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释放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沉积物磷赋存形态,沉积物-水界面磷吸附平衡浓度(EPC0)值与上覆水体可溶性活性磷(SRP)的大小关系,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其衍生出的磷释放风险指数(ERI)探讨了福建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的潜在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入库河道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非磷灰石磷(NAIP)及磷灰石磷(A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37.12、665.94、167.19、497.63 mg·kg-1以及166.21 mg·kg-1,各形态磷占TP的比例分别为79.6%、20.0%、59.4%以及19.8%,其沉积物TP含量高于东昌湖,低于百花湖、海河及滇池.入库河道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为NAIP,为沉积物较易释放且可被生物利用的磷;入库河道沉积物EPC0平均值为0.125 mg·L-1,显著高于上覆水体SRP(0.026 mg·L-1);入库河道沉积物PSI的平均含量为58.01(mg P/100g)·(μmol·L-1)-1,DPS的平均值为14.79%,其衍生指数(ERI)平均值为33,处于沉积物磷高释放风险的范畴.综上可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存在潜在的高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太湖西部的天目湖和大溪水库以裸地、草地、林地和裸露滩地为主的4种覆盖类型滨岸带潜水中氮磷浓度的空间变化,分析了不同滨岸带对潜水中氮磷的削减率,并对影响潜水氮磷浓度及削减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滨岸带潜水中氮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其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48~6.83 mg·L-1,氨氮浓度普遍较低,草地和林地滨岸带对硝态氮削减效果较好,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8.3%和63.4%,而耕地滨岸带潜水中硝态氮浓度有升高趋势。滨岸带潜水中磷的主要形态为溶解性磷,裸地对磷的削减率较高,达32.0%,草地和林地滨岸带对磷的削减率较低,总体上滨岸带对氮的削减率要远高于磷。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滨岸带氮磷削减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结构、植被类型和水文状态。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红壤丘陵地区的荒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防治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研究了红壤荒地垦殖为稻田,长期定位施肥15年后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土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条件下,15年水稻垦殖都提高了土壤肥力.不同施肥措施水稻土的pH提高了0.9~1.3个单位.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龟达到8.19~1O.13 g·kg-1,全氮含量达到0.89~1.20 g·kg-1,有机碳与全氮含最都有明显提高,且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水稻土耕层全磷含量在0.25~0360 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在2.2~20.9 mg·kg-1之间,化学磷肥的培肥效果好于有机肥(猪粪),有机无机磷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库.土壤全钾还未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在40.4~142.5 mg·kg-1之间,不同施肥措施除氮钾肥处理外都造成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秸秆还田到目前为止对于土壤速效钾含量还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水位运行对天目湖水库水质与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8月天目湖沙河水库开始进行除险加固施工,施工期间水库平均水位比2004—2008年平均值低1.73 m,对此期间水质、浮游生物等变化情况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低水位运行对沙河水库水质和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9月—2009年8月低水位运行期间,水体对于外源营养盐输入的缓冲能力减弱,ρ(TN)浓度峰值与强降雨过程有关,1次早春暴雨(2009年2月17日—2月27日)即导致水体ρ(TN)由0.92升高到2.09 mg.L-1,直到夏季暴雨期后才回归正常;ρ(TP)主要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悬浮物含量影响,低水位运行对其影响不大;2009年夏季浮游植物中蓝藻门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同期,说明整体藻类群落结构向偏富营养化状态转化;2009年6—8月原生动物平均丰度为1 730 L-1,轮虫为4 188 L-1,轮虫丰度较2008年同期增加近1倍,桡足类平均丰度较2008年同期下降21%,枝角类丰度变化剧烈;2009年夏季水库水体Chl-a营养状态指数高于2008年同期。总体而言,低水位运行期间整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盐等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波动大大增加,环境条件变化对水库的冲击效果变...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不同季节尿素分布特征和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7月(丰水期)、2012年11月(平水期)、2013年3月(枯水期)和2013年5月(枯水期)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次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不同季节表层海水中尿素的分布特征和可能来源,并初步探讨了胶州湾尿素和溶解有机氮(DON)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胶州湾尿素含量(以N计)分布在0.16—26.22μmol·L-1范围内,平均为5.39±5.21μmol·L-1,尿素在DON中的占比在0.02—0.89范围内,平均为0.21±0.21.胶州湾不同季节尿素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斑块状,高值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北部和东北部.胶州湾尿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枯水期尿素含量及其在DON中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丰水期和平水期尿素含量和分布主要决定于陆源输入,且与氨氮具有相似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胶州湾不同季节尿素浓度及其在DON占比都较高,表明胶州湾DON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库形成及碳库管理指数ICM的影响.采用33、167、333 mmol·L-13种浓度KMnO4氧化法测定土壤高活性有机碳、中等活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在相同时段、相同母质和地形气候条件下,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措施对黑土的活性有机碳库形成及ICM均有显著影响.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草地处理,22 a间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比耕地施用化肥处理增加13.2%,活性有机碳增加39.9%,ICM增加51.4;农田生态系统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14 a间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比耕地施用化肥处理增加25.48%,活性有机碳增加30.71%,ICM增加33.0.IC与各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为活性有机碳(0.982)>高活性有机碳(0.955)>中等活性有机碳(0.652).总有机碳、总有机氮与3种活性有机碳在a=0.01或a=0.05水平上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7.
