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HPLC测定21个不同品种苦荞籽粉和麸皮中芦丁、山奈酚-3-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采用RP-HPLC,用D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2%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354 nm,柱温30℃.结果显示,在室温状态下,21种不同品种的苦荞种子中水分含量在4.907 3%-6.993 6%之间,恒重状态下,麸皮质量分数为21.84%-30.03%,麸皮重量约占苦荞籽粒质量的1/4.芦丁、山奈酚-3-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线性范围分别在20-400μg/m L、2-40μg/m L、1-20μg/m L、0.5-10μg/m L;不同品种苦荞籽粉中,芦丁、山奈酚-3-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2.137 0-20.318 6 mg/g、1.478 7-2.871 9 mg/g、0.014 6-0.901 5 mg/g、0-0.015 9 mg/g,4种主要黄酮的总含量为14.015 1-22.871 7 mg/g;麸皮中芦丁、山奈酚-3-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269 0-12.118 9 mg/g、0.258 5-1.014 9 mg/g、0.061 8-0.735 4 mg/g、0-0.026 3 mg/g,4种主要黄酮的总含量为4.651 1-13.148 6 mg/g.本研究表明,无论在籽粉还是麸皮中,芦丁都是含量最高的黄酮,其次为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本研究可为苦荞籽粉和麸皮中主要黄酮的开发和优良品种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是沙棘属中最进化的种类,也是青藏高原上分布较广的沙棘种类.但是目前几乎未见关于西藏沙棘的基础生态学研究报道.根据珠穆朗玛峰绒布沟沿海拔梯度进行的西藏沙棘群落样方调查,采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和去势对应分析(DCA)法,研究了海拔梯度下西藏沙棘的生境类型、影响其分布的环境主导因子和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珠峰绒布沟西藏沙棘生境可以分为5个类型:河边砾石滩地、河谷灌丛草地、沙石滩地、草甸和柳树林缘.DCA排序结果反映其群落的分布和生长主要受海拔和土壤湿度两种环境主导因子的影响.通过有关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西藏沙棘植株的叶宽、基径、高度和盖度都随海拔的升高呈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叶片长度与海拔不显著相关.西藏沙棘的盖度随样方与河水实际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图3表2参31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 300、4 500和4 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顶式生长室,开口和底部直径分别为1.00和1.45 m,高度为0.40 m)。通过统计分析三海拔高度上的高寒草甸的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的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显著降低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0.5%(2.43 g·kg-1)的氮含量(F=14.95,P=0.018),显著增加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2.1%(2.27)的碳氮比(F=22.67,P=0.009);显著增加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16.3%(4.44 g·kg-1)的氮含量(F=17.03,P=0.015),显著降低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8.6%(1.24)的碳氮比(F=12.60,P=0.024);对三海拔2011年7月(4 300 m:F=0.89,P=0.400;4 500 m:F=0.28,P=0.627;4 700 m:F=2.65,P=0.179)和2012年7月(4 300 m:F=0.000 4,P=0.985;4 500 m:F=4.21,P=0.109;4 700 m:F=2.40,P=0.196)的碳含量都无显著影响;对海拔4 300 m 2012年7月(氮含量:F=0.13,P=0.736;碳氮比:F=0.10,P=0.764)、4 5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01,P=0.912;碳氮比:F=0.12,P=0.750)和2012年7月(氮含量:F=0.48,P=0.525;碳氮比:F=0.004,P=0.951)以及4 7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78,P=0.428;碳氮比:F=0.01,P=0.942)的氮含量和碳氮比都无显著影响。因此,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和观测年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景天三七主要活性成分与土壤、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引种区12个试验点的景天三七(Sedumaizoon)的茎叶为研究对象,探究景天三七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9个土壤因子和14个地理气候因子与景天三七主要活性成分的关系,确定影响景天庚糖、谷甾醇、总黄酮和生物碱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景天三七的引种栽培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景天三七各活性成分均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大荔引种区景天庚糖和谷甾醇的含量显著高于鄠邑和洛南引种区,洛南引种区的总黄酮含量又显著高于其他引种区。景天庚糖含量与谷甾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1),与生物碱和总黄酮呈负相关。土壤中铜(F=16.81,P=0.002)、钙(F=7.49,P=0.006)、铁(F=4.03,P=0.030)的含量及日温差(F=53.44,P=0.002)、平均气温(F=31.04,P=0.002)是造成景天三七活性成分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景天庚糖和谷甾醇累积效应与土壤中钙含量、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镁、锰、锌及温度因子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生物碱含量对生态因子的响应与谷甾醇和景天庚糖总体相反;景天三七中总黄酮含量与日温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锰、锌、有效磷、镁、钙、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温度因子呈负相关。产地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因子是影响景天三七活性成分分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中东部大荔引种区土壤中钙含量高、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有利于景天三七的活性成分的形成与累积,尤其以景天庚糖和谷甾醇含量增加最为明显,是景天三七适宜引种区。  相似文献   

5.
