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分析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相关指标的区域差异性,发现在相同营养物质条件下,浮游藻类生物量却有所差异,说明不同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总氮(TN)和总磷(TP)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利用SPSS中的曲线估计功能,分析我国不同湖泊区域lg Chl-a分别与lg TN和lg TP的线性方程,通过比较线性方程的斜率分析不同湖泊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TN和TP的利用效率,蒙新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北平原,lg Chl-a与lg TP线性方程的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02、0.817、0.761、0.545、0.250.lg Chl-a与lg TN线性方程的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401、1.058、0.447、0.239、0.099,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山地及蒙新高原.由此可见,东北平原-山地和蒙新高原TP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TN,而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TN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TP.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浮游藻类生物量与水体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阐明藻类生长繁殖对不同区域湖泊水体透明度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湖泊中浮游藻类生长繁殖对水体透明度影响最大的是云贵高原,其次是东北平原-山地、蒙新高原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体透明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由于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扩大和迁移,湮废了许多古城和古迹.鄱阳湖湮废(枭)阳、海昬、昌邑城.洪泽湖淹没泗州城和明祖陵.太湖平原上阳澄湖下阳城县,偕薄县城陷于当湖之中.这些古城为秦汉至南北朝设置.  相似文献   

3.
X52(X) 301391长江中下游水土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蔡述明(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一2(X)2,n(6)一5麟一568环图X一122 、阐述长江中下游水土环境正面临洪涝灾害、湖泊萎缩、水域污染、土地潜沼化和盐溃化的严重威胁。有关调查表明,洪涝灾害已影响到沿江平原湖区210县,13.9xl护kn尹的土地面积;长江干流沿江城市污染带已达5(X)km;汉江下游出现了“水华”现象,几乎所有淡水湖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湖泊萎缩减少1 .3 xl护kn12的面积,沼泽化和鱼类资源衰退日益严重;长江中游的…  相似文献   

4.
未开发前的长江江汉平原和江南三角洲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同属低平的冲积平原,故筑堤御洪成为开垦的必要条件。江汉平原采用了筑堤围垸的开垦方式,使地表起伏增大,荆江、汉水河床淤高,沿岸河漫滩、穴口、水系与湖泊受到淤积,使泄洪和调节径流能力降低,破坏了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洪、涝、旱等灾害。江南三角州采取了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不改变地表起伏,水系、湖泊都能得以长期保存,对某些不利的地理环境加以合理的改造,历史上洪、涝、旱等灾害显著减少。历史经验表明,对一个地区的建设,应根据其地理环境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江南三角洲的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是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氮磷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弄清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体氮磷比(TN/TP)对湖泊富营养化状况及水系连通性的指示意义,对该区域26个湖泊开展了春、夏两季的水质调查,比较了不同水文、水质状况湖泊之间TN/TP差异,探讨了影响湖泊TN/TP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湖泊TN/TP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性,春季TN/TP平均值为21.52±14.28,过水性湖泊、深水湖泊以及富营养化湖泊3种类型水体中,富营养化湖泊的TN/TP较低,为14.38±7.40,深水湖泊的TN/TP最高,为40.97±33.37;夏季调查湖库的TN/TP平均值为21.73±23.78,其中深水湖泊的TN/TP仍为最高,达96.38±45.91,富营养化湖泊的TN/TP仍为最低,达10.91±4.44.春、夏相比,过水性湖泊和深水湖泊夏季的TN/TP显著上升,而富营养化湖泊却明显下降,且降幅随富营养化程度升高而加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湖泊TN/TP都与水体深度显著正相关.此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越高,TN/TP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就越弱,富营养化程度越低,TN/TP越高,磷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越明显.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营养盐策略上,多数湖泊控磷更为重要,在一些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湖泊,局部疏浚、合理挖深、外源控制和调整渔业生产方式等是值得探索的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空间进行回顾研究,系统地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空间演变过程和潜在的影响因素。近40年来,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萎缩严重,生态空间容量锐减,湖泊富营养化久治不愈、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水生植被严重退化,生态空间质量急剧下降。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上长期的围湖造田和围网养殖损害湖泊生态空间容量和质量;(2)长江干支流水库群建设和运行对中下游通江湖泊生态空间产生负面影响;(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加剧湖泊生态空间质量退化。建议未来加强长江中下游湖群江湖关系演变的研究,科学确定湖泊生态空间容量的恢复目标及区域;统筹流域发展,布局重点生态工程,扩增湖泊生态空间;加强长江干支流水库群优化调度,保障中下游湖泊生态需水量。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区自然景观的变迁与鸟类物种及数量变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汉水和长江的汇合处,隶属亚热带北缘,具有堤垸交错、江湖密布、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特点.气候条件适于动植物栖息、繁衍. 在动物地理分布上,武汉地区属于过渡性地带.在鸟类区系组成中,南北物种兼而有之,并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据统计本区  相似文献   

8.
新疆平原湖泊(包括人工湖)水质盐化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平原湖泊、平原水库盐化日趋严重。湖泊、水库水质盐化对渔业、灌溉、苇产、饮水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引起湖泊、水库水质盐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造 水盐与水量平衡关系改变的结果。为防止水质盐化,必须减少农田排水泄入河道和湖泊、增加入湖水量,扭转湖泊水量平衡长期亏损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5—2015年长江江汉平原河段4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江汉平原河段水文过程及临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5年宜昌站、监利站、螺山站和汉口站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三峡水库运行前后4个水文站点径流量变化分别为-9.1%、-4.3%、-7.6%和-6.1%;4个水文站点径流的突变特征均与三峡水库工程建设和不同蓄水调度模式有关;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年径流量在时域中存在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变化周期以11~13a和24~27a最为显著;在7~8a尺度下径流小波系数变化过程曲线显示,三峡水库运行是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径流振荡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与临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取决于三峡水库的调度模式,水库调控改变了汛期和枯水期水位,使临江地下水排泄方式从以向长江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转变为以向附近河流侧向排泄、越流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概况江汉油田主要分布在荆州地区的江陵、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天门等六县(市)和荊门、沙市两市,统称“油田区域”。油田区域位于江汉平原偏西地带,南临长江,北靠汉水,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除西北部部分地区外,其余均属平原湖区。其地貌特点是: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堤院纵横,水系复杂,并具有良田万顷,是  相似文献   

