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酶活性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种类对水稻土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以30年(1981年至今)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处理(CK,N,P,K,NPK,2倍NPK,NPK+猪粪)水稻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P(配施或单施)增加土壤全P、速效P含量,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NPK+猪粪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P、速效P、全N、速效N均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间pH值差异均不显著;2)除了NPK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外,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土壤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P量呈负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与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田土壤长期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酶活性,有益于土壤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华北潮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监测的关键生物指标,可以灵敏地指示土壤性质的变化,我们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潮土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潮土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两个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郑州、封丘)为基础,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15 cm)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探讨24~25年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酶活性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尽管两个试验地同为潮土,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较大。郑州所有施肥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而封丘施氮钾肥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58.3%。(2)在不施磷肥的处理下,氮钾比为1∶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提高119%,当氮钾比为2∶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降低20%。(3)不同施肥处理均有助于潮土脲酶活性的提高,以有机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郑州和封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1.1%和106.4%。(4)长期施肥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133.5%。(5)郑州各施肥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显著提高,以氮钾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小,为95.5%,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为439%,封丘氮钾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81.3%和180%。(6)潮土脲酶与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脲酶与转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说,与单纯的施用化肥相比,添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使土壤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稳步提高;NK肥比例对土壤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期配施秸秆对灰漠土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长期不施肥、常规施化肥和长期配施秸秆(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等不同施肥措施相比较的方法,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土壤养分的年际变化,以及对土壤动物、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⑴长期配施秸秆能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5%、48%和22%;⑵配施秸秆对土壤昆虫群落呈正向作用且贡献最大,主要增加了大型、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数量,尤其是疣跳科和等节跳科动物个体数量增加近10倍;⑶土壤养分与土壤细菌、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和反硝化细菌呈正相关,秸秆还田激发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类群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比对照增加15%~44%;⑷土壤养分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强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别是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提高26.5%。结果表明,长期配施秸秆提高了土壤动物丰富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同时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增加也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熟化。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种类对旱地红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以30年(1981年至今)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处理(CK,N,NP,NPK,2倍NPK,猪粪,NPK+猪粪)旱地红壤玉米田耕层(0~20 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全N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施N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N,施有机肥处理(NPK+猪粪,猪粪)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P、速效P均显著增加;2)除了2倍NPK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外,施有机肥土壤的转化酶、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与全N、有机质、速效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红壤旱地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或与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增加土壤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土壤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土壤酶活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的特征,选取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为对象,采用滴定法、比色法研究了0~40 cm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4种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盐渍化程度加剧,4种酶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蔗糖酶活性变化在0.65~36.55 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在2.76~3.35 mL·g-1、脲酶活性变化在0.003~0.018 mg·g-1、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在0.10~0.98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随土层加深酶活性降低,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不同,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碱性磷酸酶随时间的推移酶活性逐渐上升,且土壤酶活性出现峰值也不同,蔗糖酶和脲酶出现在8月,过氧化氢酶出现在7月,碱性磷酸酶出现在9月;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在一个生长季内变化幅度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不同盐渍化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其季节性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盐分含量影响着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生物菌肥、秸秆炭对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生物菌肥、秸秆炭对我国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农户施肥(FF)、测控施肥(MF)、菌肥无机肥(MFB)、秸秆炭无机肥(MFC)4种施肥处理对旱地小麦生育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麦田0-20 cm土层3种酶活性随小麦生育期推进呈现不同变化趋势,脲酶活性高峰均在拔节至扬花期,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均在成熟期,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均在返青期.在测控定量施肥基础上,菌肥无机肥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了拔节至扬花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炭无机肥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了拔节至扬花期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幅度为16.1%-17.6%(P 0.05).菌肥无机肥和秸秆炭无机肥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较农户施肥分别提高22.4%、21.5%(P 0.05),秸秆炭无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拔节至成熟期脲酶活性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拔节至扬花期碱性磷酸酶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测控定量施肥基础上,菌肥无机肥和秸秆炭无机肥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酶活性,因此适宜在旱地麦田推广应用.(图3表3参42)  相似文献   

