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俊华  王文华 《环境化学》1997,16(2):172-177
应用分级萃取法测定了12个北京有层浮土和3个水体底泥中汞的赋存形态,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北京市表层浮土中汞所含量分布变异较大,但其趋势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其它形态,各形态汞含量以决于土壤和底泥中汞含量的大小,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主要的赋存形态,对汞在土壤物底泥中的固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较易移动的水溶态、FA结合态和交换态对汞在环境中迁移转化也有一  相似文献   

2.
刘俊华  王文华  彭安 《环境化学》1997,16(2):172-177
应用分级萃取法测定了12个北京市表层浮士和3个水体底泥中汞的赋存形态,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北京市表层浮土中汞的含量分布变异较大,但其趋势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其它形态.各形态汞含量主要取决于上壤和底泥中汞含量的大小,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是主要的赋存形态,对汞在土壤和底泥中的固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较易移动的水溶态、FA结合态和交换态对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也有一定的影响.盐酸提取态汞主要包括水溶态、交换态、FA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3.
松花江沉积物中总汞及汞形态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松花江汞污染的动态,通过2005年的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有关历史数据,研究了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汞的分布与变化.结果表明,在切断汞的主要污染源之后,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汞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松花江18个断面沉积物中总汞质量含量较低,平均为0.172 mg·kg-1,除哈达湾、哨口和白旗江段外,大部分江段已处于背景水平.各江段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差别较大,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汞以过氧化氢溶态和王水溶态为主,而干流江段则以酸溶态和过氧化氢溶态为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除了王水溶态汞以外,2005年哈达湾、哨口和白旗3个代表性断面酸溶态、碱溶态及过氧化氢溶态汞含量均大幅下降.说明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以及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松花江的汞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燃煤烟气中汞形态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一维煤粉燃烧炉台架上采用EPA推荐的Ontario Hydro方法 ,测量了燃烧不同煤种排放的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烟气中汞以颗粒态和气态汞的形式存在 .气态汞总量在 9— 2 3 μg·Nm- 3范围内 ,主要以单质汞的形式存在 ,占气态汞总量的 5 2 %—83 % ,而二价汞占 1 7%— 48% .飞灰中汞的浓度大大超过了底灰中汞的浓度 ,表明汞在飞灰中富集 ,在底灰中分散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乐恬  张晓山 《环境化学》1999,18(6):584-588
本文引用了近二十年来与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和分析方法有关的20多篇文章,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汞化学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剧毒元素,汞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环境介质中汞的化学形态监测分析主要涉及样品的采集、保存、前处理、分离和测定等步骤.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介绍了开展环境介质中汞化学形态监测分析的相关测试技术和方法,并阐述了我国开展汞化学形态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炼金区土壤中汞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修正的Tessier方法和回归、偏相关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某金矿附近土壤中汞的赋存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和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显示该区土壤中各形态汞的含量趋势为:有机结合态 >残渣态 >可交换态 >铁锰氧化态 >碳酸盐结合态,其中有机结合态汞所占比重最大在60% 以上,是最重要的赋存形态;土壤中各形态汞不是独立存在的,内部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如碳酸盐结合态汞可以转化成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汞,而铁锰氧化态的汞与残渣态的汞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转化关系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土壤中的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是较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态的汞,其他形态汞被植物吸收较少.  相似文献   

8.
两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雨水中不同形态汞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冯新斌  洪冰 《环境化学》1998,17(4):388-392
本文建立了两次金汞齐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雨水样品中总汞及活性汞、次活性汞和惰性汞的方法,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5ng.l^-1,回收率为96-105%,精密度RSD≤5.3%,该方法还可用于其它天然水体中汞的形态测定。  相似文献   

