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目前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成果 ,依据系统分析原理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和系统协调度 6方面建立了综合测度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中 ,对延安市宝塔区近 8a(1 992— 1 999年 )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 :宝塔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 ,但目前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系统表现为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土地科学的焦点。基于2000—2015年惠州市遥感影像,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5年土地利用状况,以1 km×1 km惠州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征生态,以GDP表征经济,运用经济协调度模型对惠州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度进行耦合,开展时空演变分析及预测,同时采用Getis-Ord Gi~*分析其空间异质性,以此揭示快速城市化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模拟预测2025年的惠州市土地利用格局与其他时期相比,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景观破碎化现象相对于前期得到有效缓解。经济环境协调变化指数在近20 a变化较大,生态经济失调区域面积大于生态经济协调区域面积,空间分布上失衡,生态环境质量低和经济发展过快的两极化现象较为严重,生态与经济协调水平总体不高,发达地区周边的局部区域从不协调向协调转变,并有逐渐扩大趋势。经济协调度空间分布模式从2000年的冷点单一聚集发展为2025年的冷热点2种集聚模式共同分布,同时热点向冷点逐渐迁移。目前快速城市化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形势较为严峻,但已有转好的趋向,并且空间差异不均衡和两极化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目前,协调评价在应用方面多集中于现状评价和短期动态分析,关注城市化长期进程的案例较少,且研究尺度多数是城市及以上水平,对于行政区及更小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典型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城区——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选取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9个指标,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度,对1994─2012年宝安区的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宝安区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大致呈逐年升高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先稳定升高后大幅下降再持续升高最后略有降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经济滞后-环境经济同步-环境滞后的转变,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特征。可将1994─2012年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初期(1994─2000年间),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城市化中期(2001─2006年间),协调发展度大幅下降,从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2006年);城市化后期(2007─2012年间),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变化。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历程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可为城区可持续发展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叶有华  孙芳芳  张原  黄涛  林晓燕  陈礼 《生态环境》2014,(12):1996-2002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目前,协调评价在应用方面多集中于现状评价和短期动态分析,关注城市化长期进程的案例较少,且研究尺度多数是城市及以上水平,对于行政区及更小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典型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城区——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选取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9个指标,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度,对1994─2012年宝安区的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宝安区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大致呈逐年升高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先稳定升高后大幅下降再持续升高最后略有降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经济滞后-环境经济同步-环境滞后的转变,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特征。可将1994─2012年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初期(1994─2000年间),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城市化中期(2001─2006年间),协调发展度大幅下降,从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2006年);城市化后期(2007─2012年间),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变化。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历程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可为城区可持续发展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经济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选择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变异系数的协调函数模型对其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9—2008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总体由失调状态转向勉强协调,其中天水市呈直线上升趋势,咸阳、宝鸡、铜川3市的协调度在波动中有所增加,西安市变化幅度不大;2)人口、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西安市生态子系统协调度的下降,制约了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3)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地市的协调度较高,渭南和天水市的协调度始终处于该地区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生态经济分区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赵双飞 《生态环境》2003,12(4):431-435
生态经济分区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文章根据省级生态建设与发展需要,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34个适合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行政县为分类的基本单元,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聚合分类。研究结果将湖南省分为6个生态经济区和24个生态经济亚区,与实际相符。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湖南省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区域旅游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沿海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依托,故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中国沿海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旅游化程度可以反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探求中国沿海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态势和规律,首先,在构建中国沿海区域旅游化程度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00—2010年沿海11省(区)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法分别对两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基于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旅游化程度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及其协调指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它们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最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未来15 