森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库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碳氮库是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氮沉降增加对森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库的影响,本研究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2009年生长季节(5月至10月)开展了人工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的野外试验,氮沉降处理采用NH4Cl和KNO3两种形态,处理剂量为喷施氮素40 kg·hm-2·a-1。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模拟氮沉降增加对森林表层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及无机氮素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在观测期间NH4Cl形态氮沉降处理导致森林表层土壤的pH值降低0.2个单位(p0.05),而且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减少了18%(p0.05)和32%(p0.05)。在本研究的观测期间,KNO3形态的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库未产生显著性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形态氮沉降处理条件下土壤及其微生碳氮库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KNO3态氮沉降处理增强了土壤活性碳库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库间的关联性,而NH4Cl态氮沉降处理降低了这种关联性。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不同形态的氮干扰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氮库的可能性机制,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大气氮沉降研究中不应忽视氮素的形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中氮、磷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的9次监测数据,分析了淮南潘集开放型和封闭型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中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同类水体内氮、磷之间的响应关系和运移特征;通过各形态氮、磷比率分析了两类水体中氮、磷组成.结果表明,NH3-N(氨氮)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小,整体呈KB(开放型地表水)>FB(封闭型地表水),最大值分别为0.621 mg·L-1(6月)和0.813 mg·L-1(6月);NO-2-N(亚硝酸氮)时空差异性均较小,NO-3-N(硝酸盐氮)和TN(总氮)年内时间差异性较大,空间差异性较小,整体上均呈FB>KB.KB与FB内NO-2-N最大值分别为0.0485 mg·L-1(6月)和0.0532 mg·L-1(6月),NO-3-N(硝酸盐氮)最大值分别为0.635 mg·L-1(11月)和0.623 mg·L-1(4月),TN最大值分别为2.295 mg·L-1(11月)和2.261 mg·L-1(1月).PO3-4和DTP(溶解性总磷)含量基本呈KB>FB,两形态磷在KB内的最大值分别为0.174 mg·L-1(11月)和0.055 mg·L-1(11月),FB内最大值分别为0.0298 mg·L-1(6月)和0.0391 mg·L-1(5月);TP(总磷)基本呈KB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氮磷分布状况及沉积物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三峡大坝蓄水完成之后香溪河库湾水体及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状况以及沉积物污染水平,2013年4月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进行调查采样,测定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和形态组成。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表层水总磷(TP)含量范围为0.20~0.51 mg·L~(-1),总氮(TN)含量范围为0.54~2.25 mg·L~(-1),TP主要由磷酸盐(PO_4~(3-))组成,TN主要由硝酸盐(NO_3~-)以及氨氮(NH_4~+)组成,TP在空间上呈现从河口向库尾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TN分布从河口向库尾逐渐降低。香溪河库湾沉积物中TP含量变化范围为642~1 189 mg·kg~(-1),TN含量变化范围为867~1 718 mg·kg~(-1),沉积物TP含量分布呈现上游高下游低,沉积物TN分布趋势呈现中间高,两头低。沉积物中TP主要由无机磷(IP)组成,有机磷(OP)所占比例较小,其中IP由钙磷(Ca-P)、铁铝磷(Fe/Al-P)组成,三者含量:Ca-POPFe/Al-P,且沉积物TP含量空间变化受到三者影响(P0.05)。采用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对香溪河库湾沉积物中TN、TP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N、TP最低级别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0和1.6,表层沉积物中TN、TP污染指数均超过最低污染水平,且TP的严重级别污染指数达到0.5以上。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完成以后,香溪河库湾表层水体中氮磷含量较初期蓄水有所升高,各样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沉积物中不稳定磷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影响,香溪河库湾的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一定的污染,磷污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0.