为解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生理特征,以交错带4种典型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测定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4种植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了叶片Pro和MDA含量,增加了细胞膜透性,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明交错带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相对于岷江柏和高山柳,狗尾草和沙棘在相应水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叶绿素a/b、Pro含量及POD、SOD和CAT活性,抗旱能力较高;而高山柳叶片上述各指标相对较低,抗旱性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了解交错带不同生活型物种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图2表2参26  相似文献   

6.
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通过测定大豆叶片中黄酮类物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和桑色素)和酚类物质(总多酚、阿魏酸和P-香豆酰)含量变化,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及脂肪氧化酶(LOX)3种酶活性变化,研究O_3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酶的影响。以大气臭氧浓度为对照,设置110n L·L~(-1) O_3浓度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OTCs重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育期的延长,与对照相比,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和桑色素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且显著(P0.05)高于对照;P-香豆酰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总多酚和阿魏酸都显著(P0.05)上升;PAL、PPO、LOX 3种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都显著(P0.05)升高。O_3浓度升高会诱导大豆叶片内PAL和PPO活性增强,进而增加叶片内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提高大豆叶片抗氧化性,抵抗O_3的伤害。但随着O_3熏蒸时间的延长,大豆抗氧化性下降,导致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美国红枫(Acer×freemanii‘Autumn Blaze’)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在春季转色期的生理特性,测定其春季转色期内幼叶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叶片含水率等生理指标,分析各生理指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美国红枫和元宝枫转色期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总叶绿素含量(Chl)增幅分别为85.3%和235.5%,类胡萝卜素变化不明显。美国红枫花青素含量(Ant)稳步下降,降幅为33.3%,而元宝枫呈现波动状态,整个试验期前者花青素含量都高于后者,树种间差异显著(F=68.69,P0.01)。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波动性变化,树种间差异显著(F=36.54,P0.01);叶片含水率都呈缓慢下降趋势。F_v/F_m树种间差异不显著(F=0.11,P=0.736),都随叶片成熟而逐渐升高,美国红枫最小值为0.53,最大值为0.72;元宝枫最小值为0.49,最大值为0.75。(2)花青素与叶绿素的比例决定了叶片颜色。当两树种的Ant/Chl比值大于2.5时,叶绿素的主导作用减弱,叶片呈现花青素的颜色——红色;当比值小于2.5时,花青素的主导作用减弱,叶片呈现叶绿素的颜色——绿色。(3)相关性研究表明,美国红枫花青素与质体色素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元宝枫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1)。两树种在花青素和可溶性糖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F_v/F_m与各色素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美国红枫和元宝枫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可为园林树种叶色改良或调控观赏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叶片养分再吸收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植物叶片养分再吸收的相关文献,从中提取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效率(RE)、N和P含量及环境因子等数据,对植物叶片养分再吸收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N和P再吸收效率分别与衰老叶中对应养分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养分再吸收效率越高再吸收程度也越高.N、P再吸收效率的差值与成熟叶N/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加强对限制性元素的选择再吸收.叶片N再吸收效率随纬度增加而增加,与年均气温(MAT)、年均降雨量(MAP)呈负相关关系,而P再吸收效率与三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不同生活型植被P再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固氮植物N再吸收效率显著低于除藤本以外的非固氮植物,乔木、灌木、草本、藤本间N再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本文对叶片养分再吸收效率与环境、生物影响因子的探讨证实了"相对再吸收假说"(植物生长过程当受到某种元素限制时会对该元素具有较高的再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9.