11.
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区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区域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重点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过程(列举东湖、淀山湖、巢湖和太湖),阐述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态及区域特征,并对富营养化区域政策及产业作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区域对策和建议,为寻求生物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对长江中下游的4个草型清水湖泊(龙感湖、梁子湖、斧头湖及保安湖)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23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硅藻和绿藻组成.4个湖泊均处于中营养状态,出现的主要浮游植物有窝形席藻、肘状针杆藻、小席藻、小型黄丝藻等.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调查范围内的每个湖泊所有采样点的主要浮游植物与8个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总磷是影响长江中下游4个典型草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ω(TP)为(1256±621)mg/kg,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601±76)mg/kg];前者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结合态磷(HCl-P)为主,主要受水土流失等影响,湖泊较高的矿化度易于磷埋藏,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17~1.07mg/(m2·d),对湖泊富营养的贡献较小;而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沉积物磷形态以可还原态磷(BD-P)等形态为主,主要由面源及浮游植物生长调控,其中可移动磷(Mobile-P,除残渣态磷(Res-P)和HCl-P以外的所有形态磷之和)相对含量占ω(TP)的60.60%,约为云南高原湖泊的2倍,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002~1.32mg/(m2·d),对湖泊富营养化贡献较大.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应该加强流域面源污染等外源治理,修复退化水生植被,而在云南高原湖泊则应重点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施行农田最佳施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洞庭湖水质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西南有湘、资、沅、澧四水入湖,北有长江的藕池、松滋、太平流入,湖水于北部的城陵矶与长江相通,为一典型的过水性湖泊,由  相似文献   

15.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不断增加,高值区主要沿域内交通干线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长江沿线和平原腹地;(2)乡村重构机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与经济、社会、空间等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非农产业规模扩张引发乡村人口外迁和就业转移,进而推动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存量"要素重组;(3)经济—社会重构主导是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流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加剧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水环境污染和水灾害侵袭的双重挑战。研究框架能够揭示江汉平原乡村地理剧变特征,中国中部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重构具有与发达地区不尽相同的图景。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不断增加,高值区主要沿域内交通干线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长江沿线和平原腹地;(2)乡村重构机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与经济、社会、空间等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非农产业规模扩张引发乡村人口外迁和就业转移,进而推动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存量”要素重组;(3)经济—社会重构主导是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流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加剧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水环境污染和水灾害侵袭的双重挑战。研究框架能够揭示江汉平原乡村地理剧变特征,中国中部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重构具有与发达地区不尽相同的图景。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枯水季(2008年1月)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湖泊)悬浮物的稀土元素(REE)组成,探讨三峡水库的泥沙拦截对该区域沉积物组成和干、支流输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宜昌至城陵矶段的REE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城陵矶以下站位,且部分站位出现显著的Ce或Eu异常,该段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洞庭湖沉积物继承了长江干流的REE组成特征;鄱阳湖和汉江等支流(湖泊),与干流的REE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得,观测期间鄱阳湖和汉江对长江干流沉积物的贡献分别约为58%和23%。由此可见,三峡水库的运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枯季的物质来源和组成发生改变:中游河床出现了显著的侵蚀,汉江和鄱阳湖等支流(湖泊)对干流的物质输送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平原中小型湖群沉积物铬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7年采集洞庭湖平原地区10个中小型湖泊沉积物样品33个(其中表层样品29个,柱状样品4个),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r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等级进行研究. 各湖泊表层沉积物中w(Cr)普遍高于环境背景值,其w(Cr)平均值排序为岳阳南湖>大通湖>珊珀湖>东湖>黄盖湖>安乐湖>北民湖>柳叶湖>毛里湖>芭蕉湖. 各湖柱状沉积物中w(Cr)由底层到表层的垂向上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 各湖沉积物的铬污染程度按湖泊类型划分,表现为城市湖泊>投肥养殖型湖泊>人放天养型湖泊.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平原地区中小型湖群沉积物中铬污染较轻,4个湖泊的10个采样点为偏中度污染,9个湖泊18个采样点为轻度污染,1个采样点没有污染.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复合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初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但五十年代末“以粮为纲”时盲目的围湖造田和九十年代初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时的围湖造地 ,使该地区的湖泊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不断 ,水网地区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湖北省洪湖市柏枝村从 1 984年起实行退田还湖 ,充分利用该村湖泊湿地环境资源丰富的优势 ,走内涵式农业发展的道路 ,建设适合浅水湖泊和湿地地区的复合高效生态农业工程 ,实现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该村 1 998年人均纯收入 43 0 0元 ,社会总产值 7.3 7亿元。本文从洪湖市柏枝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出发 ,探讨建立适合长江中游浅水湖泊和水网湿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及富营养化控制阶段划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30年间,我国的湖泊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由贫-中营养状态为主逐步向富营养状态转变,富营养化湖泊的数量和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东部平原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以太湖、巢湖和滇池等三湖为主的富营养化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伴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我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上进行了不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