氮、磷营养元素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它们以不同形态存在于湖泊水体中,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从而支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和湖泊富营养化进程。通过设置3个断面9个采样站14个采样点,研究了程海湖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2009年11月23日—2010年2月20日,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为主的程海冬季水华暴发期间,总氮质量浓度0.540~3.906 mg.L-1,平均0.836 mg.L-1;总磷质量浓度0.036~0.166 mg.L-1,平均0.061 mg.L-1。其中,溶解态氮、溶解态磷分别为61.7%和50.8%。溶解态氮以有机氮为主,溶解态磷则以无机磷为主。水华期间生物可直接利用氮质量浓度0.118 mg.L-1;生物可直接利用磷质量浓度0.021 mg.L-1,分别占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14.1%和34.4%,显示出此特定时期,氮的消耗速度较磷快。氮素、磷素及其赋存形态在程海的时间分布上有不同的节奏;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垂直分布在水表层至亚底层的水柱中差异也不明显,而在湖底层最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在沉积物间隙水氮含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沉积物与水界面氮的迁移特征与扩散通量,并对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氮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32 mg·L~(-1),无机氮中以硝态氮含量最高,占总氮的45.4%以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站点(L6与L7)相对较高,且其浓度均高于上覆水中氮浓度,表明沉积物间隙水中氮有较强的释放趋势,其中溶解性总氮在间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扩散相对较强,其扩散通量略大于硝态氮,各站点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91 mg·m~(-2)·d~(-1)和0.89mg·m~(-2)·d~(-1),且大部分站点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中氮的源。此外,鄱阳湖各站点总氮污染指数、有机指数、有机氮平均值分别为1.082%、0.161%、0.103%,总氮污染指数与有机指数为Ⅱ级标准,有机氮指数为Ⅲ级标准,但站点L2呈现出有机污染与有机氮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水体面临富营养化威胁。该研究可为鄱阳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湖、河和井水中氮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监测了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太湖、大运河和井水中的N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太湖水体中无机氮年均浓度达 1.14mg·L-1,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浓度下限 ;大运河和井水分别达 7.16mg·L-1和 15 .84mg·L-1;井水中NO-3 -N浓度高达 15 .4 7mg·L-1,超过WHO所规定的生活饮用水NO-3 -N浓度上限的 5 0 %。试验结果还表明 ,河水中氮污染源以NH 4 -N为主 ,浓度高达 5 .6 3mg·L-1,占无机氮(NO-2 -N含量很低 ,忽略不计 )的 79% ;而井水中无机氮以NO-3 -N为主 ,占 98%。湖、河及井水中不同深度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 ,NO-3 -N和NH 4 -N浓度差异不显著 ,但其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北京密云水库小流域地下水中氮污染特征及来源,分别在雨季和旱季采集34个地下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地下水中NO-3-N污染严重,雨季和旱季NO-3-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86 mg·L-1和14.67 mg·L-1,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10 mg·L-1),污染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农业活动频繁的中部地区.研究区域NH+4-N和NO-2-N的含量较低,其中,NO-2-N分布极不均匀.雨季和旱季δ15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00‰—20.16‰和-5.90‰—12.28‰,表明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人畜粪便和污水的排放,也可能为土壤有机氮和农业施肥的混合,表明旱季发生反硝化作用造成同位素的分馏.雨季,硝态氮与村镇面积呈正相关;氨氮与村镇及地表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旱季,硝态氮与村镇面积呈正相关,氨氮与草地面积呈正相关,亚硝态氮与地表水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西安黑河金盆水库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本研究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含量,并与其它湖库进行比较,分析了TN、TP和OM的相关性,并探究了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TN平均含量为1132 mg·kg~(-1),TP平均含量为1131 mg·kg~(-1),OM平均含量为7.02%,三者空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上游至库区,含量先减小后增加.与其它湖库相比,金盆水库表层沉积物中TN含量相对较小,TP和OM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TOC/TN值表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OM均来源于高等陆生植物.TOC与TN、TP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与TN相关性更高,表明金盆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矿化过程与氮、磷,尤其是氮的物质来源和沉积变化过程关系更为密切.根据沉积物质量评价指南,TN、TP和TOC含量均达到最低级别,说明金盆水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海燕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11,20(3):505-510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以直径约为16~22μm的小型裸甲藻(Gymnodinium sp.)为主,另外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裸甲藻(Gymnodnium cate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也有少量出现。裸甲藻种群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5月出现裸甲藻密度高峰,全年最大密度达到903 cells.mL-1,秋冬季节密度最小。不同站位裸甲藻密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养殖及近岸海域密度普遍高于外海对照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裸甲藻密度的关键调控因子包括温度、化学需氧量(COD)、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尿素浓度。裸甲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温度范围在24~26℃,DON和尿素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 156.38~187μg·L-1和N 17.4~38.9μg·L-1。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尿素等有机氮含量的增加可能成为裸甲藻赤潮的触发因子。  相似文献   

16.