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植物群落主要建群种之一,对生态环境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26个蒙古沙冬青群落植物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解剖结构,测定了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上、下栅栏组织厚度、叶脉厚度6项叶片结构指标,随后通过Pearson’s相关系数和冗余分析法(RDA)分析叶片解剖结构与生态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太阳辐射、蒸汽压、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p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生长环境,蒙古沙冬青叶片表皮肥大,叶肉全部栅栏化,主脉突出,维管束发达,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2)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与辐射存在显著相关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与纬度、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蒸汽压、土壤全氮存在显著相关性,上栅栏组织厚度与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3)RDA分析表明:影响蒙古沙冬青叶片解剖特征变化的生态因子大小排序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能为蒙古沙冬青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东楤木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楤木(Aralia lata (Miq.) Seem)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其嫩芽是一种可食用的山野菜,其根皮、茎皮是一种中药材,中药名"刺龙芽",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黄酮和多糖。研究辽东楤木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可以为辽东楤木人工栽培和药材产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以黑龙江省8个不同产区的辽东楤木为试材,分析了辽东楤木总皂苷、黄酮和多糖含量与19个气候因子和10个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并建立了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阿城和佳木斯的楤木皂苷含量最高;东宁地区辽东楤木黄酮含量最高,伊春产地的辽东楤木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月最高气温和土壤全氮是影响辽东楤木总皂苷含量的主导生态因子,分别与楤木皂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7月最高气温、土壤碱解氮和土壤速效P是影响辽东楤木黄酮含量的主导生态因子,黄酮含量与7月最高气温和土壤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P呈正相关关系;多糖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辽东楤木多糖含量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优良品种“实优1号”为材料,对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微卫星识别软件(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 MISA)和Primer 3(version 2.3.4)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挖掘和引物设计,以收集的42份沙棘品种为研究材料,开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旨在开发一套多态性高、稳定性好和通用性强的表达序列标签微卫星(express sequence tags from simple sequence repeat, EST-SSR)引物,构建沙棘指纹图谱,从而实现沙棘品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并对沙棘品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实优1号”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 196个SSR位点,其中,重复基元类型为182种,SSR基序长度主要分布在10~21 bp区间,占全部SSR的81.58%,主要SSR重复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48.72%)、二核苷酸重复(22.68%)和三核苷酸重复(18.85%)。利用筛选出的28对引物在42...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在异烟肼(INH)诱导L-02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槲皮素的干预作用,建立体外培养INH诱导L-0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A)、INH组(B)、槲皮素低剂量组(C)及槲皮素高剂量组(D)。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L-02细胞培养液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利用荧光探针检测L-02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ROS)水平;应用比色法检测L-02细胞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主要抗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NH能显著增加L-02细胞培养液中AST和ALT的活性、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及细胞内MDA的含量(P0.01),并显著减少L-02细胞内GSH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1)。与INH组比较,槲皮素低剂量组L-02细胞培养液中AST的活性、线粒体内ROS水平及细胞内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细胞内SOD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槲皮素能显著降低L-02细胞培养液中AST和ALT的活性、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及细胞内MDA的含量(P0.01),并能显著增高L-02细胞内GSH的含量和主要抗氧化物酶的活性(P0.01)。与槲皮素低剂量组相比,槲皮素高剂量组的保护效应更明显(P0.05)。可见,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在INH诱导的L-02细胞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槲皮素对INH诱导的L-0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沙棘(Hippophea rhamnoides)2 a生幼苗,研究盐胁迫对其生长、叶片水分、光合生理特征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沙棘幼苗鲜重、干重、比叶重(LMA)和单株总叶面积均明显下降.盐胁迫下,沙棘叶片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导致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逐渐下降,而叶片水分饱和亏缺(WSD)、组织密度(TD)逐渐升高.同时,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索a/b(Chl a/Chl b)与对照相比均极显著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沙棘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明显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唧)则先升后降.