9.
土壤性质对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华  王文华  彭安 《环境化学》2000,19(5):474-478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组成性状对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大,影响因子主要有FA,HA,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土壤粘粒作用较小,土壤有机质表现出很强的表面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麦根际土壤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根际箱试验和连续化学萃取法,结合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期土壤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非根际汞形态分布顺序为:残渣态>强有机质结合态>碳酸盐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腐殖酸络合态>水溶态>交换态,根际汞形态分布为:残渣态>碳酸盐铁锰氧化态>强有机质结合态>交换态>腐殖酸络合态>水溶态.当外源汞进入土壤后,在小麦生长60 d内,植物吸收使残渣态汞和水溶态汞含量明显降低,交换态汞和碳酸盐铁锰氧化态汞含量增加.土壤汞污染程度越大,在小麦中积累的汞就越多.其生物毒性增强,环境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11.
改性绿茶对汞的吸附研究——汞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顺兴  黄淦泉 《环境化学》1997,16(4):374-378
试验了用改性绿茶分离,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的条件。在pH5的溶液中吸附无机汞,与有机汞分离;在pH1的溶液中吸附有机汞,然后分别以1.5,3.0和6.0mol·1^-1盐酸解吸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探讨了吸附机理,分析了牡蛎和水样中汞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黄河(内蒙古段)水体及悬浮物中砷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乌云  赛音 《环境化学》2007,26(1):76-78
以系统形态分析结合上浮水和悬浮物中砷的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评价了黄河(内蒙古段)水体中砷的潜在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水和悬浮物中砷的总含量出现了比较一致的沿河变化趋势,说明水中的砷主要是泥沙携带的砷,水中含砷量的高低取决于水中悬浮物即泥沙的含量.悬浮物中的砷以Ca-As为主,O-As次之,其它三种形态砷的含量均很低,与黄土中各形态砷的含量比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了黄河水体中的砷主要来源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3.
张展华  方清萱  赵振宇  张彤 《环境化学》2021,40(9):2605-2616
汞是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全球性重金属污染物,揭示具有强生物毒性的甲基汞的生成和累积机制是汞污染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生物膜中无机汞的甲基化是环境中甲基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甲基汞进入食物链的起点,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汞甲基化机制的认知多基于浮游态纯菌实验,无法准确模拟生物膜中汞的甲基化过程。本文从生物膜中汞甲基化的生化分子路径、无机汞的化学形态和甲基化微生物的活性这三个决定汞甲基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出发,详细阐述了目前生物膜中汞甲基化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拟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生物膜中汞甲基化机制的研究可为深入理解甲基汞的环境累积过程,提高汞污染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开发有效的汞污染风险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黄浦江上游周边环境介质中总汞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并对环境介质中Hg的空间分布、累积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浦江上游周边土壤及道路灰尘中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2.06ng·g-1和226.62 ng·g-1,分别是国家土壤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所规定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土壤质量标准的2.21倍和1.51倍;蔬菜(豇豆)中Hg的平均含量为15.98 ng·g-1,超出国家标准(GB2762-2005)中规定的限量值;黄浦江北岸环境介质中Hg的平均含量均大于黄浦江南岸;环境介质中Hg的累积主要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输入,交通污染对Hg的累积无明显的贡献作用;土壤中的Hg是黄浦江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中Hg的直接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An Operationally Defined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peciation of Merc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ified method of an operationally determined speciation of mercury in soil. The analytical work was mainly concerned to suit properly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Soil samples analysed in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from open areas around a crematorium, a waste incinerator, and two power plants.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opsoil and subsoil samples were dominated by elemental mercury Hg(0) and mercuric sulphide (Hg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ulphur concentration and HgS was found in topsoil samples.  相似文献   

16.
I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known that mercury transport and speciation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play major roles in methyl-mercury bioaccumulation potential in surface water.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rincipal biogeochemical reactions affecting the transport and speciation of mercury in the terrestrial watershed. The issues presented are mercury-ligand formation, mercury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elemental mercury reduction and volatilization.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OH, Cl and S ions have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ligand formation. Under oxidized surface soil conditions Hg(OH)2, HgCl2, HgOH+, HgS, and Hg0 are the predominant inorganic mercury forms. In reduced environments, common mercury forms are HgSH+, HgOHSH, and HgClSH. Many of these mercury forms are further bound to organic and inorganic ligands. Mercury adsorption to mineral and organic surfaces is mainly dictated by two factors: pH and dissolved ions. An increase in Cl concentration and a decrease in pH can, together or separately, decrease mercury adsorption. Clay and organic soils have the highest capability of adsorbing mercury.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t increase abiotic inorganic mercury reduction are availability of electron donors, low redox potential, and sunlight intensity. Primary factors that increase volatilization are soil permeability and temperature. A decrease in mercury adsorption and an increase in soil moisture will also increase volatilization. The effect of climate on biogeo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terrestrial watershed indicates mercury speciation and transport to receiving water will vary on a regional basis.  相似文献   

17.
利用GA-BP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燃煤汞排放预测模型,确定煤中汞含量、煤的发热量、煤中硫含量、煤中氯含量、挥发份含量、排烟温度作为输入矢量,元素态汞、氧化态汞和颗粒态汞3个因素作为输出参数,通过对20个燃煤锅炉汞排放形态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结合实际测试数据和预测数据对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3个样本进行验证,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际预测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训练与预测的精度都是符合汞排放预测实际要求的,预测精度达0.895,分析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可对燃煤汞排放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