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从作物生境、作物形态和作物种类角度分析吉林省近50a的农田景观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农业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害和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动态变化和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的变化趋势,探讨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指出农田景观生态多样性的降低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农业生产布局多样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7年和2002年TM影像及1997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和分布质心5个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近20 a来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02年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动态变化显著,各景观类型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浇地、旱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是该地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2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为83.51%.该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指数增大,优势度减小,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正在缩小,区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仍在增加.农业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等是该区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马尾松林、茶园与农田是风景区中3个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84.581%和81.669%;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景观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各景观要素面积与周长的分布极为相似,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景观要素面积、周长、斑块数等斑块特征分析表明,茶园、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马尾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从而证明了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风景区景观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表3参18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对景观格局分异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薇  张银龙  赵兵  王浩 《生态环境》2011,20(1):7-12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部分研究仅是单一的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往往只侧重于对景观斑块或格局的几何特征进行简单分析和描述,忽略了城市扩张与城乡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之间的内部联系,研究城市扩张与城乡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揭示城市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昆山市(县)范围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市1985—2008年间多期TM影像图,在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获取昆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相关景观生态学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扩张对城乡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3年间自然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人工景观面积显著增涨了4倍。斑块密度、景观斑块数量破碎度指数受人工景观类型影响基本呈上升趋势;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最大斑块、边缘密度等指数与建设用地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明城市扩张是城乡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并结合地方农业统计年鉴,从村级水平对西双版纳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2个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作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人多地少的巴卡小寨因无大面积的公益林等自然景观而使其人为干扰强度指数为3.1965,较大卡老寨强烈;受干扰景观中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斑块较多,景观破碎度分别为0.0692和0.0980hm^-2,均大于大卡老寨。大卡老寨因为具有公益林、风景林和水体,其景观多样性为1.4595,以公益林、经济作物园和粮食作物地为优势景观;大卡老寨景观均匀度和优势度分别为0.6642和0.7377,均大于巴卡小寨。2个村寨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面积较大,表明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是山区发展的出路所在,而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各景观类型的规模因受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逐年波动,但从长时间来看又趋于稳定。民族文化政策和市场对2个村寨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相结合,选取了9个斑类类型指标和13个景观指标,从区域和绿洲2个尺度分析了金塔县及其境内的金塔农业绿洲和鼎新农业绿洲的景观格局。结果显示,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体现了绿洲与戈壁等基质类型景观的镶嵌特征;金塔农业绿洲体现出冲、洪积三角洲的特征,即耕地从扇顶呈放射状与盐碱地相间分布;鼎新农业绿洲显示了沿河绿洲的特点,即景观类型以河道为轴对称分布。指出划定绿洲界限和提高数据分辨率是揭示绿洲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结构与功能以及景观生态过程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基本特征,尝试从景观角度认识西南岩溶区生态空间特性与演化过程。受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景观基质脆弱、景观格局分异明显,具破碎化与景观结构粗粒化、景观动态变化范围大且速度快、整体退化明显的特点,以石漠化为特征的景观演化削弱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岩溶山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须充分认识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协调生态效应和水文效应,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向高效利用发展,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今后应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因子和地学背景结合起来,加强小尺度的景观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对江苏北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10个景观型、31个景观亚型。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编制了江苏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详细分析了江苏北部稀疏植被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旱地作物景观、水旱轮作景观、水田作物景观、淡水水生植被景观等主要景观型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适合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含代表性、稳定性、协调性、奇特性、观赏性、社会性和梯度性等 7个指标 .然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进而得到各景观类型的综合评价指数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 ,将风景区划分为 3种景观生态等级 ,即理想景观、正常景观和危急景观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组成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 10种景观类型中 ,河流与马尾松林属于理想景观 ,居住地与农田属危急景观 ,其余 6类景观皆为正常景观 ,正常景观 (含理想景观 )面积占整个景区面积的 85 %以上 ,表明了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景观生态现状良好 ,确实受到较为积极有效的保护 .图 1表 4参 35  相似文献   

10.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原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过程和格局2个角度,概括和总结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般原则,包括:区分并优先保护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保护和建立自然、半自然生境,构建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种植模式,通过连接残存的自然、半自然生境或新建生态廊道增加农田景观的连接度,提高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农业用地面积,采取野生生物友好型的农作管理方式,保护关键物种并维持物种的相互联系,控制侵略性的、数量过多的入侵性物种等一系列原则。最后,对这些原则在实际推行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苏北部景观生态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江苏北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10个景观型、31个景观亚型,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编制了江苏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详细分析了江苏北部稀疏植被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旱地作物景观、水旱轮作景观、水田作物景观、淡水水生植被景观等主要景  相似文献   

12.
