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啶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本研究对其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估。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96 h-LC50为0.0509 mg a.i.·L-1。设置0.005 mg·L-1(1/100LC50)和0.05 mg·L-1(1/10LC50)2个浓度8 d生物累积试验。在0.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啶氧菌酯浓度达到0.48 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8 d)缓慢增长到80.00。而在0.05 mg·L-1组,第8天斑马鱼体内的啶氧菌酯浓度为5.27 mg·kg-1,BCF8 d值为99.42。研究表明,啶氧菌酯对斑马鱼为有剧毒,同时具有中等生物累积效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生食物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2.
啶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本研究对其水生生物的毒性和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估.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96 h-LC50为0.0509 mg a.i.·L-1.设置0.005 mg·L-1(1/100 LC50)和0.05 mg·L-1(1/10 LC50)2个浓度8 d生物累积试验.在0.005...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和《化学农药 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NY/T 3088—2017),开展了70%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6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日本鹌鹑急性经口毒性7 d-LD50>2 000 mg a.i.·kg-1(以单位体质量计),低毒;对家蚕急性经口毒性4 d-LC50为0.0588 mg a.i.·L-1,剧毒;对蚯蚓急性毒性14 d-LC50>100 mg a.i.·kg-1(以单位土壤干质量计),低毒;对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2 d-LD50分别为133 μg a.i.·蜂-1和77.3 μg a.i.·蜂-1,低毒;对七星瓢虫急性接触毒性15 d-LR50为37.3 g a.i.·hm-2,中风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4 d-LC50为10.2 mg a.i.·L-1,低毒。因此,氯虫苯甲酰胺对环境生物具有选择性,应避免在蚕室和桑园附近使用,同时避免在天敌昆虫繁育期使用。  相似文献   

4.
林琎  高云  慕卫  #  王开运  许辉  刘杰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6):296-305
为评价新型杀菌剂氟吡菌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环境生物产生危害,测定了氟吡菌胺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斜生栅藻、大型溞、玉米螟赤眼蜂、赤子爱胜蚓和黑斑蛙蝌蚪等9种代表性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以斑马鱼为试材,研究了氟吡菌胺的生物富集性,即根据鱼类急性毒性结果LC50(96 h)=1.489 mg·L-1,设计生物富集试验水样浓度为LC50的1/2、1/10和1/100,即0.745 mg·L-1、0.149 mg·L-1和0.0149 mg·L-1,连续暴露8 d,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3个浓度下氟吡菌胺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斑马鱼、斜生栅藻和大型溞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中毒级,对黑斑蛙蝌蚪急性毒性为高毒级,其对蜜蜂、鸟类、家蚕、蚯蚓和天敌赤眼蜂等环境生物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斑马鱼在0.745、0.149和0.0149 mg·L-1的氟吡菌胺水溶液中暴露192 h时,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3.65、26.39和193.2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评价标准,10相似文献   

5.
为评价杀菌剂叶菌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95%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_(50))为3.89 mg·L~(-1),选用在3.90×10~(-1)和3. 90×10~(-2)mg·L~(-1)这2个处理浓度下连续暴露8 d,在3. 90×10~(-1)mg·L~(-1)浓度下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3.3;在3.90×10~(-2)mg·L~(-1)浓度暴露下生物富集系数(BCF8d)为26.2。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毒性划分标准,叶菌唑原药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研究结果为叶菌唑田间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烯肟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烯肟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4.10×10-13g,对苹果和土壤中烯肟菌酯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mg·kg-1和0.003mg·kg-1,苹果中烯肟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2.19%—97.69%,变异系数为4.78%—10.71%;土壤中烯肟菌酯平均回收率为100.43%—107.84%,变异系数为2.21%—4.61%.烯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试验显示,烯肟菌酯消解较快,在天津市和合肥市两地苹果中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7.74d和2.91d,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8.85d和11.09d.在苹果树上按推荐剂量的2倍使用18%氟环唑.烯肟菌酯悬浮剂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烯肟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47mg.kg-1—0.0843mg·kg-1和0.1013mg·kg-1—0.1480mg·kg-1,苹果收获时烯肟菌酯的消解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丙硫菌唑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新型广谱杀菌剂.本文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生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通过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2.06 mg a.i.·L-1.随后,采用0.02 mg·L-1(1/100 LC50)和0.2 mg·L-1(1/10 LC50)2个浓度的丙硫...  相似文献   