研究表明,Pn下降的原因短期内以气孔限制为主,长期则以叶片生理代谢紊乱、光合色素降解导致的光合能力下降等非气孔限制因素为主,且盐浓度越高,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的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省马鬃岭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海拔梯度下(750、850、1 000、1 150m)不同叶龄(当年生、1年生、2年生和3年生)杉木叶片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以及碳氮磷养分含量,探讨海拔和叶龄对杉木叶片碳氮稳定同位素、叶片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影响机制,从而为不同海拔梯度下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拔对杉木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影响显著(P0.05),海拔1150m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29.40‰)显著高于750m海拔叶片δ~(13)C含量(-30.49‰),且随着海拔增加当年生叶片δ~(13)C含量逐渐升高,温度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他叶龄叶片对海拔的响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叶龄的叶片δ~(13)C含量差异不显著(P=0.388)。海拔对杉木叶片δ~(15)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92),但总体变化趋势与C/P和N/P保持一致;而叶龄对叶片δ~(15)N含量影响显著(P0.05),同一海拔不同叶龄叶片之间δ~(15)N含量均随着叶龄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氮元素在不同叶龄叶片间的富集效应不同导致的;此外,温度降水和土壤氮磷可能是影响叶片δ~(15)N含量的重要因素。马鬃岭不同海拔梯度下杉木林氮和磷的限制性不尽相同,海拔750m处的林分呈磷限制(N/P16),在850m和1150m林分呈现氮磷共同限制(14N/P16),而在海拔1 000 m则呈现氮限制(N/P 14),氮同位素对林分的养分限制响应可能比碳同位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45种花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比较了45种花卉粗提液对DPPH^.、O2^.-、^.OH的清除能力,及其与多酚、黄酮含量的关系,发现红攻瑰粗提液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不同花卉粗提液对DPPH^.的清除能力与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80),但与黄酮含量不呈明显相关关系(r=0.367),1.00mg红玫瑰鲜花对DPPH^.的清除能力相当于18.74μgVc,对O2^.的清除能力相当于39.82μgVc,对^.OH的清除能力亦优于Vc.图3表1参25  相似文献   

16.
宁夏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草地生态系统对宁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沿宁夏降雨梯度带,从北到南选择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个草地类型的地上植物和土壤进行取样,对3个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碳和惰性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惰性碳含量表现为山地草甸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荒漠草原山地草甸典型草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山地草甸。3种草地类型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均较低,而惰性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在23.03%~86.63%之间。RDA分析表明环境变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总解释量为99.6%。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土壤惰性碳和总有机碳之间高度正相关(r=0.99,P0.01)。土壤总有机碳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海拔(r=0.81,P0.01)、土壤含水率(r=0.90,P0.01)、土壤全氮(r=0.97,P0.01)、年降雨量(r=0.87,P0.01)、物种丰富度(r=0.88,P0.01)和地上生物量(r=0.86,P0.01)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r=-0.90,P0.01)、年均温(r=-0.78,P0.01)负相关。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活性有机碳比例较低,这表明土壤有机碳循环速率不高,有机碳库较为稳定,其中草甸草原的总有机碳和惰性碳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稳定性最高。气候温、湿度特征,地上植被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以及土壤水分和氮素特征是影响影响宁夏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热带次生林林下植物叶片对长期氮(N)、磷(P)添加的响应,阐明热带森林植物对土壤低磷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基于华南热带次生林长达9年的氮、磷添加实验,测定两种分布较广的林下乡土树种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的叶片基本属性、叶绿素含量及氮磷元素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两种植物叶片的基本属性及光合色素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 0.05);氮和磷添加提高了大青叶片的比叶面积(35%-38%),对两个树种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等无显著影响;(2)氮添加显著影响两种植物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P=0.036和P=0.043),而磷添加对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3)对照处理下,大青和紫玉盘叶片的N:P分别为28.71与21.75,大于16,表明两个树种仍受到较强的磷限制;磷添加显著提高了两种植物叶片的磷含量,并降低N:P值;(4)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基本属性、光合色素与氮磷元素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较弱.综上,热带森林植物叶片氮和磷元素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较敏感,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对氮添加的响应较敏感,而其他属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较小;因此,在热带森林土壤磷长期缺乏的情况下,植物叶片的生理功能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蕴含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图3表2参31)  相似文献   

18.