a中国沿海区域旅游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沿海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在2000—2010年间一直处于拮抗期,但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广西省将在2015年前先后由低水平的拮抗期跨入良性耦合阶段,而其他省(区)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拮抗期,且天津市、辽宁省和海南省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在综合我国国家标准文件和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结合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研究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着眼,指出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简化评价过程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驱动效应及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不同尺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对于强烈改变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工程建设来说,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生态安全内涵的转变入手,通过对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入手,结合工程本身的特征,从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入手,得出DSR范式在工程生态安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同时以公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例,探讨了水利和道路工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的差异,分析了各种方法在应用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其生态脆弱性研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生态脆弱性历史遗留问题与城市自然状况、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评价方法、规避措施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评价方法以及不同视角下规避措施的差异,对生态脆弱性内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复杂性和研究方法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总体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城市自身结构具有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对比性概念;选取评价指标和方法时应注重城市发展等相关指标及生态脆弱程度的测算。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界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时空范围的扩展等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涤非  宋杰 《生态环境》2012,21(2):273-278
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针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基本内涵,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框架,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各地市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社会民生和谐进步、经济高效公平增长、人口质量综合提升、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泛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社会民生进步程度以及经济高效公平增长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就业结构不优及公共服务不足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维持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石家庄市空气污染较为突出,研究其经济-交通-环境3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方法,对2000—2016年石家庄经济-交通-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各系统之间演化方向、演化速率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石家庄经济-交通-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指数由0.42增至0.77,表明研究期该区域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逐步改善。从发展水平看,环境系统(0.53)交通系统(0.39)经济系统(0.35)。从演化方向看,经济与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差异逐步缩小,经济与环境演化趋势差异逐步增大,交通与环境演化趋势差异缩小。从演化速率看,环境系统(0.01)经济系统(-0.04)交通系统(-0.11)。研究表明石家庄市环境质量加速改进,但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增速逐步放缓。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环境——社会经济”(Ev—SEc)复合系统已有的评价预测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从(Ev—SEc)复合系统发展要求的代际公平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Ev—SEc)复合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及持久性特征,动态整合(Ev—SEc)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且多因素相容、质量和水平并列,方向和大小并存、时间和空间交叉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预测指标体系框架,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主题思想下各类松散描述指标的合理聚合。并将该新的评价预测指标体系用于广州市(Ev—SEc)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际仿真评价预测及时空比较,得出的广州市(Ev—SEc)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目前为弱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论,且预测未来正在呈现由弱可持续发展逐渐向强可持续发展过渡的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01-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分析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丹棱县在眉山市所处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好转趋势,但至2010年仍处于敏感级和预警状态,综合生态安全值由0.630 6增长至0.697 2,其中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值由0.236 6增加至0.327 9,但自然和社会生态安全值分别由0.262 3和0.131 7下降至0.253 9和0.115 3.2001-2010年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由0.670 9下降至0.535 6,从2007年起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从2008年起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于眉山市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5.
珠港澳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文章中主要从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环境协调系数、经济环境协调系数和环境治理能力4个方面构置了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就我国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和中山)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得出中山和珠海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最高,肇庆、佛山、江门、惠州、广州、深圳、我国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较高,我国澳门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次之,最不协调的城市是东莞。最后,对东莞和我国澳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康康 《生态环境》2012,21(2):389-396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岳西县生态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经实地考察、典型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岳西县生态示范区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18项指标组成。采用加权求和计量模型计算了岳西县规划基准年、近期和远景目标年的可持续发展度值。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趋势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评述。生态承载力内涵可以概括为“特定时间、特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对人类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以及生态系统所能持续支撑的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研究领域呈现交叉综合趋势;生态脆弱带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研究重点将继续向动态模拟化方向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将不断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曹宝  秦其明  王秀波  朱琳 《生态环境》2007,16(3):968-972
生态足迹分析通过计算生物物理量来衡量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因为该方法思路新颖、计算简便而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文章针对Rees W E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参数选取偏差,生态功能差异表现不充分,模型不具动态性等)提出了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利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天津市1995—2005年的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值,天津市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人均生态足迹盈亏分别为0.0009,-0.3224,-0.1991,0.0255,-1.9600hm2·人-1,除耕地和水域略有盈余外,牧草地、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人均生态赤字均呈递增趋势。1995—2005年间天津市单位产值能耗居高不下、人口规模增长与建筑用地扩张是导致人均生态赤字扩大的根本原因。文章提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可以动态指示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