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通过湿法制备了不同Ca/P比的羟基磷灰石,并研究了其对Fˉ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HAp晶体的结晶形态对吸附效果有很大影响。Ca/P越低,吸附效果越差;结晶度越低,吸附效果越好。最佳吸附条件为Fˉ初始浓度为20mg/L;HAp用量为2g;吸附时间为120min,pH值为5。HAp晶体对Fˉ的吸附机理主要为溶解沉淀、离子交换作用。合成羟基磷灰石对Fˉ的吸附研究,对开发我国丰富的磷矿石资源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要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平煤集团十二矿矸石的静态溶出特征和改性土壤对矸石浸溶液中主要污染因子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煤矸石浸泡液中主要污染因子为SO4^2-F-、F^-重金属Mn;改性土壤对SO4^2-、F^-及重金属Mn等污染因子的吸附等温式分别符合Temkin等温式、Freundlich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4.80mg/g、0、085mg/g和0.0087mg/g;主要发生了配位吸附等专性吸附,吸附稳定性高,不易解吸。  相似文献   

3.
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艳慧  林建伟 《环境科学》2013,34(8):3143-3150
通过吸附实验考察了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对水中的刚果红具备良好的吸附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描述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平衡数据.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是自发和放热的过程.当pH超过8时,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能力随pH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吸附了刚果红的羟基磷灰石经过热再生后可以循环使用,并且热再生后的羟基磷灰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良好.当pH低于羟基磷灰石的零电荷点时,磷灰石吸附水中刚果红的机制是静电吸引、氢键和路易斯酸碱反应;当pH高于羟基磷灰石的零电荷点时,羟基磷灰石吸附水中刚果红的机制是氢键和路易斯酸碱反应.上述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适合作为一种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刚果红.  相似文献   

4.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镉铅污染土壤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修复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污染土壤的方法,借助Tessier五步法分析土壤中镉、铅的形态,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对镉、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n-HAP对土壤中有效态镉有一定程度的吸附钝化作用;n-HAP的投加比例为5%时,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好,Cd的有效态下降比率达到了49%;n-HAP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铅的钝化效果比较明显,对有效态铅的降低率达到了90%的水平,且平衡时间越长,修复效果越好;n-HAP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要好于镉污染的。  相似文献   

5.
缺钙型羟基磷灰石对溶液中氟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玲  朱志良  仇雁翎  张华  赵建夫 《环境科学》2010,31(6):1554-1559
利用一种含磷废水处理副产物--缺钙型羟基磷灰石(d-HAp)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氟离子的去除分离性能,探讨了溶液pH值、d-HAp投加量、共存钙镁离子及氯离子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缺钙型羟基磷灰石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4~7)内有效吸附氟离子,并保持85%以上的去除率.高达200倍的Ca2+、Mg2+离子及Cl-离子的存在并未对氟离子的吸附产生明显影响,可适用于广大高氟水地区.该缺钙型羟基磷灰石对氟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快.吸附氟离子的过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静态吸附容量可达26.11 mg·g-1.在实验条件下的吸附体系中,吸附机制主要为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不同Ca/P比例的羟基磷灰石(HA)粉体吸附剂以去除废水中的Cd2+。吸附实验结果表明,HA的不同钙磷比例、煅烧温度、作用时间、pH值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均能影响HA对Cd2+的吸附效果。实验得出采用煅烧400℃干燥后的钙磷比例为1.63的HA粉体,在溶液温度40℃,pH为5,吸附2.5 h后达到最佳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为39.68 mg/g,去除率高达99.2%。HA对Cd2+等温吸附线基本符合Langmuir模式和Freundlich模式。  相似文献   

7.