1995至2004年广州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景观生态学、统计学基本原理,以及3S技术、手段,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TM和SPOT影像数据,运用ERDAS、ARC/INFO、FRAGSTATS和SAS等GIS和统计学工具平台,分析了广州市1995到2004景观格局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间,广州市的耕地、林地和水域等自然、半自然景观面积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的最多,而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路网用地等人文景观面积都在增加,园地和湿地等半自然景观面积也在增加;斑块数量和边缘密度呈增加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升高和景观聚集度的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加,景观形状复杂化;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建筑密度、道路密度、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从保护农地、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城市景观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厦门环同安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平均斑块面积与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以厦门环同安湾区1989年、1997年和2007年3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对过去18年间环同安湾海岸带的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过程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7年,农田面积大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并结合地方农业统计年鉴 ,从村级水平对西双版纳巴卡小寨和大卡老寨 2个民族村寨土地利用的景观影响作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人多地少的巴卡小寨因无大面积的公益林等自然景观而使其人为干扰强度指数为 3.196 5 ,较大卡老寨强烈 ;受干扰景观中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斑块较多 ,景观破碎度分别为 0 .0 6 92和 0 .0 980hm-2 ,均大于大卡老寨。大卡老寨因为具有公益林、风景林和水体 ,其景观多样性为 1.4 5 95 ,以公益林、经济作物园和粮食作物地为优势景观 ;大卡老寨景观均匀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0 .6 6 4 2和 0 .7377,均大于巴卡小寨。 2个村寨的粮食作物地和经济作物园面积较大 ,表明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是山区发展的出路所在 ,而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各景观类型的规模因受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逐年波动 ,但从长时间来看又趋于稳定。民族文化政策和市场对 2个村寨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认为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相结合 ,选取了 9个斑块类型指标和 13个景观指标 ,从区域和绿洲 2个尺度分析了金塔县及其境内的金塔农业绿洲和鼎新农业绿洲的景观格局。结果显示 ,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体现了绿洲与戈壁等基质类型景观的镶嵌特征 ;金塔农业绿洲体现出冲、洪积三角洲的特征 ,即耕地从扇顶呈放射状与盐碱地相间分布 ;鼎新农业绿洲显示了沿河绿洲的特点 ,即景观类型以河道为轴对称分布。指出划定绿洲界限和提高数据分辨率是揭示绿洲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以3S技术为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不同的取样尺度入手,分析了尺度变化对区域景观格局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斑块的数量、最大斑块面积与取样面积之间关系密切.取样面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显示,在取样面积为研究区面积的70%时,景观多样性最高,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854.当取样面积小于总面积的69%时,景观优势度指数呈增加的趋势.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景观生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海陆交互作用与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域。文章以2000年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海地区景观类型图,并以镇(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珠海划分为20个景观生态子区,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 2.0支持下计算各子区的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各子区的景观指数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根据各指数反映的景观特征信息,选择平均斑块大小(MPS)、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分维数(AWMPFD)、破碎度指数(F)、多样性指数(SDI)及人为干扰指数(DT)进行珠海景观生态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多层次客观地对珠海地区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区划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