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湖零点行动前后水质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98年11月和1999年10月的监测数据,对零点行动前后太湖各监测点位的水质状况及DO、CODMn、TP、TN、Chla等主要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污染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除了人为因素外,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和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是影响水质改善的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徐丰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3):8-9
本文以(由页)塘河为例,研究了中小河流水质模型参数,提出了一整套更为简便易行的估计中、小河流模型参数的方法,分析了准确估计模型参数的影响因素,得到了适用于(由页)塘河水质模型参数K_1、K_2、K_3及D_L的估计结果.该结果可直接应用于(由页)塘河的水质数值模拟,对于其它中、小河流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頔塘河震泽段的水质指标(BOD、DO)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起模拟頔塘河震泽段的水持数学模型。在以水环境规划为目标的水质数值模拟中,首次结合全面的水文分析及该河段的模型参数估计,给出頔塘河震泽段的水质模拟预报及全年污染容量的计算,作为水质管理规划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计算机模型是极其有效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污染负荷估算的定量化工具,为非点源污染评价、管理和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章综述了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概况及其研究不足,并对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由于非点源污染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形成机理模糊、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未来非点源污染的量化模型研究及其与量化模型有关的相应参数研究、模型与GIS集成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河流水质信息系统以关系数据库管理为主控,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河流站点属性信息、站点地理位置和水质测数据的管理、条件查询、网页查询及表达输出等。本文分析系统的研制思路和关键技术,介绍系统所处理的数据,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肖波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6(4):17-20
本文将入流点源或主要支流作为一条新河段 并将分布水源的影响范围视为整条河流,既可避免S—P方程无法反映沿河污染排放态的缺陷.又可解决BOD修正模型计算繁杂的缺陷.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BOD分布模型,具有较好的回归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有机物随时间和空间的迁移转化.这些模式的提出,可为评价和选择污染物控制方案,制订排放标准,提供一个定量的科学依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于桥水库周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特点,在充分考虑污染源与水库的距离以及库体自净作用因子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非点源敏感区划分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方法进行了改进。结合2009年库区周边的ETM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应用改进的USLE模型对库区周边非点源污染敏感区划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区西部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东部,库周的别山镇、五百户镇、渔阳镇、穿芳峪乡和马伸桥镇的水库沿岸是非点源污染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是非点源污染的优先控制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河流水质研究与水质监测的基本情况,进而就河流水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是:1)河流水质的多样性及全球参比值问题,2)河流水质监测的发展及存在问题,3)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河流水质全球变化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州水库水质与浮游生物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评价分析流域治理对水质的影响,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高州水库(石骨库区)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分布,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2000年的数据来看,水库营养水平属于寡中营养型;丰水期的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及Chl a含量均高于枯水期,丰水期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枯水期主要为蓝藻,浮游动物丰度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以桡足类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无节幼体,桡足幼体以及枝角类的角突网纹Sao(Ceriodaphnia cornuta)和长额象鼻Sao(Bosmina logirostris)为主,与1988年的数据相比,总磷含量大幅度下降(0.021-0.006mgL^-1),尽管总氮含量呈上升趋势(0.405-0.820mgL^-1),但总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浮游生物种类与丰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由蓝藻占绝对优势演变为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则由桡足类和枝角类取代原生动物和轮虫,成为主要的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均大幅度下降,说明经过近十年的流域治理,水库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0.
11.
12.
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全球水质监测计划(GEMS/WATER Program)资料和我国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1950-2000)和水质监测数据(1960-2000),研究了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与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90年代后期,在黄河下游流量急剧减少和“断流”情况下,河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急剧增加,另外,黄河下游“断流”河段水质参数随流量的变化有三种情况:易溶解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降低(如EC,Cl^-,SO4^2-等),难溶化合物水质指标的含量随流量增加而增加(悬浮物、总磷和粪大肠杆菌等);其他水质指标含量的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对部分水质指标与径流量关系进行拟合研究,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采用摇瓶法测定了14各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用线性溶剂化相关方法获得的相关方程,能更好地预测测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的的水溶解度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15.
利用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损伤监测福州市内河水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损伤监测福州市内河水质,探讨红细胞核的遗传损伤与水质常规衡量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变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河水的综合污染程度,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河水受污染程度越严重,微核及核异常率越高.但当染毒时间太长时,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反而有所下降.微核率与水质的几项常规衡量指标间的相关程度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 >溶解氧 >氨氮比 >pH值;总核异常率与河水的几项常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比>溶解氧>pH值.核异常率与微核率达到最高值的处理时间不完全同步.核异常率显著高于微核率,微核率与核异常率相关系数为 0. 44,这反映出生物体本身具有自动修复能力,能通过各种途径修复受损的DNA.此外,还探讨了泥鳅红细胞的微核来源和利用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损伤监测河水水质的可行性及注意问题. 图 3表 6参 16 相似文献
16.
李宪法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6(2):31-34
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水的95%未经处理排放入水体,城市地区的水质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甚至许多城镇的下水管网尚不完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污水将继续增加.我国在污水处理中投资不足和水污染规模大这一不相适应的矛盾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解决我国水污染的根本原则是供求最大的费用—有效性.未来水污染防治的政策要点是:1.集中力量于源头削减污染产生量;2.建立按总量控制的流域级水污染防治的方法和示范工程;3.在投资和管理体制上建立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市场经济刺激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水质转化的现代科学与技术:兼谈环境水化学实验室的科研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当前环境水化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中苦干部分的研究动态与方向,例如:化学形态分布、酸化与风化、表面络合、沉积物质量评价、生态毒理、水陆交错带、水处理中的絮凝、膜分离、化学氧化、生物氧化和水质模式。离作者的若干观点及对环境水化学实验室近期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水体表面微层的环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体表面微层是大气和水体间的界面,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影响水体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及最终归缩。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的参考文献,对表面微层的采样及各类物质的表面微层的行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指出了研究的难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