8.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等量养分供应条件下,以单施化肥(NPK)为对照,研究基施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的10%(M10)、20%(M20)、30%(M30)、40%(M40)4个比例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变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山原红壤化肥减施、有机培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基施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与NPK处理相比,M10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变化;M20、M30、M40处理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高达7.10%-8.46%、24.18%-26.37%、13.00%-18.31%、12.43%-17.43%(P 0.05);与基肥处理前相比,M40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64 g/kg、0.31 g/kg、15.36 mg/kg、3.96 mg/kg、16.09 g/kg.基施有机肥玉米生育期土壤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总体上先增后降,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相对高峰为抽雄期,脲酶活性相对高峰为大喇叭口期,过氧化氢酶呈逐渐升高趋势;M40处理土壤转化酶、磷酸酶活性较高,由25.24 mg/g、0.262 mg/g分别增加到31.53 mg/g、0.328 mg/g,成熟期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80.54%、77.29%;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M30处理最高,成熟期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1.25 mg/g、1.28mL/g.同时,M30、M40处理较NPK处理相比,玉米籽粒产量由6808.38kg/hm~2提高到7860.58 kg/hm~2和7463.66kg/hm~2,分别显著提高了15.45%、9.62%(P 0.05),且M30、M40差异不显著.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基肥处理和生育时期对有机质、全氮、有效磷、转化酶和磷酸酶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而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之间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在山原红壤上进行基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短期内能改善与土壤碳、氮、磷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替代范围在30%-40%作用效果较好.(图4表3参38)  相似文献   

9.
信阳茶区不同植茶年限土壤酶活性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信阳茶区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采集了不同植茶年限(0、10、20、30、40 a)0~20 cm土层土壤,分析4种土壤酶活性随土壤养分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与植茶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茶园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植茶年限相关性不显著;植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植茶土壤,但与植茶年限相关性不显著。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NH4~+-N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NO_3~--N的相关性不显著;酸性磷酸酶和脲酶与土壤pH、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显著的为碱解氮、速效钾与NH4~+-N,对蔗糖酶影响最显著的为有机质。土壤交换性离子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影响最显著的是交换性Mg~(2+);对酸性磷酸酶影响最显著的是交换性K~+。土壤酶的几何平均数(GMea)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而降低,说明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下降。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GMea关联度最高的4个因子为:交换性Mg~(2+)、土壤pH、NO_3~--N、速效磷。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分析与评价、茶园土壤施肥及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对长期模拟升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气候变暖情景下长江口芦苇湿地可持续管理,以长江口崇明东滩芦苇湿地为对象,采用开顶室生长箱(Open top chamber,OTC)原位模拟大气温度升高,在升温的第8年研究芦苇湿地0-10 cm、10-20 cm土层5种重要土壤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对长期模拟升温的响应.结果显示:长达8年的连续升温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0-10 cm土层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71.9%、84.7%、41.8%、105.7%和18.9%,10-20 cm土层分别提高38.0%、92.6%、46.2%、87.7%和34.0%.升温与季节、土壤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春季(4月)0-1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但这一土层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夏季(7月)各土层的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秋季(10月)各土层的5种土壤酶活性也显著提高;冬季(12月)各土层的5种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与总磷也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长期模拟升温能显著地改变长江口崇明东滩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进而可能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大气气溶胶浓度增加地表太阳辐射减弱地球变暗。采用遮光网模拟太阳辐射减弱,设置60%、40%、20%、15%、0%的遮光递度,大田种植冬小麦,测定了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的活性以及根际土壤Cu、Fe、Mn、Zn等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阳辐射减弱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减弱,降低了小麦根际有效Fe、Zn和Mn的含量以及脲酶活性。有效Cu元素除了孕穗期有所增加外其它时期也均为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效Fe、Zn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Zn也达显著水平。Zn和Fe对土壤酶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太阳辐射减弱改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在土壤肥力中的权重,最大肥力权重脲酶被过氧化氢酶所取代。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影响了土壤根际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土壤肥力微小变化的敏感土壤质量指标有一定的变化,脲酶的肥力权重降低,过氧化氢酶的肥力权重增加。  相似文献   

