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国内外湿地治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湿地系统治污的效益进行探讨和分析,可知湿地治污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和低维持技术等优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湿地生态保护区。近年来,国家在该区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以及平垸行洪等工程。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以及根据湖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自然-人工复合湿地来处理湖区生活污水是目前最佳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湿地在待开发土地资源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利用湿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顺应湖荡生态规律为原则,分析当地经历的四种开发模式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进而探求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方式。作者认为,立体利用型的综合效益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6.
相思湖湿地公园是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品牌的重要建设项目,既保护了湿地资源,也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就已完成景观绿化亮化提升工程的相思湖湿地公园展开相关调查,对其生态多样性进行分析及按照相关标准计算湿地景观特征指数,评价了其现状并提出保护对策.相思湖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水域、林地、草地、沼泽、滩涂五种景观类型的数据可以看出:水域面积占到了52.74%,说明湿地功能显著;破碎度最大的是草地跟林地,分别达到了1.29和0.81,说明南宁市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提升工程效果明显.相思湖湿地公园是保护和利用当地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构建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该复合人工湿地对总氮(TN)、总磷(TP)及水体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好于对TN的去除效果,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的富营养化水体,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对T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42%、55%、60%,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0%、34%,对水体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43%、55%、75%。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以及浊度的去除效果受水体温度和溶解氧(DO)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TP、TN和浊度的去除量与水体中的DO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水体温度有正相关性,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767、-0.765和0.674、0.757、0.774。复合人工湿地对TP、TN及浊度的去除率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具有优于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的整体性功能,能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对TN、TP以及浊度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人工湿地负荷低、硝化能力弱和易堵塞的缺点,结合曝气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强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自主开发了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工艺,即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微曝气垂直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通过对滇池北岸城郊混合制污水处理的模型试验,分析该工艺流程各净化单元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显示,人工增氧型复合湿地对不同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都体现了较强的缓冲调节能力和较高的净化效果。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分别为SS 94.5%、CODCr71.3%、氨氮72.3%,在进水总氮10.0 mg.L-1条件下实现了41.9%的总氮去除率,出水总氮均值为5.8 mg.L-1。  相似文献   

9.
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 a时显著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 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 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 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著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 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 a.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中下游湖群区,历来是人类最活跃的场所,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湖泊湿地变化与湖泊营养盐状况关系的分析是制定湖泊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科学依据。长江中游湖泊——龙感湖的湖中心钻孔沉积物中硅藻组合和总磷变化记录了近百年来龙感湖富营养化过程。沉积物中湿地花粉与人湖营养盐关系以及磁化率的分析表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湖周滩地的改造,破坏了湿地植被,助长了人湖物质的增加,湖泊营养相对富集,而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1.
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东莞运河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是将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相组合,充分发挥各类型湿地特长,实现优势瓦补的一种更有效的污水净化系统.研究采用复合垂直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东莞运河的河道污水进行处理,分别监测了两套不同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第一、二级湿地单元的出水情况,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和一定的水力负荷下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河道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的二级湿地单元出水各指标明显优于一级湿地单元,复合垂直流-水平潜流湿地对东莞运河污水COD、BOD_5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0.52%、69.21%和55.56%;复合垂直下行流湿地系统对TP的净化尤其突出,平均去除率达到72.62%,二级出水的质量浓度在0.10~0.60 mg·L~(-1)之间,对COD和BOD_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74%和60.63%.