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污泥接种、回灌前对渗滤液进行加热、不同的渗滤液回灌频率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泥接种、回灌前对渗滤液进行加热、较高的环境温度均有利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快速稳定,垃圾填埋前期较低的渗滤液回灌频率有助于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快速进入产甲烷阶段,后期较高的渗滤液回灌频率则有利于填埋垃圾较快稳定。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对直埋场稳定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描述,并从填埋气、渗滤液、垃圾组成和沉降等4个方面总结了填埋场稳定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及其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渗滤液回灌分为表面灌溉、竖式井、水平井、喷灌和针注四种方法,本文概括了渗滤液回灌的依据、工艺流程和每种方法的操作方式及其优缺点,渗滤液间灌对填埋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对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处理试验研究。当渗滤液CODCr为1491~2965mg/L,该组合工艺对CODCr、BOD5、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3%、98.3%和61.7%。文中还对渗滤液CODCr的降解性能、厌氧-好氧工艺的合理组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Spirulina)对垃圾填埋渗滤液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崑  黄峙  吕颂辉 《生态环境》2006,15(3):509-512
探讨了螺旋藻(Spirulina,SP)对垃圾填埋渗滤液(LandfillLeachate,LFL)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从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填埋场收集LFL,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理化分析,在不同稀释度的LFL中接种SP后连续培养,观察藻细胞生长并比较接种前和培养7d后LFL主要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发现SP可在LFL原液及体积分数分别为50%和25%LFL中维持生长达对照的30%~50%,藻细胞的生长使LFL中PO4-P、COD、NH3-N清除率达50%以上,对50%LFL中铅、锌、砷、铬、镍等重金属的清除率大于60%。结果提示,螺旋藻对LFL污染物有一定的生物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下原位脱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爱中  张慧  李宗良 《生态环境》2007,16(6):1814-1818
氨氮是城市垃圾厌氧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由于氨氮的持久性和生物毒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氮的脱除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论述了厌氧渗滤液回灌、强制通风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四种垃圾渗滤液原位脱氮处理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工程投资、运行成本以及处理效果等;指出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位脱氮技术的未来研究重点:填埋场内脱氮机理和脱氮速率的深入研究、工艺控制优化研究以及生物反应器填埋的实际应用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7.
垃圾渗滤液浇灌对红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非浸没培养皿法”(non-flooded petri dish method)培养,对李坑垃圾填埋汤垃圾渗液淋灌的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4属4种纤毛虫: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有肋薄咽虫(Leptopharynx costatus)、莫式拟肾形虫(Paracolpoda maupasi)、恼斜板虫(Plagiocampa difficils)。随淋灌中垃圾渗滤液浓度的上升,出现的纤毛虫种类呈递减趋势,从定量实验的结果来看,即使是较低浓度的垃圾渗滤液,也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造成了较大的伤害。25%浓度的垃圾渗滤液淋灌的土样中,原生动物数量仅为CK组的30%;超过50%浓度的渗滤液稀释液淋灌土样,则仅为CK组的10%左右。数据表明污染本身并没有被降解,而是全部(或至少大部分)转移到了受渗滤液影响的土壤中,从而导致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均曹到相当大的破坏。表4参15  相似文献   

8.
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Ti/RuO2阳极和Cu-Zn阴极进行电化学氧化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机理研究.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组成、结构变化和官能团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反应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可生化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由类富里酸类物质、类胡敏酸类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降解产物为主,类色氨酸类物质和类酪氨酸类物质含量较低;反应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腐殖化程度降低,芳香性减弱,苯环上连接的极性基团率先被氧化去除;Ti/RuO2-Cu/Zn电化学氧化体系降解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有机物,主要依赖生成次氯酸的间接氧化作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可生化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城市垃圾处理的新动向——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基于传统垃圾卫生填埋场的不足,介绍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对垃圾和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阻滞机理,总结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降低渗滤液污染强度、增加填埋场有效容积、提高产气量、加速填埋声稳定、降低垃圾处置成本等优势,概括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设计和操作支行要素,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光化学方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宗平  陶涛  吴峰  邓南圣 《环境化学》2002,21(6):590-593
实验研究了光化学方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效果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化学方法受pH值,光照时间,催化剂等的影响,在pH=3、混凝后渗沥液光照4h可取得64%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位于上海老港填埋场的3000 m2试验场(垃圾填埋高度4 m,填入垃圾10800 t)历时880 d的沉降监测,根据垃圾在填埋场中的降解机理,建立了反映填埋场沉降规律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填埋场的第二阶段沉降(由于垃圾的生物降解而产生的)与填埋时间的指数呈线性关系。根据沉降规律,上海老港填埋场完成大约79%的第二阶段沉降,才能处于高稳定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准好氧填埋渗滤液中氮转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准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填埋试验装置,在填埋装置各个层次设计采样装置.定期采集渗滤液进行分析,测定各个层次区域渗滤液中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总氮的质量浓度,分析各形态氮之间的变化规律与相关性,初步探讨氮转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上层区域中,渗滤液的氨氮与硝态氮质量浓度变化相关性极显著;中层和下层区域由于处于兼氧和厌氧状态,硝化作用较弱,渗滤液中氨氮与硝态氮质量浓度变化相关性不显著.上层渗滤液中氨氮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中层和下层氨氮与总氮相关性极显著,表明中层和下层区域中,渗滤液的氨氮质量浓度变化是导致总氮含量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垃圾渗滤液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高、COD浓度高、难降解物质含量高的特点,研究了MAP脱氮-生物处理-混凝组合工艺,考察了不同单元的作用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经该优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染物的去除率为COD97.5%、BOD599.2%、NH4-N87.2%、E26075.3%。除NH4-N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值。  相似文献   