红壤双季稻田不同施肥下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红壤双季稻田上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了施用等氮量化肥(尿素)、有机肥(猪粪)及化肥有机肥(有机氮无机氮各占一半)配施下氨挥发及其田间表面水NH4 -N含量、温度和pH动态变化,研究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有机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施用尿素的早稻和晚稻氨挥发损失率分别达41.4%和39.9%,单施有机肥的分别为0.3%和0.9%,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分别为19.6%和8.9%.施肥后,短期内田面水NH4 -N含量和pH均显著上升,其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长期秸秆还田下连作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演变及合理施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连作5、10、15和20年(分别标记为5、10、15和20 a)及无秸秆还田处理下连作5、10、20年(分别标记为CK5、CK10和CK20)共计7个处理,采用Bremner酸水解蒸馏法对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处理下,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明显增加,除氨基糖态氮逐渐下降,其他有机氮组分逐渐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连作5、10和20年的土壤全氮分别比CK5、CK10和CK20增加了27.12%、29.56%、36.56%,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态氮增加了44.93%、80.00%、61.11%,氨态氮增加了26.92%、34.48%和35.48%,氨基糖态氮增加了11.11%、62.50%、100%,未知态氮增加了11.56%、6.38%、24.59%,非酸解性氮增加了34.81%、13.16%、24.60%,连作20年均达显著水平(P0.05),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各组分氮含量逐渐增加。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占全氮的比例,降低了酸解未知态氮比例,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氨基酸态氮比例上升,非酸解性氮比例下降。有机氮各形态在耕层土壤中的分布趋势为:非酸解性氮(173.32 mg·kg~(-1))酸解未知氮(149.00 mg·kg~(-1))氨基酸态氮(123.17mg·kg~(-1))酸解氨态氮(100.42 mg·kg~(-1))氨基糖态氮(30.42 mg·kg~(-1))。综上,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长期连作棉田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增强了土壤的供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不易分解的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性氮,维持了土壤氮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溶解态有机氮(DON)是土壤中活跃的氮库,其生态环境行为与它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评估热带滨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粒径中土壤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特征的影响,从水稻田、橡胶园、菜园和果园采集土壤样品,通过一系列微滤和超滤(0.7,0.45,0.2,0.1μm,100,10,1 kDa)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分级,并使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滤液中溶解态有机氮、无机氮的含量及荧光组分和有机官能团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值的范围为5.25-10.8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水稻>菜园>果树>橡胶,且DON与溶解性总氮(DTN)的比值范围为26.08%-67.11%,其中橡胶土最高,水稻土最低;不同粒径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径中,其值范围为4.85-9.48 mg·kg^-1,占全量的85.89%-92.41%。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含有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及一种类蛋白质组分,且以类腐殖质组分为主,占比54.00%-77.67%;类蛋白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敏感,且随着粒径的减小,类蛋白组分占比增加,在<1 kDa组分中比例最高。红外光谱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主要在6个位置有相似的吸收峰,包含3410 cm^-1、1636 cm^-1、1402 cm^-1、1138-1035 cm^-1、673 cm^-1、602 cm^-1,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各吸收峰的透光度不同,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游离的胺类N-H伸缩振动;水稻、菜园土壤DON芳香物质含量较高,结构较复杂。了解DON的组成与粒径分布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生态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珠江三角洲同沙水库19个表层水样中PFOA和PFOS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两种化合物在同沙水库中的污染现状.同沙水库表层水体中PFOA和PFOS浓度范围分别为2.15—26.70 ng·L~(-1)和nd—44.85 ng·L~(-1),其中库区中两种化合物的平均浓度要略高于入库支流.入库支流中PFOA和PFOS相对百分含量与库区相比,波动幅度较大,说明入库支流受到工业活动影响更明显.水库中一些点位PFOA和PFOS含量较为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周围的各种工业活动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体相比,同沙水库中PFOA和PFOS含量水平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淤土施用不同氮肥后硝态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不同氮肥形态和数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灌淤土施氮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及氮肥种类有关。施肥9d后,土壤中的硝态氮迅速增加;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0%或水分过饱和都明显影响灌淤土的硝化作用;施用大颗粒尿素产生的硝态氮最少,淋失或流失的几率小。灌淤土土体中硝态氮的残留与施氮种类及数量有直接关系。施肥使土壤表层硝态氮显著增加,施用大颗粒尿素尤为突出,但施大颗粒尿素后,60cm土体中残留的硝态氮总量最少。随着施氮量增加,表层土体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合理的施肥水平一般不会造成硝态氮的大量累积,而过量施氮则导致硝态氮明显积累,对通气透水性好的灌淤土,容易造成硝态氮淋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