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吕贻忠  马兴旺 《生态环境》2003,12(4):473-477
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植被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当草地生态系统演变为以灌丛为主的生态系统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形成以灌丛为核心的“肥岛”;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如亚马逊盆地通过降尘每年获得的磷为1-4kg/hm^2。水蚀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灌丛生境每年径流的损失量比草地生境的径流损失量大得多,而且草地生境发生荒漠化时其灌丛的入侵可能与土壤氮素的损失有关。在荒漠化地区,火烧可导致凋落物中43%的全氮在燃烧中逸失,火烧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频繁的火烧会导致灌丛草原的“肥岛”消失。对荒漠化地区自然土壤的农业开垦一般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下降,风蚀作用加强而往往导致土壤退化;但经过恢复植被和土壤改良,表层土壤养分可明显提高。目前专门针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模型尚未报道;但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区,针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N、P、S等养分循环已经有不少模型,如EIPC模型、SPUR模型、CENTRUY模型等;它们也可以用来揭示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循环以及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模型进一步与GIS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更有现实价值。文章从多方面概括了风蚀、水蚀、火烧、植被演替、农业措施对荒漠化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目前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和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定量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中国盐碱地面积为3630万hm2,土地盐碱化是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重大问题之一。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简要评述了我国土地盐碱化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土地盐碱化可能造成的土地面积、生产力和经济损失;在对土地盐碱化发生和发展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现有技术、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地盐碱化防治的区域战略、技术政策、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及经济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盐碱化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盐碱地面积为3630万hm^2,土地盐碱化是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重大问题之一。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简要评述了我国土地盐碱化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土地盐碱化可能造成的土地面积,生产力和经济损失。在对土地盐碱化发生和发展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现有技术、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评述的基  相似文献   

4.
潜育化水稻土存在渍、冷、烂、闭(气)、毒及缺素等障碍因素,采取水旱轮作是改良利用潜育化水稻土极其重要的措施.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减少还原物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提高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并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全年农业增产增收增值.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结合中国国情来看,荒漠化不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发生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中国已存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水蚀作用和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约各占1/3。另外中国还有易受风力和水力作用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 ̄2和87.5万km ̄2,潜在盐渍化土地17.3万km ̄2。中国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人口过快增长,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工矿建设造成的土地与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所致,对它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对退化环境的整治。中国荒漠化土地经过近几十年来的治理,个别地区有所好转,但总体上仍在发展中,因而它是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总结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土地退化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善忠  王涛  封建民 《生态环境》2003,12(4):427-430
黑河流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区。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已成为黑河流域一个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是该流域最典型和最严重的土地退化形式。对该流域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特点、退化面积等方面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通过最新的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在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初步分析了黑河流域土地退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主要有5种类型,即:水土流失、干旱化、植被退化、盐渍化和沙漠化。土地退化面积达29971.91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23.06%;其中,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南部山区,面积为5747.68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19.18%,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而导致的干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山前部分冲、洪积平原的河流沿岸附近,其面积为1369.96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57%;盐渍化土地是该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面积为10591.82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34%,分布在流域的低地、冲积扇的边缘等位置,主要是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沙化土地,包括流动沙丘(地),是研究区土地退化面积最大的类型,为10771.97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94%,这其中也包括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和现代形成的大部分沙地;植被退化土地面积为1490.48km^2,只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97%。通过分析可知,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严重,特别是在下游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该流域内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该地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物理退化、化学退化和生物学退化等3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的土壤退化过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在土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过程、机理、影响因素以及评价土壤退化的指标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土壤退化过程和防治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土壤侵蚀退化机理研究及定量动态监测角度来展望土壤侵蚀退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了广东省的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地势三个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广东土地抗蚀性极弱地区主要是湛江市、新丰县的小部分地区,而抗蚀性弱的区域则很大,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8%,遍布全省中部和南部.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要减少抗蚀性弱和极弱地区的土壤侵蚀,必须做到:对土地的利用开垦进行统一规划;严禁乱伐森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土壤侵蚀的进一步变化.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土壤硒空间分布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260个土壤剖面数据,开展区域尺度下的土壤总硒(Se)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硒含量变异性较强,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特征,其几何质量分数为0.23 mg·kg-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层土壤硒基线质量分数范围为0.13到0.41 mg·kg-1,处于硒缺乏与中等含量水平之间。土壤硒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成土母质密切相关,表现为:高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石灰岩和砂页岩区域,而低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紫色页岩和花岗岩地区。土壤硒缺乏可能是影响研究区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此外,研究区由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引发的流入周边水体的土壤硒每年可高达23 t。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的防治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朱震达  吴焕忠 《农村生态环境》1996,12(3):《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12卷3期,12(3)-96-96,12(3)页-《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12卷3期,12(3)-96-96,12(3)页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结合中国国情来睦,荒漠化不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发生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中国已慧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水蚀作用和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约各占1/3。另外中国还有易受风力和水力作用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和87.5万km^2,潜在盐渍化土地17.3万km^2。中国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  相似文献   

