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北省1 086个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t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围绕政策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受到政策宣传、政府补贴、法规约束、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因素影响;(2)环境危机意识、生态环境改善和农耕文明传承在政策宣传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生态环境改善在法规约束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政府补贴增强了环境危机意识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基于此,创新发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导向的绿色补贴,积极开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教育,转变只注重技术如何使用的传统技术推广方式,以便调动农户有机肥施用积极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生态保护是从源头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湖北省998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农户,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和空巢期农户更有可能施用有机肥;(3)就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而言,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农户,物质资本影响的主要是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社会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负担期和稳定期农户,而人力资本仅对负担期和赡养期农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农户施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3.
广东红壤坡地的农业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广东红壤坡地的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其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其对策有如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2)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3)改良坡耕地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4)发挥地域优势,注重质量效益,推进坡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顶  马岩 《生态环境》2007,16(2):691-697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最基本单元,对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农户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从农户的经营行为动机出发,分析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热点问题。农户经营行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性与环境影响的长期性;(2)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共享性;(3)农户经营行为的针对性与环境政策的普适性。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农户经营行为的政策影响机制研究;其二是对农户经营行为的环境影响过程的跟踪研究;其三是对农户经营行为环境影响的定量模拟研究;其四是探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户经营行为最佳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在于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翻耕和柴油6类农地利用碳排放源,测算了1999—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1999—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间的脱钩弹性关系,进一步利用环境库兹涅茨(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1999—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关系表现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和弱负脱钩3种状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弹性指数变化呈现"快速增长—快速下降—平稳增长"的阶段性演进特征;(2)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呈对数函数曲线,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随着农业经济增长而连续增长,在研究期内未出现下降拐点;(3)湖南省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存在着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发挥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较为发达地区,秸秆还田与否,农户更多的是从秸秆处理的边际成本出发;而略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基于秸秆的利用效益.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决策.在制定促进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因地制宜,有效地促进秸秆还田在各地区最大限度地被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状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与探讨,指出当前我国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且总量不清、农业废弃物粗放低效利用且闲置状况严重、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与产业化水平滞后,以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总结指出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几个发展方向,即向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材料化、基质化和生态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1)建立与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相关的政策法规;(2)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3)加快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鼓励和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工业能投的折能系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工业能投入的折算方法作了扼要而全面的评述。作者根据我国近年生产水平及有关资料,提出了一套简易实用的工业能投入析算程序和系数;并对当前能量分析中困难较大的各类农业机械耗能、田间农事作业及灌溉耗能等折算问题作了重点分析、介绍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绿色化生产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不但为政府所提倡,更是农业发展的未来导向,农户是否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关乎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利用山东、湖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全国合作社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户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水平是制约农户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户的家庭经济水平有利于增强农户实施秸秆还田和减少普通农药施用的生态自觉性。然而,农户减少普通化肥施用的生态自觉性普遍较低,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提高其生态自觉性,促使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尤为重要。同时,务农年限、绿色认知、种植面积、家庭总人口、技术指导和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农户绿色化生产技术采纳的生态自觉性。对此,政府应着力于农户收入多元化发展,努力提高其家庭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加大新型实用农机研发力度,以此促进农户生态自觉性的养成与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生产乙醇重组菌株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有效利用,当前还面临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而缺乏能够同时高效利用纤维素类水解物的发酵菌株是制约纤维素乙醇生产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对发酵菌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酿酒酵母、运动发酵单胞菌、大肠杆菌和克雷白氏杆菌这4种菌上,已取得大量研究进展,为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这4种菌发酵纤维素水解物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并对组学时代进一步优化发酵菌株进行了展望.图2表2参51  相似文献   

11.
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害植物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樵山森林公园有害植物危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危害特性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认识,增强生态危机意识;(2)加强基础研究,为有害植物管理提供依据;(3)加强物理防除,短期控制有害植物蔓延;(4)加强化学防除研究,筛选有效的化学除草剂;(5)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构建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6)加强生态调控技术研究,构建健康的植物群落;(7)加强景观改造,构建生态安全景观格局;(8)建立有害植物预警系统,长期监控植物疫情.  相似文献   

12.
木质纤维素原料作为一种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可再生资源,在生物燃料以及相关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纤维素酶是木质纤维素原料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酶,但从自然中筛选的纤维素降解菌株酶活较低,因而制约了木质纤维素原料的资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真菌产纤维素酶的诱导物及纤维素酶表达调控机理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讨论了纤维素、纤维二糖、槐糖、龙胆二糖等诱导物对真菌产纤维素酶的诱导作用以及葡萄糖等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并阐述了真菌纤维素酶诱导表达调控的机理以及纤维素酶基因表达激活子(ACE)、木聚糖酶转录激活因子(Xyr1)、内切葡聚糖苷酶激活元件(CAE)、分解代谢物抑制蛋白(CRE)等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提出通过对纤维素酶合成代谢进行调控来高效合成纤维素酶,为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和纤维素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凋落物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调控生态系统微环境、种子萌发和植被更新过程.然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凋落物自身特性对幼苗建植的影响,而凋落物管理方式对生态系统微环境和植物群落幼苗建植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却鲜见报道.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盆栽控制试验,探讨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自然草地植物幼苗建植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凋落物添加和去除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幼苗建植数,分别降低22.99%和22.19%;(2)幼苗建植数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幼苗建植数与近地表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3)尽管凋落物添加通过降低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对幼苗建植有潜在的间接促进作用,但凋落物添加可能通过凋落物自身特性(机械覆盖或化感作用等)最终直接抑制幼苗建植,而凋落物去除是通过提高地表辐射和土壤温度间接抑制幼苗建植.本研究表明,过多或过少的凋落物累积量通过改变幼苗建植所需微环境以及引起生态系统资源配置失衡,对群落幼苗建植过程产生负效应;结果可为该地区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图3表2参37)  相似文献   