研究高寒草地的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认识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羌塘高原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区,分析东西走向60个样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碳(C)、氮(N)含量与C:N的分布特征,及其各自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38.22%、1.82%)均高于地下部分(31.11%、1.15%),但C:N(22.08)却小于地下部分(28.88),且地上部分C含量、C:N与地下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燥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R~2=0.072,P0.05)以及C:N(R~2=0.15,P0.005)呈负相关关系,却与植物地下部分C:N(R~2=0.53,P0.001)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年均降水量(R~2=0.13,P0.005)与地上部分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生物量(R~2=0.13,P0.01)及植被总盖度(R~2=0.12,P0.01)与地下部分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地上部分C:N亦呈正相关关系(R 2=0.15,P0.005),而年均温却与地下部分C:N呈负相关关系(R~2=0.31,P0.001).可见,水热条件是影响羌塘高原植物地上、地下C含量以及C:N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干燥指数可以作为较好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内蒙古砒砂岩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人工林的衰退现状,促进其更新复壮及可持续发展,对沙棘老龄化植株进行了距地表0、10、20 cm(即处理S0、S10和S20)留茬高度处理,以未平茬植株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组沙棘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评价了不同留茬高度对沙棘生长和生理情况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留茬高度和CK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现"双峰"趋势,"午休"现象明显,各处理组的Pn全天均显著高于CK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S10日均值最高,是CK的1.43倍。(2)不同留茬高度和CK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单峰线,各处理组Tr值均显著高于CK,分别为CK的1.14、1.39、1.21倍,S10日均值最高。(3)不同留茬高度和CK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趋势相似,各处理组WUE显著高于CK,分别为CK的1.24、1.35、1.27倍,S10日均值最高。(4)S10边材比导率(Ks)(1.29)显著高于CK(0.39)。S0和S10叶比导率(KL)均显著高于S20和CK(P0.05)。栓塞度表现为CKS0S10S20,差异显著(P0.05)。木材密度表现为:CKS20S0S10。(5)经分析评价表明平茬后沙棘整体生长状况优于CK,表示留茬高度对沙棘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总体表现为S10 (0.88)S20(0.75)S0 (0.7)CK (0.4)。留茬有利于沙棘更新复壮,留茬高度处理后沙棘表现出很强的生长能力,各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未平茬处理沙棘,且留茬高度为10 cm时最优。  相似文献   

20.
氟化酚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hem3D Ultra 7.0软件中的MOPAC半经验方法PM3,计算了16种氟化酚的19个量子化学和理化参数.采用PLS-VIP方法,筛选出影响氟化酚毒性的7个主要参数,即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最高轨道能量与最低空轨道能量之差(△E)、分子总能量(ET)、最正H原子电荷(QH+)、羟基基团中氧原子的最负电荷(QO-)、connolly分子可及表面积(CAA)和connolly溶剂排斥体积(CSV),并据此建立模型对水生梨形四膜虫的急性毒性作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氟化酚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反应性毒性,ELUMO,QH+,ET对氟化酚的毒性作用有重要贡献,氟化酚对四膜虫急性毒性的大小与ELUMO、△E和ET呈负相关,而与QH+、QO-、CAA、CSV呈正相关,所得最优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R2=0.961,F=344.8,P=2.92×10-11)和较高的稳定性(Q2cum=0.9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