14.
    
Considerable organic matter remain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leachate after biological treatments. Humic substances (HSs) dominate the organic matter in bio-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In this study, the HSs from landfill leachate treated by membrane bioreactor (MBR-HSs) were analyzed via elemental analysis,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arge polarized magic-angle spinning-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in the UV wavelength range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high C=C and C=O double bonds within the MBR-HSs.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HSs, MBR-HSs had lower carbon content [48.14% for fulvic acids (FA) and 49.52% for humic acids (HA)], higher nitrogen content (4.31% for FA and 6.16% for HA), lower aromatic structure content, and higher carbohydrate and carboxylic atoms of carbon content. FA predominantly had an aliphatic structure, and HA had less condensed or substituted aromatic ring structures than natural HA. The aromatic carbon content of MBR-HS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umus-derived HSs but higher than that of waste-derived HSs, indicating that MBR-HSs appeared to be more similar to humus-derived HSs than waste-derived HA.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混凝预处理后的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凝预处理、Fenton氧化法和生化法相结合的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将其出水COD从2930 mg·L-1降至100 mg·L-1以下.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Fenton氧化法处理经过混凝预处理纳滤浓缩液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即FeSO4·7H2O投加量为62.5 mmol·L-1、H2O2投加量为121.8 mmol·L-1、初始pH 3.0.在此条件下,Fenton氧化法可使混凝预处理出水的COD降低39.0%.进一步研究表明,Fenton氧化后纳滤浓缩液中芳香环类污染物减少、腐殖化程度降低.经过3 h的Fenton氧化法处理后,BOD5/COD从纳滤浓缩液原液的0.02上升到0.29.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Fenton氧化法处理后出水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纳滤出水1∶1混合,进行序批式活性反应器(SBR)处理,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时,出水COD可降低至96.0 mg·L-1.  相似文献   

1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灌溉地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加在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有渗滤液回灌的地表和未经渗滤液回灌的地表随机采集土样,深度达1m,同时分别采集长于灌溉地和非灌溉地上的三个优势植物种(牛筋草,孔雀稗和狗牙根)为代表,调查渗滤液灌溉后封和植物的重金属(Cu,Zn,Pb,Cd)积累效应。结果表明,渗滤液灌溉地的不同深度土壤和地表植物体内都有不同程度重金属积累。经t-检验,Cu,Pb和Cd在所调查的各土层内的积累效应α=0.05时都达到显著水  相似文献   

17.
深圳盐田垃圾场对周围土壤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结合深圳市盐田区垃圾场处置工程,对垃圾场周围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田垃圾场主场垃圾已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除Hg、Ni含量降低外,低位土壤的其余重金属含量大于高位土壤表明周围土壤已受到垃圾堆放场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8.
王宗平  陶涛  罗凡  吴峰  邓南圣 《环境化学》2006,25(5):633-635
采用直接光照处理青山垃圾填埋场和流芳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结果表明,直接光照处理4h,COD去除率分别为31%和18%,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山垃圾填埋场中含有较多Fe和Cu等光催化物质及自身的光降解.直接光照对NH3-N和总-N的处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垃圾填埋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不同的垃圾填埋场及其对出水水质的不同要求,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渗滤液的特点及出水情况,介绍了几跑步同的垃圾渗滤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化学方法和深度氧化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优势菌种硝化新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生态环境》2005,14(4):545-548
通过摇瓶富集与开放体系扩大培养获得高含量的硝化细菌优势菌液,用于硝化反应器的强化挂膜启动、驯化。采用优势菌种生物硝化新工艺研究了含高质量浓度氨氮垃圾渗滤液的硝化特性,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势菌液中亚硝化细菌与硝化细菌的含量分别达到9.0×107和3.5×107MPN/mL。实际废水动态运行的结果显示,当进水垃圾渗滤液平均氨氮质量浓度为284.4mg/L时,出水平均氨氮质量浓度为14.3mg/L,硝化速率高达NH4+-N28.1g/(m3.h),与传统硝化工艺相比高出近一倍。本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优化操作工艺条件为:pH、氨氮质量浓度及DO分别控制在7.5~8.5、300mg/L、1.1~2.6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