8.
丙硫菌唑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新型广谱杀菌剂。本文研究了丙硫菌唑对水生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通过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96 h-LC50为2.06 mg a.i.·L-1。随后,采用0.02 mg·L-1 (1/100LC50)和0.2 mg·L-1 (1/10LC50)2个浓度的丙硫菌唑,通过8 d实验,获得其在斑马鱼体内的生物累积效应。在0.02 mg·L-1组中,第8天时,斑马鱼体内的浓度达到0.733 mg·kg-1,生物富集系数(BCF8 d)缓慢增长到34.36。而在0.2 mg·L-1组,第8天时,斑马鱼组织内丙硫菌唑浓度为4.198 mg·kg-1, BCF8 d值为19.72。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为中毒,同时其在斑马鱼体内具有中等生物累积效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生食物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9.
防治同一类病虫害的农药种类很多,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选择对施药环境中其他生物安全的农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毒性试验,比较了25 g·L-1多杀菌素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对环境生物蜜蜂、家蚕、赤眼蜂、大型溞和斑马鱼的风险。结果表明,25 g·L-1多杀菌素悬浮剂对蜜蜂为高毒,对家蚕为剧毒,对赤眼蜂为高风险,对斑马鱼和大型溞为低毒;1.8%阿维菌素乳油对蜜蜂为高毒,对家蚕为剧毒,对赤眼蜂为高风险,对斑马鱼和大型溞为剧毒;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对蜜蜂为高毒,对家蚕为剧毒,对赤眼蜂为高风险,对斑马鱼和大型溞为剧毒。3种农药对家蚕、蜜蜂、赤眼蜂均为高风险,但与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相比多杀菌素对水生生物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试管药膜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制剂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结合安全性系数评价了供试药剂对半闭弯尾姬蜂的安全性。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氟硅唑和啶菌噁唑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的接触毒性最高,LC50值分别为220.022和223.115 mg·L-1;其次为多抗霉素、丙森锌和戊唑醇,LC50值分别为436.496、472.358和638.638 mg·L-1;其余7种杀菌剂制剂嘧霉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嘧菌酯、嘧菌环胺和异菌脲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的触杀毒性都较低,LC50值均大于1 000 mg·L-1。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丙森锌和啶菌噁唑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具有高风险性,安全系数分别为0.16和0.42;嘧霉胺、多抗霉素、氟硅唑和戊唑醇为中等风险性,安全系数分别为1.43、1.56、2.20和3.23;其余6种杀菌剂制剂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嘧菌酯、嘧菌环胺和异菌脲对半闭弯尾姬蜂表现为低风险性,安全系数均大于5。结果显示: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氟硅唑、戊唑醇和啶菌噁唑以及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和抗菌素多抗霉素对半闭弯尾姬蜂成蜂具有急性毒性风险,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特别是啶菌噁唑和丙森锌,以免对半闭弯尾姬蜂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斜生栅藻、大型水蚤和草鱼为试验生物,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多效唑对斜生栅藻EC_(50)-96h为20.62mg/l;对大型水蚤LC_(50)-48h为21.86mg/h;对草鱼苗静态生物检测结果为LC_(50)—120h 16.33mg/l,流水生物检测结果为LC_(50)-96h 14.36mg/l,LC_(50)-120h 9.13mg/l。经多效唑处理后,藻的细胞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根据农药的实验室毒性评价划分标准,多效唑对三种生物的毒性均属低毒;田间安全性预评价的结果也表明其毒性为低毒,故认为多效唑是一种对水生生物危害较小的农药。但其慢性毒性及长期积累效应,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常用农药助剂类产品对水生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药助剂是在农药制剂加工和使用中加入的除农药有效成分以外的其他辅助物质的总称。农药助剂在提高农药制剂药效、改善药剂性能、稳定制剂质量和降低活性成分危害等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原药都需添加农药助剂成为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农药制剂。农药助剂本身虽不具备对靶标生物的杀灭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对环境或人体不具有危害性,部分现今仍在流通使用的农药助剂可导致健康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神经系统,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等。截止目前,由于农药施用带来的农药助剂的危害问题很少引起研究人员关注,我国在农药助剂管理方面还是空白,亟需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制订相关的防控法规。农药助剂种类繁多,我国习惯上将其分为非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本文总结了包括常用溶剂,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内的常用助剂对藻类、大型溞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效应,并综述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助剂及其降解产物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鉴于农药助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风险,本文还提出了我国农药助剂环境安全管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畜牧水产养殖是其主要来源之一.环境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抗生素残留,因此单一药物的毒性评价难以反映抗生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探究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兽用抗生素的残留现状,总结了兽用抗生素对生态环境的混合毒性研究进展,讨论了兽用抗生素残留对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最后对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混合毒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甲基异柳磷等四种新农药对泽蛙蝌蚪的毒性,作出了安全性预评价。结果表明:四种农药对蛙类均为无实际危害的低毒农药。克草胺施药期与蛙类蝌蚪期正相吻合,因此在使用时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对蛙类蝌蚪的毒害。  相似文献   

16.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种蓝藻代谢产物,在全球富营养淡水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高浓度的MCs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还会与水体中共存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在生物体内转化代谢和毒性效应。因此,开展MCs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不同生物的毒性研究十分必要,其对水体复合污染风险评价和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综述了MCs在全球水体中的分布情况,并介绍了MCs与水体中其他典型污染物联合暴露时对不同生物的毒性作用,最后针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植物毒理学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植物科学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揭示了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与生物有效性,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分子起始事件、关键生化反应、有害结局路径以及生物标志物筛选。然而,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相似性也带给我们一些疑惑:如何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找到本领域潜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首先基于PubMed文献数据库对植物毒理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得到了该研究领域近10年的基本发展态势。此外,还回顾了植物毒理学研究试验基础,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析了植物表型、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从应用角度阐述了研究降低污染物对植物毒性调控技术的注意事项,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