两种复合系统的出水浓度均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由此可见,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湿地系统,且更具稳定性和耐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 ,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 ,包括 :湿地面积缩小 ,自然灾害濒发 ;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 ;湿地功能日益衰退 ;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 ,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 ,具体有 :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建立预警分析系统 ,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 ,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灾害濒发;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湿地功能日益衰退;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有: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建立预警分析系统,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包头市南海湿地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湖是包头市唯一的天然湖泊,为了解包头市南海湿地的水质现状,根据南海湿地进出水特点于2015年4—11月合理布点采样,通过检测pH、DO、TN、TP、DP、NO_3-N、NO_2-N、NH_3-N、CODCr、Chl(a)等指标,对湿地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海湿地水体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根据污染负荷分担率Ki值可知化学需氧量(22.93—45.98)、总氮(27.69—38.10)、总磷(5.93—28.03)对水体的污染最为显著,均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监测期间各点位TSI(chla)值均大于53,可知南海湖现已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湿地科学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重点,其中湿地评价技术是热点之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河口、河流和湖库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脆弱性及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效益、价值评价技术研究现状以及新技术在上述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多是针对常规环境条件下小空间尺度、单一类型或单一动力作用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方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考虑宏观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与其周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非常规环境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提出完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技术需要发展的几个方面,包括湿地-河流生态系统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对临近区域及其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反馈评价以及极端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4个典型城市人工湿地(观音塘湿地公园、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园博园湿地公园、秀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7年3、6、9、12月调查并采集了湿地优势植物样品,分析样品总汞、甲基汞浓度,探讨城市人工湿地中植物汞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植物汞质量浓度范围为45.29—231.01μg·kg~(-1)(平均值为33.99±8.61μg·kg~(-1)).甲基汞质量浓度范围为45.29—232.01 ng·kg~(-1)(平均值为145.45±48.72 ng·kg~(-1));其中,园博园湿地植物总汞质量浓度最低,观音塘湿地公园植物甲基汞质量浓度均较其他3个湿地公园植物高;在同一湿地中,植物总汞春秋浓度较高,夏季略有降低,冬季最低,而甲基汞浓度先逐渐升高,并在6—9月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植物根部总汞、甲基汞含量高于茎和叶.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有一定的汞富集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西琴  李力 《生态环境》2006,15(3):650-653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河口湿地之一,其芦苇面积居亚洲之首,该区也是重要的石油与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开发和石油开采导致湿地面积日益减少,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湿地来水减少、水盐失衡、生境质量下降,芦苇湿地、红海滩和各种珍稀鸟类面临严重威胁。在分析本区降水、径流、泥沙、景观格局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协调经济开发和湿地保护,统筹湿地资源;实行流域统一管理,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实施生境管理和生境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8.
垂直流-水平潜流复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电镀废水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垂直流-水平潜流复合人工湿地对金华清湖电镀厂排放的电镀废水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复合人工湿地对电镀废水的深度净化效果,并对复合人工湿地在低(30 cm·d-1)、高(55 cm·d-1)水力负荷条件下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探讨水力负荷对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能力的影响.复合人工湿地主要由调节池、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集水池四部分组成,电镀厂化学沉淀处理后的尾水先经一级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基质和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作用,刺激微生物活性,再流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完成二级处理,依靠植物、微生物、基质三者的联合作用从而使电镀废水得到深度净化.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种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空心莲子草(Herba Alternantherae)3种水生植物,潜流人工湿地种植藨草(Scirpus triqueter)、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美人蕉(Canna indica)5种水生植物.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对电镀废水的净化效果非常显著,对Zn、Cu、Cr、Mn四种重金属和COD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处理后Zn、Cu、Cr、Mn和COD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9%、12.4%、15.2%、28.5%和32.9%.其中,Cu、Mn和COD出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而Zn、Cr虽有很高的去除率,但并未达到标准.研究同样表明,复合人工湿地对电镀废水的去除效率存在一个最适宜的处理时间,过短和过长的处理时间都不利于污染物的去除.低、高水力负荷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水力负荷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对Zn、Cu、Cr、Mn的影响较小;在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复合人工湿地对Zn、Cu、Cr、Mn四种重金属仍然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其质量分数分别降到32.3%、27.7%、30.8%、43.2%.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洪泽湖湿地的11种生态服务功能,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容性分析方法,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6个功能区:重要物种栖息区、湖体水产养殖区、水产品精养区、水源供应区、社会文化功能区和污染物降解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去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 ,在处理DBP浓度为 9 84mg·l- 1的进水实验中 ,显示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独特的结构和水流方式 ,为湿地微生物活动制造了更有利的生境 .系统基质对DBP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以DBP为碳源的细菌和真菌对DBP的降解起了主要作用 ;处理系统下行流池具有较高的微生物丰度 ,是DBP降解的主要场所 .植物在构建湿地系统去除DBP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有利于DBP的净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