14.
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 a对密云水库流域坡耕地进行水土流失小区试验,并完全按照当地农民习惯进行农事管理.试验结果表明:(1)降雨后坡耕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泥沙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并与坡度正弦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2)坡度对雨后地表径流和泥沙中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泥沙养分流失量有明显影响;(3)养分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要途径,且通过泥沙携带途径流失的养分量占流失养分总量的比例随坡度增加而增加;(4)水库周边区域内坡耕地流失养分的主要来源为施用于坡耕地的化学肥料.(5)调整水库流域内坡耕地的种植结构、对坡耕地实施改造以截留或减少泥沙流失和控制化学肥料投入等措施对于治理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水源地水质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加入文化资本,定量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在农户资本结构中,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分占比较高,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偏低。(2)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均正向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3)当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时,在农户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的状况下,文化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在自然资本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负向影响其亲环境生产。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时,农户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传统农业文化力量、提升农户农牧业收入、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亲环境生产方面的持续性促进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农用地膜使用政策、执行标准与回收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农用地膜的用量和覆膜年限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监管有难度,执行不到位,回收、替代技术不成熟等困难和问题,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欧美与日本发达国家农用地膜推广使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农用地膜管理和回收经验,为今后制定出台适应中国国情的农用地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建议:(1)推进全程监管,出台相关法律规章,明确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建立全程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脱标地膜进入市场、铺进农田;(2)推进源头减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使用控制,对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地膜覆盖或不再使用地膜,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3)推进回收利用,推动完善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绿色补贴政策;(4)推进技术创新,依托科技平台,加大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合理确定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选取9项指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应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尝试对洞庭湖区不同农户农业用地经营规模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以桃江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仅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单一效应分析,农户经营规模在6.67~20.00 hm2时社会效应最佳,0.67~2.00 hm2时经济效应最大,20.00 hm2时环境效应最优;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应分析,在政府视角下,经营规模在6.67~20.00 hm2之间的农户综合效应最高;而在农户和学者视角下,3.33~6.67 hm2时农户综合效应最佳;结合协调度分析,桃江县农户适度经营规模应在3.33~6.67 hm2之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效应,而且社会-经济-环境效应的协调度较好。开展不同农户经营规模的农业土地利用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探寻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均适宜的农户经营规模,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台湾现今之农地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农地重划,而农地重划是将农地加以重新规划整理,以区划整理成标准块,并配备农路及改良灌溉排水系统,为增进土地利用之改善措施。台湾之农地重划,使每一块均能直接临路、灌溉及排水,并透过土地交换分合,集中农户土地,便于农机耕作及农事管理,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所得。台湾自1958年试办农地重划以来,至2004年底止已完成超过39×104hm2之农地的重划,在台湾农业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首先对台湾地区已实施40余年之农地重划历史作一回顾,其次针对台湾历年各农作物产值、产量之关系及与农地重划的相关性作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近年来台湾农地重划及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台湾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5—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排放系数法、格兰杰检验和协整检验对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总量、农业化学化碳排放量、农业机械化碳排放量、农业水利化碳排放量均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特征;(2)农业碳排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碳排放结构由以农业机械化碳排放为主向以农业化学化碳排放为主转变;(3)新疆各地州(市)的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异明显,喀什地区、昌吉州和伊犁州直等人口较多、耕地资源丰富和种植业发展较好的地州农业碳排放量规模较大;(4)农业经济增长是导致农业碳排放量上升的驱动因素,而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为此,要顺利推进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走低碳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化肥农药的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越来越多缔约方、非政府组织和专家的关注。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化肥农药问题对环境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供应链、激励措施和主流化等议题具有实践意义。通过系统搜集、对比国内外化肥农药施用现状,梳理与《公约》相关目标的进展及演变进程,深入分析该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4点建议:(1)建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平衡《公约》3大目标,提升化肥农药利用效率;(2)完善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减少供应链过程产生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损失;(3)明确我国在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以及在该领域已不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贴政策的客观事实;(4)将化肥农药因素纳入国家农业政策,并将其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其他部门战略相结合。作为《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东道国和候任主席国,中国将以COP15召开为契机,实现污染与主流化、有害补贴、可持续供应链等重难点议题的协同和有效解决,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达成奠定基础,也为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