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主要研究了pH、离子强度、腐殖酸和沉积物有机质对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普萘洛尔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强酸环境下,由于H+与带正电荷的普萘洛尔之间的竞争作用使得普萘洛尔的吸附量较小,随着pH的增大,吸附量逐渐增大至基本稳定,但当pH>9时,吸附量明显下降.K+、Na+和Ca2+的存在会减少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在pH 5.8—6.0的情况下,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而后逐渐到达平台期.有机质对普萘洛尔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起到一定作用,普萘洛尔在天然水体中更倾向于吸附到沉积物的无机矿物成分上.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普萘洛尔在太湖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了微塑料对新兴污染物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针铁矿、微塑料及微塑料共存时针铁矿对普萘洛尔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考察了pH、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对普萘洛尔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普萘洛尔在3种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发现,普萘洛尔的吸附效率顺序为微塑料>微塑料+针铁矿>针铁矿.溶液pH值在2—6时,微塑料对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较弱,当溶液pH值大于6时,微塑料能显著影响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普萘洛尔在3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对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的促进作用最强.同时,Ca2+的加入对普萘洛尔的吸附抑制较强.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认识微塑料共存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地热温泉常含有高浓度的氟,给温泉利用带来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因此温泉水中氟离子吸附净化处理是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废弃茶叶作为吸附剂,氟离子为目标离子,优化了茶叶吸附剂种类、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pH 3、初始浓度为5 mg·L-1时,大红袍茶叶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达到0.126 mg·g-1.进一步考察了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氟离子吸附符合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氟离子吸附过程主要通过与茶叶中的羟基和羧基活性基团发生交换作用.茶叶氟吸附量虽较其它天然吸附剂略低但无需复杂改性和前处理,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来源丰富,易与获得等优点,在含氟水净化处理具有潜在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多孔碳微球对TBBPA的去除性能,采用氮掺杂、H2O2氧化和球磨对多孔碳微球进行表面改性,运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仪(XPS)等方法表征改性前后多孔碳微球形貌、孔隙特征、官能团种类及含量和热稳定性等变化情况,通过吸附实验确定多孔碳微球的最佳改性方法,并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多孔碳微球、C-N、C-H2O2和C-球磨对TBBP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6.6、 43.1、 47.4、 58.35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多孔碳微球对TBBPA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均匀化学吸附.其中C-球磨对TBBPA的吸附性能最佳,最大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分别提高了1.6倍和2.9倍;球磨改性极大提高了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增加了吸附污染物的活性位点,强化了氢键和π-π电子供受体作用,且受pH和腐殖酸(HA)的影响较小,拓宽了环境适用范围.本研究以期为廉价碳材料去除有机污染物性能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乙二胺盐酸盐(EDH)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GO),水热法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mino-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AGO).SEM、XRD、FTIR和Zeta电位表征分析发现,AGO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及氨基基团,Zeta电位为pH=10.14.以水中低浓度六价铬Cr(Ⅵ)为污染物,探讨了乙二胺盐酸盐(EDH)用量、pH、AGO用量、Cr(Ⅵ)初始浓度以及常见干扰离子对AGO吸附Cr(Ⅵ)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7-AGO用量为0.8;mg·L-1和Cr(Ⅵ)初始浓度为2.0;mg·L-1,7-AGO对Cr(Ⅵ)去除率可达95.1%;SO42-会明显抑制AGO对Cr(Ⅵ)的吸附.AGO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垃圾渗滤液中四环素在矿化垃圾上的吸附规律,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孔径测试及N2吸附解吸测试表征了矿化垃圾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探讨了矿化垃圾对四环素的静态吸附规律及初始浓度、pH和不同阳离子类型等环境因素对其吸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模拟了实际动态条件下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矿化垃圾表面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及良好的孔隙结构;矿化垃圾对四环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初始浓度和pH升高会降低吸附效率,K+对吸附性能的抑制高于Ca2+离子;动态吸附实验表明矿化垃圾对四环素的承载量为3.9 mg·g-1,动态吸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梅杨璐  徐晋  张寅  李斌  范世锁  唐俊  周娜 《环境化学》2022,(5):1796-1808
原状生物炭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改性是提高其吸附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对象,尿素为改性剂,在700℃无氧热解条件下分别制备了原状秸秆生物炭(RSBC)和氮改性秸秆生物炭(N-RSBC),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元素分析仪(EA)、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RSBC和N-RSBC的形貌、比表面积、元素组成、矿物类型和官能团进行表征,考察溶液初始pH值、离子类型和离子强度对生物炭吸附Cu2+的影响,并结合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后表征结果探究生物炭对废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氮改性导致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降低,而生物炭的官能团类型却更加丰富,特别是含氮官能团.当溶液初始pH值从2.0增加到6.0,生物炭对于Cu2+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对RSBC而言,Na+、K+、Ca2+、Mg2+的存在能略微增加其对Cu...  相似文献   

8.