11.
王明仕  李晗  王明娅  曹宁  宋党育 《生态环境》2014,(12):1933-1937
为了研究中国大气降尘量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探讨大气降尘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中国大气降尘研究为基础,汇总近20年25个行政区44个地区的降尘量数据,以10 t·km-2·month-1为间隔首次划分降尘区间,为中国降尘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中国大气降尘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东北部、中东部地区以及西北沙漠地区,降尘量整体分布为北方高于南方,西部多于东部。除涉及强沙尘暴袭击区域外,现有研究区域的降尘量算术平均值为14.73 t·km-2·month-1,53.7%的研究区域降尘量小于该平均值。降尘量少于20 t·km-2·month-1的地区多集中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平原地区,此类地区多为旅游景区和重要的商品粮产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性能良好,且不易有较大的风沙侵袭;华北平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区和准噶尔盆地一带降尘量相对偏高,此类区域多为重工业区,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掠夺;降尘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一带,最大值为2915.96 t·km-2·month-1,属于沙尘暴多发区。大气降尘量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工业布局、能源结构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地域性差异而造成降尘量不同。中国现有的各地降尘量的数据较少,且研究区多位于城市等人类活动中心,更多地区的降尘量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层抽样统计方法,调查研究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Cu、Zn、Pb、Cd、Ni、As、Cr、Hg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并分别求算出各元素背景值95%的置信区间。经方差分析,各成土母质间几种元素背景值都有不同程度差异。探讨了该区域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与世界土壤、地壳丰度和国内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差异,为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汞污染研究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  钱建平  张力  胡存杰 《生态环境》2004,13(4):575-577,584
对桂林市近郊8个不同片区蔬菜产地的118个土壤样品和71个蔬菜样品中汞的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了菜地土壤一蔬菜中汞的污染现状。研究表明,桂林市及近郊菜地土壤和蔬菜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全市各片区菜地土壤汞含量平均值为0.098-0.523mg/kg,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评价,土壤平均污染指数在0.33-1.74范围内,属非污染或轻污染状态,除穿山南片和纸马铺外,其余采样点均有样本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七星公园东北片的土壤汞超标率较高,达71.4%,污染情况比较均一;虞山桥东南岸土壤汞超标率较低,为33.3%,但土壤汞含量变异较大,说明污染情况变化大。全市各片区老菜的汞含量平均值为0.0625-0.128mg/kg,为国家标准GB2762—1994规定蔬菜汞含量(0.01mg/kg)的6.25—12.8倍,超标率已达100%。实验还发现,蔬菜中的汞含量与土壤中的汞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蔬菜汞的大部分分布于地上部可食部分。分析了菜地土壤汞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使用含汞农药和生活垃圾肥有关。  相似文献   