12.
选取酸性矿山废水污灌形成的多重金属污染水稻土,采用多格层根际箱模拟水稻根际环境,研究高镉积累水稻长香谷fOryzasativaL.cv.Choukoukoku)和低镉积累水稻金农丝苗(OryzasativaL.cv.Jinnongsimiao)2个品种水稻生育中后期(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蜡熟期)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镉积累水稻比低镉积累水稻各时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2个品种水稻土壤脲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分蘖期酶活性最高),2种水稻土壤脲酶活性均在根际s0层达到最高,但其他各层土壤脲酶活性与根系距离无显著关系。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高镉积累水稻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在孕穗期酶活性达最高),随后降低;低镉积累水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在分蘖期最高,之后逐渐降低。除分蘖期高镉积累水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低镉积累水稻酶活性外,其他2个时期前者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均高于后者的酶活。2个品种水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期延长不断升高,在整个生育后期,高镉吸收水稻比低镉吸收水稻各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但在蜡熟期时两者无显著差异;在各时期2种水稻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系S0层达到最大,随着与水稻根系距离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可见,在多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酶活性明显受水稻品种、水稻生长时期和水稻根系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研究多重金属污染矿区分析土壤酶活性与不同重金属积累程度的水稻品种作物相关关系提供数据支持,给农业生产及土壤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玮  张佳宝  张丛志 《生态环境》2012,21(2):243-24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行间掩埋配施不同类型氮肥(矿质化肥和鸡粪)下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初期配施氮肥对秸秆有激发效应,能提高耕层的土壤温度,提高幅度受大气温度、降水的影响。秸秆行间掩埋配施质量分数为16%总氮的鸡粪和24%总氮的化学氮肥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明显,土壤温度分别上升0.7和0.8℃。秸秆行间掩埋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作物类型和生育期而异,从不同生育期来看,作物前期的生长受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影响最大。从作物类型来看,配施质量分数为8%、16%、24%总氮的鸡粪,拔节期冬小麦的生物量低于对照38.7%、29.4%和27.9%,3个处理分别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玉米没有差异。秸秆行间掩埋配施质量分数为8%、16%、24%总氮的矿质氮肥,拔节期冬小麦的生物量低于对照25.7%、30.9%和14.1%,配施低、中量化学氮肥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玉米生物量高于对照0.9%、50.8%和19.8%,配施中量化学氮肥与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添加剂被用于养殖业中,大部分以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形式进入土壤环境,对土壤环境造成生态危害。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罗红霉素(ROX)对小麦各生长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脲酶和无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ROX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在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受到显著抑制,而在灌浆期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却显著增长;与对照相比,低浓度(0.2和0.5 mg·kg~(-1))和中浓度(1.0和2.0 mg·kg~(-1))ROX胁迫显著抑制小麦生长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而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却显著诱导脲酶活性;但高浓度(10.0 mg·kg~(-1))ROX胁迫却显著抑制小麦生长期内脲酶活性。低、中浓度ROX胁迫显著诱导小麦生长期中根际土壤中铵态氮浓度增长,而高浓度组ROX胁迫显著抑制土壤中铵态氮浓度。ROX胁迫抑制硝态氮,显示出ROX会影响土壤氮循环。  相似文献   

15.
对小麦不同物候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物候期田间平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幼苗期和返青期杨树防护林对小麦的胁地影响不大,灌浆期是农田防护林与小麦争夺水分最为激烈的时期;幼龄防护林带能有效增加农田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生长有利,成熟林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能力比幼龄林强,且对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2倍树高范围内,造成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刈割对牧草地下部根区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下部根区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牧草刈割对根区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影响。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根区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明显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因刈割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因刈割处理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刈割对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影响较大,表现为轻刈割>不刈割>重刈割。  相似文献   

17.
陆梅  田昆  张仕艳  莫剑峰  原海红 《生态环境》2010,19(12):2783-2788
采用In-situ野外取样技术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逆向演替,F检验显示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类型湿地间差异显著(F脲酶=14.246,F蛋白酶=13.760,F蔗糖酶=15.392),表现为垦后湿地〉沼泽草甸〉草甸〉原生沼泽,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F过氧化氢酶=2.697),且与上述三种水解酶变化规律不同。(2)F检验显示,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显著(F细菌=10.883),呈现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F真菌=18.032,F放线菌=15.078),呈现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在草甸湿地类型中,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酶活性虽与微生物数量相性不显著。(4)纳帕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冬季生态学过程,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土壤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及植被生长季节,研究了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各海拔森林土壤在冬季维持着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并随土壤冻融过程不断变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冬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转化酶和尿酶活性均表现出受冻结初期土壤冻融循环影响显著降低,在冻结期变化不明显,在融化期急剧增加至融化后显著降低的趋势,且土壤有机层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在融化期具有一个明显的年高峰值。海拔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显著。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相关显著。这表明季节性冻融期是土壤生态过程的重要时期,土壤冻融格局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动态。  相似文献   

19.
根据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了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列出了以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土壤酶为指标的土壤肥力水平排列顺序.文章认为,以土壤酶活性作为桉树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时,还需对它们的适宜范围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柴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分析了土壤中柴油降解菌数量和3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等生物活性指标与土壤中柴油去除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柴油污染后的一段时间后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的活性上升,而后随着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脂酶又不断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脂酶活性与柴油降解率及柴油降解菌数量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可以采用土壤脂酶活性来指示柴油生物降解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