羟基磷灰石对成都平原水稻土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典型农田系统受Cd和Zn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溶试验和老化试验,探索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羟基磷灰石添加比例(w/w)设置为0%(CK)、1%(P1)、3%(P3)和5%(P5)。结果表明:①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明显降低土壤中Cd和Zn淋失量,P1、P3和P5与CK的Cd累积淋失量(110 μ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82.7%、92.7%、90.7%,P1、P3和P5与CK的Zn累积淋失量(9.30 m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94.8%、97.1%、94.6%;②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H,P1、P3和P5的pH分别比CK升高了0.30、0.53、0.95个pH单位;③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Zn(0.025 mol HCl),相较于CK,P1、P3和P5的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59.0%、94.7%、98.7%,有效态Zn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9.6%、87.6%;④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和Zn含量,增加土壤中残渣态Cd和Zn含量,从而促进Cd和Zn向非活性态转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在成都平原区典型农田系统耕地Cd和Zn污染的修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硝酸钙、磷酸氢二铵和腐殖酸为原料,制备了腐殖酸负载羟基磷灰石(HA/HAP)复合吸附剂.同时,利用SEM、BET、FT-IR、XRD对复合吸附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HA/HAP对废水中Cd~(2+)的吸附工艺.结果表明,腐殖酸使羟基磷灰石孔容和孔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从而提高了羟基磷灰石的吸附性能.在pH=6、吸附剂投加量为800 mg、接触时间为180 min时吸附率最佳,为98.3%.HA/HAP对废水中Cd~(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可持续的化学吸附,反应前120 min适合采用准一级动力学伴随着内扩散模型描述,后120 min适合采用准二级动力学伴随着内扩散模型描述,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线模型拟合的吸附数据在不同温度下效果最好(R~20.98),吸附量分别为259.15、266.05和264.66 mg·g~(-1).研究表明,静电吸附到腐殖酸活性位点后Cd~(2+)主要以络合反应被吸附到羟基磷灰石的表面和两个羟基中间.  相似文献   

9.
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凝胶球去除废水中无机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PEO-SA)凝胶球对废水中无机磷的去除效率及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球吸附无机磷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h;模拟污水pH值为8时,PEO-SA—Ca—Fe凝胶球的去除效果最好;PEO-SA—Ca—Fe凝胶球可以被较好的再生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PEO-SA—Ca—Fe凝胶球的吸附过程,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的描述PEO-SA—Ca—Fe凝胶球对无机磷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以甘蔗渣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蔗渣炭复合吸附剂--HBA,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HBA对As(Ⅴ)的吸附特性,并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吸附前后的HBA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As(Ⅴ)的机理.结果表明:HBA的比表面积为89.52 m2/g,pHzpc(零点电荷)=7.2,HBA上的羟基磷灰石的分子式为Ca10(PO46(OH)2.HBA吸附As(Ⅴ)的效果最佳pH为5.0~9.0.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适合拟合HBA对As(V)的吸附等温线,25℃时Langmuir最大吸附量为6.76 mg/g,是蔗渣炭对As(Ⅴ)最大吸附量的20多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HBA含有的=C=O、─OH、─COOH等含氧官能团,可为化学吸附提供充足的吸附位点和提高HBA的吸附能力.XPS分析表明,HBA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如羧基(─O─C=O,532.2 eV)、羟基(─OH,530.6 eV)]参与了吸附反应,羟基磷灰石能提高HBA吸附As(Ⅴ)的能力,被吸附到HBA表面上的As主要以AsO43-和HAsO42-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天然沸石及不同方法改性沸石的磷吸附性能及沉积物磷钝化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磷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磷吸附量大小为改性沸石Z3>改性沸石Z2>改性沸石Z1>天然沸石,35d的平均吸附量分别为832、466、168和70mg/kg。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与沸石含量正相关,并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其中改性沸石Z3第35d的磷吸附量可达1690mg/kg。