14.
哒嗪硫磷水解与土壤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锋  罗婧  王鸣华 《生态环境》2012,21(4):780-785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哒嗪硫磷在东北黑土、江西红壤和南京黄棕壤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pH、温度和表面活性剂(SDS)浓度对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哒嗪硫磷水解速率随pH值与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加快,在15℃、pH 5缓冲溶液中水解半衰期为216.56 d,在35℃、pH 9缓冲溶液中半衰期为3.47 d,平均温度效应系数为2.98。SDS能显著抑制哒嗪硫磷水解,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哒嗪硫磷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依次为南京黄棕壤〉东北黑土〉江西红壤,半衰期分别为10.27、78.75、105.00 d,降解速率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增大。灭菌处理下,哒嗪硫磷在3种土壤中半衰期显著延长,其中在南京黄棕壤中半衰期延长近10倍,哒嗪硫磷在土壤中降解主要为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5.
南海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工业门类多,布局分散,工业“三废”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铜、锌、镍的容量分别为185 .58 kg/h m 2 、292 .88 kg/h m 2 、63 .92 kg/h m 2 。丘陵地区容最较大,其次是基塘区,平原地区较小。重金属污染型企业分布密集的地区环境容量较小。土壤环境容量与元素含量和最大允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我国富铁土和铁铝土分类的历史。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开始于3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分类深受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的影响。在地理发生分类体系中,按生物气候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别为燥红土、红壤、黄壤、赤红壤和砖红壤。从8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科技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引入了土壤系统分类。这一分类的特点是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土壤类型。据此,这一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富铁土和铁铝土。  相似文献   

17.
不同母岩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研究马尾松长期种植对该区主要母岩(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和红砂岩)发育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微生物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花岗岩区较高,但有机碳在第四纪红黏土区矿化相对强烈;0~20 cm土层,花岗岩区和红砂岩区土壤有机碳相对趋向累积,而20~40 cm土层,第四纪红黏土区土壤有机碳相对累积;花岗岩区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稳定,且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较多。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花岗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区较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第四纪红黏土区显著较高;各母岩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岗岩区显著较高;因此,在马尾松与土壤长期作用下,花岗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生化强度较高,相对适宜马尾松林种植。  相似文献   

18.
论矿区土壤环境问题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白中科  付梅臣  赵中秋 《生态环境》2006,15(5):1122-1125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文章论述了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相关概念及相关问题,指出矿区土壤环境问题包括矿区生态破坏和矿区环境污染。分析了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识别以及调查研究主要性状识别等普遍性问题。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问题的复杂性,即有的属于典型的土壤环境学科问题,有的属于相关学科问题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要求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议淡化矿区复垦土壤的学科问题,强化矿区复垦土壤的科学问题,集成不同学科的修复技术,从源头上控制矿区土壤污染,将有利于我国不同类型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诊断,以及矿区复垦土壤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Impact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erodi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nd use conversion can affect natural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surface runoff and erosion. Therefore, it has potential to change soil stability To investigate this process in depth, Iskalan creek catchment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where excessive land use applications and erosion events have often occured,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properties, soil erodi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il properties and some erodibility indices. Duplicate topsoil samples were taken by using steel cylinders at 100 different sampling points from three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34 of them are in farmlands, 34 in rangelands and 32 in forestlands.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loss of ignition,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keleton percentage and three erodibility indices were determined. Data were analysed by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t 95% and 99% significance level), ANOVA and Tukey's test at 95 % significance level. According to study results, land use conversion affects some properties of soils significantly Loss of ignition of soils in fores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oils in farmlands and rangelands. Soil skeleton percentage in rangelands and farmland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H of soils in forests and farmlands (p < 0.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erodibility indices and certain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clay and sand fraction of soils (p < 0.05 and p < 0.01). Topsoils of the study area were sensitive to erosion according to all three erodibility indices. The most sensitive soils were in farmlands.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1970s, a substantial area of arable farmland in a semi-humi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planted as deciduous forests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Soil samples (Calcic chernozem)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10?cm of paired arable land and secondary forests established 5 and 25 years previously.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and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OC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compared to the arable land, five years of afforestation caused a decrease in SOC and N concentration, while 25 years of afforestation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SOC content; (ii) stable isotope δ13C analyses of the forest soils show gradual loss of crop-derived C and an accumulation of forest-derived C; and (iii) afforestation increased lignin abundance and decreased decompositional activity in the 25-year-old forest topsoil. Higher amounts of short-/mid-chain aliphatic compounds were observed in the 5-year-old forest (5–10?cm); and (iv) the arable soil contained substantially higher amounts of decomposed plant material and microbially derived substances. The results obtained suggest that long-term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the SOC concentration, and alter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