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会引起生物炭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通过对玉米粒进行微波膨化制备出膨化生物炭,再用氢氧化钠和磷酸分别对膨化生物炭进行改性制备膨化活性生物炭.利用SEM、BET、FT-IR和XRD等手段对生物炭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吸附试验探究了膨化和活化过程对生物炭吸附双酚A(BPA)的影响.结果发现,膨化后炭材料比表面积增大,吸附量增加.膨化结合酸活化的生物炭比表面积最大(856.34 m2·g-1),对双酚A的吸附量也最大(220.73 mg·g-1),吸附量较未经膨化和活化的生物炭提升了7倍.膨化结合碱活化的生物炭孔结构更加发达,平均孔径为6种材料中最大(2.25 nm). 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6种生物炭对BPA的吸附等温线,说明吸附过程以单层吸附为主.吸附位点能量分析表明,BPA在低浓度时优先占据碳材料表面的高能位点,高浓度时转为占据较低能量的位点.内扩散模型分析说明膨化和活化均能提高扩散过程速率.  相似文献   

9.
刘伟  王彬  刘畅  黄燕  王启铭  梁馨予  谌书 《环境化学》2021,40(1):272-282
兽用抗菌药物环丙沙星(CIP,ciprofloxacin)的大量使用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研究了CIP在亚高山草甸土剖面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以揭示CIP在亚高山草甸土上的吸附机制,为CIP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CIP在亚高山草甸土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阶段,快吸附为0—6 h,慢吸附为6—48 h.CIP在供试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被Freundlich方程及线性方程很好的拟合,且|ΔHθ|小于40 kJ·mol-1,说明其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型,表明在CIP浓度较低时,草甸土与CIP分子间作用力较强,而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时,溶剂分子与CIP分子间作用力占主导地位,吸附减弱.剖面土壤上CIP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和土壤深度增加下降,这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以及pH有关.实验表明,在pH=5时,其吸附量最高.pH值在3—5时,吸附量随pH升高而升高,而在pH>5时,吸附量随pH升高而降低.表明阳离子交换为其吸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六价铬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常采用化学还原方法,但是当前研究对还原产物非晶态Cr(OH)3的再氧化过程以及环境酸碱性、有机质等因素对该过程的影响仍有较多分歧.本研究通过批试验,观测了含氧水溶液体系中非晶态Cr(OH)3的长期稳定性及pH和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δ-MnO2氧化非晶态Cr(OH)3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氧水溶液中,Cr(OH)3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δ-MnO2会显著增大Cr(OH)3的氧化量,Cr(Ⅵ)生成量从0.03mg·L-1增大为0.83 mg·L-1.环境酸碱性可显著影响δ-MnO2对Cr(OH)3的氧化行为,碱性条件下Cr(Ⅵ)生成量更大.当pH=8,反应365 d时,总Cr(Ⅵ)浓度可达0.83 mg·L-1; pH=6时,反应365 d时,总C...  相似文献   

11.