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显示,沸石经改性后促进了Ca2+的释放,同时减少了K+、Na+的释放量。沉积物磷钝化实验表明,改性沸石可有效减少沉积物TP、DRP的释放,减少释放量达80%以上。天然沸石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减少水体磷含量,其次,物理阻隔作用拓展了钝化作用的时间和空间。Al(OH)3絮凝物通过表面吸附、电中和及架桥作用可显著提高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增强沉积物磷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盐含磷废水具有盐含量高、污染物成分复杂和生物处理难等特点。生产鸟粪石后的浓海水因添加过量的Na2HPO4及NH4HCO3等诱导剂和稀释剂,其上清液中会有PO3-4-P残留。针对其上清液磷含量超标的问题,使用化学沉淀法进行除磷实验。选用聚合氯化铝(PAC)、FeCl3、Ca (OH)2、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实验药剂,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一药剂添加量和药剂复配等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筛选出2种满足出水磷含量要求(0.5 mg/L)的工艺条件。方案1:添加n (Ca)/n (P)=4.5的Ca (OH)2,处理后溶液PO3-4-P含量为0.2 mg/L;方案2:添加n (Al)∶n (P)=0.5的PAC+n (Ca)/n (P)=4.0的Ca (OH)2+0.5 g/L PAM,处理后溶液PO3-4-P含量为0.4 mg/L。综合分析,方案1操作方便,方案2有助于固液分离,二者均可以用作废水处理方案,研究结果为高盐含磷废水处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含有腐殖质(HS)的含磷污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了磷酸钙结晶同步去除磷和HS的优化研究.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HS浓度、p H和Ca/P摩尔比(Ca/P)对正磷和HS去除效果的单独和联合效应,利用X射线衍射表征固体产物.结果表明,磷酸钙结晶法可同步去除磷和HS,HS的存在降低了除磷效率.p H对磷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而Ca/P和HS浓度对HS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三因素联合效应中Ca/P和HS浓度联合效应对HS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提高反应p H有助于减小HS对磷酸钙除磷的影响,固体产物结晶度增强,但固体纯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晶种法处理含氟废水与氟化钙沉淀砂状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晶种法对含氟废水进行了处理,考察了pH和Ca/F对出水F-浓度和CaF2沉降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含水率低、沉降性能好的砂状化CaF2颗粒.实验结果表明,晶种的加入对提高除氟效果、促进CaF2的砂状化有重要作用.当pH为中性偏酸性且0.5<Ca/F<1时,除氟效果较好且所得到的CaF2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当pH=5.5...  相似文献   

15.
汤鼎  王晖  姜毅  赵兴青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8):1971-1980
通过加入磷酸盐(P)和钙(Ca),促进菌株矿化铅(Pb)形成稳定的矿化物,从而降低环境中Pb的污染.该研究从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对Pb耐受的菌株Bacillus C075,在进行微生物矿化重金属的试验中加入P和Ca,以了解P和Ca的添加对菌株矿化Pb的影响.结果表明:P添加对菌株生长没有影响,当添加c(Ca2+)为10 mmol/L时菌株生长状况最佳且增强了菌株对Pb的耐受性,P和Ca的添加均能提高菌株对Pb的矿化率,矿化率分别增加了23.6%和56.9%.矿化过程中动力学曲线测得Km(米氏常数)为271.53 μmol/L,Vmax(最大酶促反应速率)为109.53 mg/(h·g),表明该菌株磷酸酶活性良好,有利于矿化反应进行.FT-IR和XRD图谱分析表明,不添加或单独添加P,生成的矿化产物均为Pb5(PO43OH,但P的添加增加了菌株表面吸附面积和吸附位点,提高了矿化率.同时添加P和Ca后出现更稳定的矿化产物Ca2Pb8(PO46(OH)2,P和Ca的添加使生成的矿化物更加稳定和致密,并且提高了菌株对Pb的耐受性及矿化率.研究显示,P和Ca的添加能够提高菌株对重金属Pb的矿化率并生成稳定的矿化物,可为提高微生物矿化修复重金属Pb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洱海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磷连续提取方法浸提洱海沉积物弱吸附态磷、Fe-P、Al-P、Ca-P和残渣磷,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法对Ca-P进行了分级〔Ca2-P、Ca8-P和惰性钙磷(主要为Ca10-P)〕.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中w(TP)(710.30~1 961.23 mgkg)较高,以无机磷(占64.44%~82.04%)为主,其中较易释放到上覆水中的弱吸附态磷含量〔占w(TP)1%以下〕、w(Ca2-P)(14.63~29.66mgkg)和w(Ca8-P)(14.62~31.24 mgkg)均较低,并且洱海目前环境条件不利于其沉积物中Al-P和Fe-P的释放.沉积物中w(Ca-P)及w(残渣磷)均较高,Ca-P中惰性钙磷所占比例(>85%)也较高,导致洱海沉积物磷不易被释放到上覆水中.沉积物无机磷赋存形态是洱海目前水质较好的原因之一.如果污染进一步加剧引起洱海水体pH增加和ρ(DO)降低等变化,其沉积物中Al-P、Fe-P的释放风险将可能增加.