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难降解有机废水成分复杂、危害大,易导致癌变、畸变,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是需要优先治理的环境问题。在许多情况下,采用传统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来处理难生化处理有机废水很难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并且其操作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三维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出现为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方法。三维电催化氧化体系具有传质传热快、脱除效率高、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相关应用研究文献介绍了三维电极的发展历程、基本特性,相应电解装置的特征,并重点阐述了三维电催化氧化体系对难处理有机废水的降解。分析了目前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及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根据实际需求研发新型颗粒电极和催化剂,优化反应器内部的流场及电场,实现反应过程的进一步强化,提高电解效率并降低能耗,为今后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固定化降解含聚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鸿  宋华  刘江红  张广洲  芦艳 《环境化学》2013,32(3):419-424
采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降解含聚废水.将混合菌固定化制得的微生物固定化颗粒加入到含聚废水处理工艺的生化池单元中,进行含聚废水处理的模拟实验.通过曝气和添加营养物质的方式对含聚废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整,以提高废水的生化比,使其达到可以生化处理的水平.实验流程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微生物固定化静态处理含聚污水3 d后,出水的PAM含量为82.2 mgL-1,降解率可达83.6%;微生物固定化动态处理含聚废水3 d后,出水的水质指标趋于稳定,PAM含量为104 mgL-1,降解率为79.2%;原油含量为8.5 mgL-1,去除率为98.8%;CODCr含量为119 mgL-1,去除率为85.5%.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的二级排放标准.利用紫外光谱分析PAM在微生物降解前后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经微生物降解后的PAM结构中的羟基和酰胺基已被降解.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处理 经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株萘降解菌WN1、WN2和1株吡啶降解菌WB1,研究了投加高效菌种及微生物共代谢对 经废水生物处理的增强作用,同时研究了高效菌种和共代谢初级基质组合协同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共代谢初级基质、Fe^3 和高效菌种均能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提高焦化废水COD去除率,当3者协同作用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甲醇降解菌固定在颗粒活性炭上,组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反应系统,研究该反应系统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废水的最佳运行条件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轻度污染含甲醇放心水的方法明显好于3种树脂和单纯活性炭吸附处理,反应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是水力负荷0.84-0.77m^3(m^2.h),停留时间57-62min,pH7-8,温度20℃-30℃,溶解氧是去除甲醇的主要限制因子,甲醇含量为11.3-23.1mg/L时,去除率大90%,出水CODcr小于12mg/L。此外还研究了生物活性炭生物膜的一些特点,并分析了运行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厌氧移动床——好氧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离获得的三株高效脱色菌组成的混合脱色菌种基础上,利用固定化微生物 氧移动床与好氧生物氧化法结合的工艺处理人工配制的偶氮染料废水,在15-18℃的条件下,当原水COD浓度为1500mg/L=1580mg/L,色度400倍,厌氧水为停留时间8h,好氧容积负荷率4.0kgCOD/m^3(填料),d时,色度及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9%及93.4%。  相似文献   

6.
厌氧浮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厌氧浮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 ̄28℃,容积负荷为5.38 ̄20.62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23.4h,COD去除率在90%以上,反应器内污泥持留量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微生物既有附着生长系统,也有大量悬浮颗粒污泥,生物膜中与颗粒污泥中的生物相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目前厌氧流化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次采用气动厌氧流化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就有机物去除的数学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当载体选用经过强化处理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时,试验结果表明,对进水COD浓度为10,000mg/L左右的人工污水,当容积负荷为20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85%,进而确定在温度、水力停留时间、进水COD浓度、容积负荷四个因素中,温度对COD去除率影响最大,容积负荷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化学催化氧化法处理化工行业有机废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有机废水的特性,采用化学催化氧化技术,以H2O2为氧化剂,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出相应的催化剂,确定最佳的反应参数。  相似文献   

9.
李志勇  郭祀远 《农村生态环境》1998,14(3):54-57,F004
未经处理而排放的有机废水及人畜废物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利用藻类养殖技术处理这些废弃资源,既改善了环境又可生产出优良的藻类产品,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对该领域的特点,具体应用及其前景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吸附-微波诱导氧化处理有机废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威  王鹏  赵姗姗 《环境化学》2007,26(1):27-30
研究了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颗粒活性炭(GAC)上的吸附行为,以及用微波辐照再生活性炭使污染物被诱导氧化的过程.结果表明,污染物在GAC上的吸附动力学为一级过程,修正后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更好地定量描述其吸附过程.再生后活性炭的碘值可以达到900mg·g-1左右,且能耗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保定市工业废水对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洋淀PFU(PolyurethaneFoamUnit)微型生物群落为种源(epicenter),评价上游工业废水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在反映原生动物群集过程的3个参数Seq、G和T90%中,Seq与工业废水体积分数(φ)呈负相关.根据其回归方程Seq=42.22857-0.33374φ(R2=0.9042,P<0.01)推算出工业废水的效应浓度EC5、EC20和EC50,分别为6.3%、25.3%和65.2%.以此确定上游工业废水对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的无效应浓度为6.3%,最大允许浓度(MATC)为25.3%.图3表2参19  相似文献   

12.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和基本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简要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3.
徐颖超  徐筑君  常晓杰  刘畅 《环境化学》2015,34(10):1860-1866
本文将聚乙烯醇(PVA)分别与添加剂碳酸钙(CaCO3)、活性炭(AC)、二氧化硅(SiO2)以及海藻酸钠(SA)掺杂, 并对大肠杆菌(E. coli)进行包埋, 形成4种PVA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同时, 采用以铁氰化钾为探针的电化学方法监测被包埋菌体的活性变化, 进而对各复合颗粒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行择优筛选.在最优条件下, 研究各复合颗粒的储藏时间和方式对菌体的活性影响及各种包埋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将筛选出的最优活性下各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应用于3, 5二氯苯酚(DCP)的毒性检测, 其对DCP的灵敏度排序依次为SA > AC > CaCO3 > SiO2.因此, 以PVA-SA固定微生物的复合胶体颗粒与PVA固定微生物胶体颗粒分别应用于1—5 mg·L-1的乙嘧酚水样的毒性检测, 得其抑制率范围分别为6.38%—21.44%和3.21%—16.98%.由此表明, 加入添加剂后的PVA固定法对毒物毒性的灵敏度有显著提高, 在固定化微生物水质毒性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机废水的复合光合细菌法处理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光合细菌法与活性污泥法结合组成的复合光合细菌微生物菌群,对不同有机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光合菌群具有单一方法处理有机废水的优点,复合菌群比普通活性污泥的比降解效果高出18 %~39 % ,在复合菌群的微生物组成中,多样性指数高于普通活性污泥,且光合细菌的优势度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