水体中双酚类物质的赋存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类雌激素物质,会对动物和人类造成不良的健康影响,由于近年来其使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限制,一些与BPA结构相似的双酚类物质(bisphenol analogues, BPs)作为替代品被越来越多地用作各种工商业产品中的添加剂和反应原料.相关研究表明,包括BPA在内的大多数BPs都是内分泌干扰物并具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由于BPs的广泛生产和应用,其在各类环境水体中被普遍检出,其中BPA依然是环境中最主要的双酚类物质,同时双酚F和双酚S等双酚A的类似物的含量有着增加的趋势.本文介绍了BPs的结构与性质,分析了它们的应用情况和在水环境中可能的来源途径,综述了BPs在国内外地表水、污水和饮用水中的污染现状,同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BPs的重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酶固定化技术合成漆酶-黄麻复合材料(L-SJ),以Cd2+和刚果红(CR)为模型污染物,通过批处理法研究了黄麻和复合材料对Cd2+和CR的等温去除规律,考察了漆酶浓度、温度、pH和离子强度对Cd2+和CR去除的影响,并结合红外光谱图探讨其去除机制.研究发现,黄麻和复合材料对Cd2+和CR的去除曲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合材料对Cd2+的去除高于黄麻,增大约1.71—1.96倍,但降低了对CR的去除.黄麻与复合材料对Cd2+的去除均表现为放热反应;随pH的增大,黄麻对Cd2+的去除先增大后趋于平稳,而复合材料则不断增大;随离子强度的增大,黄麻与复合材料对Cd2+的去除不断下降.黄麻与复合材料对CR的去除随温度、离子强度的升高而增大,随pH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漆酶效能实验发现,NaOH预处理、戊二醛改性和漆酶负载均增大了复合材料对Cd2+的去除,NaOH预处理和...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天然有机物(NOM)在纳米颗粒(NPs)吸附重金属中的作用,研究了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碳水化合物(海藻酸钠,NaAlg)和腐殖酸(HA)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NPs)和氧化铈纳米颗粒(CNPs)聚集沉降和吸附Cd2+和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2+和Cd2+在20—120 mg·L-1范围内,HA和NaAlg显著促进了TNPs和CNPs对这些金属离子的吸附(P<0.05),而BSA对这些金属吸附的影响甚微.TNPs-HA和TNPs-NaAlg对Pb2+的吸附分别提高了14%—41%和16%—57%,对Cd2+的吸附分别提高了12%—112%和22%—143%.与CNPs相比,CNPs-HA和CNPs-NaAlg对Pb2+的吸附增加了21%—71%和23%—65%,对Cd2+的吸附增加了26%—45%和45%—91%.并且NPs和NPs-NOM对Pb2+和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离子强度的增加抑制了NPs-HA/NaAlg和NPs对Pb2+和Cd2+的吸附,而pH的增加对NPs-HA/NaAlg和NPs吸附Pb2+和Cd2+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絮凝方法从风化煤中提取的不溶性腐殖质为研究对象,表征其理化性质和表观形态结构,通过吸附和钝化试验探究不溶性腐殖质对铅(Pb)的吸附、钝化性能.结果表明,传统“碱溶酸析”法制备的腐殖质(记为HA)具有较低pH和灰分含量,较高的碳和羧基含量;碱性条件下采用CaCl2和CaCl2-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制备的腐殖质(分别记为Ca-HA和Ca-CPAM-HA)具有较高pH和灰分含量,较低的碳和羧基含量. HA、Ca-HA和Ca-CPAM-HA对铅离子(Pb2+)的吸附分别在6、3、6 h达到吸附-解吸平衡,吸附量随着Pb2+浓度增加而增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整个动力学吸附过程,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谱图(FTIR),表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羧基是主要作用官能团.采用热力学方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HA、Ca-HA和Ca-CPAM-HA对Pb2+的吸附方式存在差异.利用Langmuir方程对数据拟合量化,表明HA、Ca-HA和Ca-CPAM-HA对Pb2+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双壁碳纳米管(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DWCNTs)为基础材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双壁碳纳米管(magnetic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m-DWCNTs),研究了pH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吸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VSM对吸附前后的m-DWCNTs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磁化后的双壁碳纳米管包覆了铁的氧化物,出现了Fe3O4的特征衍射峰,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66.07 emu·g-1. m-DWCNTs对PFOS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5)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5).