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8(4):F0002-F0002
应我院院长薄景山博士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专家谢礼立教授于2006年12月12日在我院作了题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传统与非传统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我院师生400余人参加报告会。  相似文献   

2.
地球日活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95年4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4·22”地球日科学报告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环境科学专家叶汝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徐厚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地震预报专家尹祥础分别就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环境与健康、探索地震预报的新方法作了十分生动的报告.首都环境保护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文学工作者、企业界人士以及新闻工作者200人参加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逐年上升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同时,这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酸雨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及其社会危害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主要的防治措施,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酸雨状况有发展严重的趋势,酸雨的面积有增加的倾向.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国酸雨的基本情况,解释了酸雨的危害情况,对酸雨的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江苏省的酸雨状况,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近年来,酸雨区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2003年北方城市安阳由于连日降雨,首次出现了酸雨。针对酸雨的发生,本文从大气污染状况、大气环流的影响、酸雨离子组分等方面对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该市近十年的空气质量和降水情况的统计,分析了安阳市大气降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止酸雨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86年9月7日至12日组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亚太地区同四川省研究酸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30余人在成都召开了“酸雨及其影响学术讨论会”。会上,美国教授斯蒂文斯先生,西德教授普林茨先生分别以“大气和酸性沉降物的采样、分析及防止酸雨危害的策略”,“SO_2、NO_x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清除过程后在低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酸雨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危害,指出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燃煤电厂SO2的排放量,详细介绍了目前燃煤电厂煤气脱硫工艺的原理、应用状况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重庆市市区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较力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大气飘尘的表面状态、元素组成以及其结合形态的研究,发现粒度较小的球状颗粒物及粗柱状矿物飘尘对酸雨形成影响较大。同时,本文还对酸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浅析重庆市酸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定义及其判别方法,介绍了目前酸雨判别标准上存在的争议。通过汇总统计20062010年5年重庆市酸雨监测数据,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这5年重庆市酸雨污染的空间分布;以2010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为时间样本,以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两个指标,分析得出重庆市酸雨污染的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不久,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环境管理工作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文兴教授主持。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在会上交流40多篇,内容涉及我国酸雨的现状,时空分布,化学组份,形成机理,大气物理过程,传输模式,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等.酸雨作为“七五”国家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湖北省酸雨2006-2010年五年的监测结果,文章分析了"十一五"湖北省酸雨现状变化特征,根据地理环境分析,并结合当地环境统计中成酸污染物排放情况,讨论了湖北省酸雨的变化特点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受酸雨影响的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州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的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城市酸雨比郊区严重的特点。酸雨令中国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筑业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及环境酸化将进一步加剧。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酸雨的成因特点、现状及其危害,并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制定的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甲磺酸粒子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大气中甲磺酸粒子的来源,分析了甲磺酸粒子的自然循环及其对酸雨形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语文对东亚酸雨监测网湿沉降监测成都地区试点工作情况作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对监测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就数据评价方法中的有关问题提出探讨意见,以宜于今后在东亚酸雨监测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酸雨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酸雨的形成机理、形成要素、危害及酸雨的分析、监测和预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指出目前酸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酸雨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的酸雨部分详尽地叙述了酸雨的成因、性质和影响。列举了目前这些问题的治理技术。但是,我们仍需要将酸雨与烧油和烧煤所导致的许多问题联系起来,并且为处理这些互有联系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经过周密思考的方案。下面是这个报告的概要及其它补充情况。酸雨是由硫酸和硝酸进入潮湿的空气后引起的。这些酸是由于矿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硫和氮经大气化学反应产生的。酸雨和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18.
酸雨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个复杂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酸雨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酸雨形成机理,酸性物质来源及酸雨对生态、土壤的影响,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认为,对酸雨问题有不同看法是难免的,从学术上对酸雨问题进行讨论也是必要的,它将有助于推动酸雨的深入研究。为此,本刊继1989年第4期发表了《重庆酸雨与SO_2传输之间关系分析》一文后,在这期上又刊发了对该文的商榷文章,藉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佛山市三水区"十五"期间的酸雨监测结果,通过对pH值、酸雨频率等指标的分析,总结三水地区的酸雨污染规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酸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份目前通过鉴定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酸雨区面积在迅速扩大,已约占全国面积的40%。 由国家环保总局、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的《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课题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对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初步预测酸雨发展的新方法,评估了酸雨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酸雨在2020年前乃呈发展趋势,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