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 air 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 air 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的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今用于监测环境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有5种大气被动采样器(PAS):半透膜仪被动采样器、聚氨酯泡沫碟片被动采样器、XAD-2树脂被动采样器、膜封闭吸收涂料被动采样器包括搅拌棒和硅化人造橡皮棒两种类型,以及最新的XAD-4树脂浸渍的PUF碟片被动采样器.介绍了大气PAS采样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采样的关键参数和PAS采样速度(Rs)的计算方法.重点论述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Rs的测定方法和影响Rs环境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今后PAS技术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积累与放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食物链中的积累与放大是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有效污染控制的生态学基础.本文综述了POPs的基本特征,POPs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积累与放大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POPs在食物链中积累与放大的模型等的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对POPs在水生食物链的积累与放大方面研究较多,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预测模型,而有关POPs在陆生食物链中的生物积累与放大的研究报道较少.大部分学者并未对完整食物链进行过系统而完整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POPs在水生陆生食物链中的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预测模型探讨较少.目前POPs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越来越严重,开展对POPs在食物链中积累、放大及相关预测模型更深入更完整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和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以来化工产业飞速发展,传统及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伴随着生产和使用进入到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持续性的生态威胁。本文综述了POP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浓度和特征,基于其理化性质、生物富集和食物链放大等相关参数评估了POPs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潜力,并探讨了环境和生物因素对POPs生物累积的影响。本文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POPs,特别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海洋环境中POPs的生态风险管理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土壤中18种多氯联苯、23种有机氯农药、16种多环芳烃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同时实验处理和仪器测定的分析方法。10.0 g土壤样品经30 mL正己烷+丙酮(1+1)试剂于110 ℃微波萃取15 min,萃取液氮吹浓缩到0.5 mL后于−20 ℃保持4 h进行低温分配净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63种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在0.1—2.2 μg·kg−1之间,测定下限在0.4—8.8 μg·kg−1之间;对两个浓度水平的土壤基质加标样品分别进行6次平行分析,测定结果的回收率在76%—1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4%—10.6%之间。对相关土壤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均在化合物质控范围内。研究表明本方法快速简便,回收率高,重现性好,能满足土壤中63种POPs的检测要求。与常规的前处理净化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具备批处理优势,在分析大批量样品时,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监测成本。 相似文献
9.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对生物可用性的影响,并介绍了老化行为的机理和影响封锁行为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几种可以促进土壤生物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分析采集自我国西部地区树皮样品中类二英多氯联苯(DL-PCBs)的含量及分布,研究了该区域环境中DL-PCBs的污染水平及来源,同时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该区域大气中DL-PCBs的水平.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树皮中DL-PCBs的浓度范围为nd—1.81 ng·g-1.PCB-118是含量最高的DL-PCBs同族体,约占总浓度的70%.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树皮中DL-PCBs主要来自于大气的远距离传输.同时,本研究利用POPs的树皮-大气分配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大气中的DL-PCBs进行了估算,大气中的DL-PCBs的水平范围为0—0.79 pg·m-3.与国内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大气中DL-PCBs的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21世纪公共健康的严重挑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生物富集性和持久性,可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究表明POPs能够改变基因表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而POPs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风险因素之一。MicroRNAs(miRNAs)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s的差异表达涉及一系列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证据显示,POPs能够引起生物体内miRNAs的表达紊乱,从而引起基因的差异表达。大量文献报道也显示mi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POPs可能通过miRNA的潜在调控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发高效PFRs与POPs协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履约行动及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化学过程PFRs的生成及识别方法、PFRs与POPs的协同生成及协同控制行为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地区POPs农药的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概述了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关注情况。并通过对POPs农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 River Delta Area,PRD)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POPs农药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的文献综述,结合环境污染数据以及POPs农药污染调查工作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该地区POPs污染的可能原因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新近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在POPs农药削减与淘汰工作中所遭遇到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困难,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污染物来源和去向,加强替代药物的研究,建立和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法规以及标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POPs农药污染的信息公开机制等一系列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具有半挥发性,可随大气长距离传输迁移到偏远的高山地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而POPs在这些地区的归趋及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偏远高山地区环境中的POPs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过程,湖芯能较好地保存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信息以及年代信息,被称为\"天然档案室\",常被用于研究污染物的沉降历史和演变规律.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于湖芯定年的放射性核素定年方法,然后综述了不同区域高山湖芯中POPs的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偏远高山沉积物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因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而成为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水环境是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研究淡水环境中POPs污染对于了解POPs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体、沉积物及水生生物3种介质,系统总结了POPs在中国部分淡水环境中的污染水平及其可能的来源,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及生物体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关注。此类物质能够富集在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产生生物放大效应,进而引发“三致”作用、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等。水生模式生物具有饲养成本低、生理周期较短、繁殖量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POPs毒理学评价。本文聚焦斑马鱼、青鳉鱼、非洲爪蟾等几种水生模式生物,对其在POPs毒性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包括POPs所致骨骼发育畸形、心血管系统病变、性腺发育异常等发育毒性,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性腺指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等内分泌干扰效应以及神经行为异常等相关研究内容,希望为POPs污染现状评估以及毒理效应的深入探索、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资料参考,并对该领域研究过程中生物模型的筛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