂正己烷水,最高产率为54.82%(乙醇溶剂,240℃).污泥有机物转化率随溶剂种类变化趋势为:水-乙醇共溶剂乙醇水正己烷,最高有机物转化率为96.40%(水-乙醇共溶剂,330℃).污泥经热液化处理后,碳、氢、氮、硫元素在生物质油中富集,氧含量下降,热值36 MJ·kg-1(乙醇、240℃除外).不同溶剂油成分差别较大,采用水或正己烷,产物主要是脂肪酸类、烷烃及部分酰胺和腈类,采用乙醇或水-乙醇共溶剂,产物主要是酯类、烷烃类.生物质油沸点集中分布在250~500℃,添加乙醇溶剂可显著提高生物质油轻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滇池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实验室规模的固定床反应器作为实验平台,对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影响液化性能的诸多因素,如热解温度(300~700℃)、载气流量(0~400 mL/min)、原料粒径(d<0.08 nn,0.15<d<0.25 mm,0.25<d<0.38 mm,0.38<d<3.35 mm,d>3....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含油污泥热化学反应机理及焚烧、低温热解、直接液化、焦化和熔融等处理技术,对各种技术原理和优缺点做了介绍,并对我国含油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物浸沥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结合国内外最近的研究进展 ,对一种新兴的能够经济有效的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方法 -生物浸沥作一些介绍 ,包括重金属在污泥中的存在形态、生物浸沥的机理、影响生物浸沥过程的一些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如处置不当的污泥进入环境后,直接会给水体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田禹  王宁 《环境工程》2004,22(2):9-12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冻结时间和污水污泥的浓度对污泥粒径、沉降性及过滤性能的影响 ,明确用冻结熔融法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适宜条件。研究表明 ,冻结熔融法能够使污泥粒子粗大化 ,显著提高污泥的沉降性和过滤性能 ;浓缩后的污泥所需的冻结时间更短 ,过滤性能优于化学调节法 ,且冻结熔融法不需要添加混凝剂 ,不会增加泥饼重量 ;经冻结熔融法预处理的腐乳污水污泥机械脱水后 ,可获得含水率为 6 0 %的泥饼 ,较化学调解法下降 18% ,污泥体积下降 30 % ,在促进大豆类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回收与利用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