近30年来,洱海沉积物w(Ca2-P)和w(Ca8-P)变化较小,但w(惰性钙磷)变化较大,Ca-P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机制,这与洱海沉水植物的生长以及其对Ca-P的吸收、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r phosphorus (P)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he 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H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was studied. Batch experiments of calc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were undertaken with synthetic water that contained 20 mg/L phosphate (as P) and 20 mg/L HS (a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t a constant pH value in the range of 8.0-10.0. Th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phosphate, calcium (Ca) and HS were measured i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crystalline state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precipitates were analys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chemical methods, respectively. It showed that at solution pH 8.0, the precipitation rate and removal efficiency of phosphate were greatly reduced by HS, but at solution pH ≥9.0, the effect of HS was very small. The Ca consumption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increased when HS was added; HS was also removed from solution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At solution pH 8.0 and HS concentrations ≤3.5 mg/L, and at pH ≥ 9.0 and HS concentrations ≤ 10 mg/L, the final precipitates were proved to be hydroxyapatite (HAP) by XRD. The increases of solution pH value and initial Ca/P ratio helped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H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phosphate.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周围盐化潮土钠质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乌梁素海周围盐角草(CSE)、碱蓬(CSG)、盐爪爪(CKF)和苦豆子(CSA)群落的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和>60~80 cm共16个混合土样.测定土壤pH,含水量,含盐量,钠吸附比(SAR)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率(ESP)等指标,分析了土壤的碱化特征.结果表明:CSE土壤剖面含盐量,SAR和ESP的平均值最高,其次为CSG,CKF和CSA土壤.CSE土壤金属离子总量最大,其次为CSG,CKF和CSA;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SO24-为主,而CO32-和HCO3-含量极低.土壤盐分主要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碳酸盐以碳酸钙形式存在.ESP与含盐量(R2=0.834,P=0.000 8)和SAR(R2=0.862,P=0.000 2)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ESP随着含盐量和SAR的增大而增大,SAR可以替代ESP的测量.土壤剖面盐分的分布状况是在降水、蒸发、灌溉和地下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流失及水稻系统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FN)、常规施肥减氮磷量20%处理(F0)、减氮磷20%+有机肥处理(F1~F4处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6个处理,探索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田面水中ρ(TN)、ρ(NH4+-N)均于施肥后第1天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于第7天后逐渐趋于稳定,ρ(TN)和ρ(NH4+-N)分别维持在各自峰值的5.1%~10.9%与4.8%~9.6%,田面水中ρ(TP)的变化趋势与ρ(TN)相似;F0与F1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田面水中ρ(TN)和ρ(TP).与FN处理相比,F1处理下ρ(TN)、ρ(NH4+-N)与ρ(TP)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5%、9.1%和3.1%,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流失风险,且增施有机肥可使水稻增产0.2%~19.8%,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田面水养分动态等指标发现,F1处理不仅能提高区域双季稻产量,还能有效控制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降低氮、磷地表径流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是针对南方双季稻田的一项"控源节流"优化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