随着m-DWCNTs投加量的增加,吸附量逐渐降低,去除率逐渐升高.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实现赤泥(RM)的再利用,利用废弃活性炭(WAC)作为碳源,通过还原焙烧-磁选二步法制备了赤泥基零价铁(ZVI/RM)材料作为类芬顿催化剂催化氧化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 (RhB)和磺胺嘧啶(SD).材料表征结果表明,零价铁均匀分布在材料上,且材料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当初始pH为3.00,H2O2的浓度为1mmol·L-1,ZVI/RM投加量为200 mg·L-1,RhB初始浓度为50 mg·L-1时,10 min内RhB的降解率达到99.9%.当初始pH为3.00,H2O2的浓度为1 mmol·L-1,ZVI/RM投加量为100 mg L-1,SD初始浓度为20 mg·L-1时,10 min内SD的降解率达到99.9%,根据已知中间产物提出了SD的降解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ZVI/RM能有效催化降解RhB和SD,有望运用于...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氯化铁(FeCl3)制备了铁改性酵母粉,测试其对溶液中锑酸盐(Sb(V))的吸附性能,考察了FeCl3浓度、溶液pH以及酵母粉投加量对Sb(V)去除的影响,研究了Sb(V)在铁改性酵母粉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特征,并用SEM-EDS、ATR-FTIR、XRD、XPS等方法对改性酵母粉进行表征以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酵母粉吸附Sb(V)的最佳条件为:FeCl3浓度0.5 mol·L-1、酵母粉投加量2 g·L-1、pH 3.0.5 mol·L-1 FeCl3改性酵母粉(0.5 Fe-Y)对溶液中Sb(V)的最大去除率为91.2%,吸附容量达68.15 mg·g-1.0.5 Fe-Y对Sb(V)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涉及络合反应和静电吸附. FeCl3改性能显著增强酵母粉对Sb(V)的吸附能力,酵母粉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增多、电位增加、晶形结构更加无序以及表面羟基铁与Sb(V)形成内层络合物是...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吸附法,研究了经过预处理的无花果曲霉对Cu^2 吸附行为与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菌丝球与Cu^2 接触反应时间、Cu^2 浓度、原初pH值3个方面。结果表明:该菌丝球在吸附进行5min时,吸附量已达量2.855mg/g,在吸附进行4h以后趋于平衡。最佳pH范围为4.0-5.0,Cu62 浓度在20-100mg/L范围内吸附量为2.763-4.713mg/g,而吸附率却为32.31%-9.54%。其吸附行为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浓度范围内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19.
高级氧化技术(AOPs)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废水处理,并目前此类技术多以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为主.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 4-·)的AOPs因其对有机污染物的高反应活性和对复杂环境基质的高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但是,在对各种活化方式的系统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降解途径和不同阴离子对体系的影响也缺乏研究.本文通过两种染料的降解对3种活化过硫酸盐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并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甲醇,叔丁醇)和产物分析,研究了体系降解机制及路径.研究了4种阴离子(HCO3-、N O3-、Cl-、Br-)对3种不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SO 4-·与OH·在3种活化体系中对染料降解均有贡献.在热活化体系(heat-Na2S2O8)中,对染料降解起到主导作用的活性物种为S O4-·;在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基于Fe(Ⅲ)活化亚硫酸氢盐(HSO3-,BS)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对水中双氯芬酸钠的降解,考察了pH、Fe3+用量、BS用量、DCF初始浓度、溶解氧、温度、Cl-及黄腐酸(FA)对Fe(Ⅲ)/BS降解DCF的影响,探讨了DCF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Fe(Ⅲ)/BS可实现Fe(Ⅲ/Ⅱ)自循环,快速高效地降解DCF,其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为0.7453 s-1,表观反应活化能为104.80 kJ·mol-1;该体系SO4-起主要作用.初始pH 4.0时,DCF的降解效率最佳;其降解随Fe(Ⅲ)和BS用量增加而增加,然而过量的Fe(Ⅲ)或BS则呈现抑制作用;在自然搅拌、曝空气或氮气条件下DCF均可得到有效降解;Cl-和黄腐酸(FA)对DCF的降解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随两者浓度增加而增大.产物鉴定表明,DCF可能的4种降解路径为:羟基化、脱羧基、脱氯氢化和甲酰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