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预浓缩-GC-MS技术研究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毒有机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广州市8种典型室内环境中62种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的特征和分布,结果表明:(1)从低至高,家庭、歌舞厅、宾馆、餐厅、图书馆、办公室、大型商业城和停车库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毒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分别为:0.241,0.271,0.471,0.476,0.556,0.910,1.177和2.190mg·m-3;刑室外环境背景参照点白云山平均浓度为0.213mg·m-3,略低于家庭;(2)室内空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源特征,根据其VOCs标志化合物和它们的混合比例可以初步判断其来源.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隧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厦门市典型的7个隧道,采用三段预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隧道口和隧道内空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VOCs污染一般比隧道口严重,而当隧道口受到周围VOCs污染的影响时,将导致隧道口VOCs污染比隧道内严重;甲苯、乙醇、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2,4-三甲苯为本研究主要的活性组分,甲苯对隧道空气的光化学活性贡献最大;BTEX分析显示,除汽车尾气外,其它源也会对隧道内苯系物的污染有较大的影响;对隧道内和隧道口VOCs相关性分析发现,1,3-丁二烯、丙烯醛、二氯甲烷、正己烷、1,1-二氯乙烷、4-乙基甲苯、氟利昂-12、一氯甲烷的相关性较好,表明在隧道内和隧道口这些物质具有相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4.
1 Introduction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VOCs)areimportantairpollutantsintheurbanatmosphere .SomeVOCsaretoxicandpotentiallycarcinogenic.ExposuretoVOCsisofconcernasitmayresultinsignificantrisktohumanhealth .AmbientVOCsareemittedfromvariousurban ,industrial…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挥发性有毒物质的模拟问题,挥发性有毒物质化学动力学过程以挥发为主,挥发遵守Whitman双膜理论,并且受其湍流强度、水文要素及化学特征的控制.以各种途径进入小河与大江、河口与海湾、湖泊与水库的挥发性有毒化学物质,在特定的水-气环境中输送扩散形成污染浓度场.浓度分布由流体输送扩散的动力学特征和物质的物理-化学动力学过程决定. 相似文献
6.
用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仪对苏州市城区环境空气VOCs组分进行连续监测,选取冬季(2021年12月—2022年2月)、夏季(2022年6月—8月)在线监测数据,比较夏冬季环境空气VOCs的各组分含量、光化学反应特性、主要来源,以及健康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TVOC冬季(41.96×10−9)高于夏季(23.46×10−9),冬季烷烃占比高(46.39%),夏季OVOCs占比为33.6%;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OVOCs、烯烃、芳香烃、烷烃、炔烃、卤代烃;二次有机气溶胶(SOAFP)为0.63 μg·m−3,芳香烃对SOAFP平均贡献达95.2%;最后,利用PMF模型解析6个VOCs的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排放、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电子和纺织工业排放、工业涂料使用、液化石油气使用和汽油挥发;健康风险评估发现,冬季致癌风险高于夏季,乙醛可能存在致癌风险,冬季和夏季均存在非致癌风险,主要受丙烯醛影响较大;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电子和纺织工业等排放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2018年夏季对泰安市城区站点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研究了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特征污染物比值,利用PMF源解析模型对VOC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泰安市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为(16.57±7.99)×10−9,VOCs中浓度占比最高的为OVOCs(41.9%),其次为烷烃(30.8%)、芳香烃(19.5%)和烯烃(7.8%),对OFP的贡献率最高的为芳香烃(35.6%),其次为OVOCs(35.5%)、烯烃(18.5%)和烷烃(10.5%);PMF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观测点VOCs最大的排放源为LPG和溶剂挥发(40.2%),其次分别为OVOCs源(17.8%)、机动车排放(17.4%)、工业排放(11.8%)、植物源(10.5%)和电厂排放(2.3%)。控制LPG和溶剂挥发是控制泰安市夏季VOCs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污泥好氧堆肥发酵过程所产生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二次污染物,采用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分析了郑州某污泥处置厂发酵车间不同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结果表明:污泥堆肥过程可检测出的VOCs共有19种,主要致臭组分是甲硫醇、二甲二硫醚、甲硫醚,它们在所有采气点中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检知嗅阈值,对人类嗅觉具有较大危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质量浓度由堆体内部产生时的47.2 mg·m-3,降为车间工人活动处的1.73 mg·m-3,迁移过程中总浓度减少了96.3%;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研究VOCs的反应活性和对近地层臭氧的生成潜势影响,VOCs组分中烷烃、芳香烃、酮类、烯烃类的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依次增加,其中,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OFP)贡献量最高的组分为1-丁烯和丙烯,OFP分别达到了947.70μg·m-3和875.67μg·m-3,存在大气污染风险。通过主要VOCs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硫醇宜作为评估VOCs排放情况的指示气体,其在工人活动处的质量浓度为0.04 mg·m-3,远低于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所规定的2.5 mg·m-3限量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处理气态、液态有毒化学品,研制了高效催化剂和相应的工艺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甲烷和甲苯蒸汽的完全氧化温度分别为420℃和260℃,性能明显优于目前的商品催化剂,对于液态甲苯的燃烧,在预热到240℃催化床起燃后,可连续不断燃烧,不需外加热量。此外,在甲烷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建立并采用了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从而得出催化燃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评价和改进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成都市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建立成都市餐饮源114种VOCs成分谱,本研究选择11个监测对象进行VOCs组分分析,并探索餐饮源VOCs全组分特征. 结果表明,餐饮源VOCs中烷烃占比为23.12%—30.29%,烯烃占比为8.61%—25.78%,芳香烃占比为0.16%—5.86%,卤代烃占比为0.86%—13.82%,OVOCs占比为28.02%—63.77%,其他占比为2.02%—8.26%. OVOCs、烷烃和烯烃3类占比最高,3类污染物累计质量浓度百分比在75%以上,是餐饮源重要的污染物类型. 餐饮源排名前10的VOCs分别是丙烯醛(11.12%)、乙烷(9.87%)、乙醛(9.51%)、丙酮(9.34%)、乙烯(7.86%)、正戊烷(5.74%)、乙炔(5.01%)、丁二烯(4.64%)、顺式-1,3-二氯-1-丙烯(3.40%)和乙酸乙酯(3.04%),是餐饮源的特征污染物. 餐饮源全组分分析得到OVOCs的代表性物质为反式茴香脑和芳樟醇等,烯烃代表性物质为长叶烯和柠檬烯等,烷烃代表性物质为正十五烷和正庚烷等,为完善餐饮源成分谱物种、探寻餐饮源特征污染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采用FAC法计算餐饮源VOCs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餐饮源SOA生成潜势为1220.7 μg·m−3,芳香烃SOA生成潜势贡献率为93.1%,烷烃SOA生成潜势贡献率为6.9%.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2021年间对包头地区降水pH、电导率及离子浓度的化学监测,综合分析市区内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并采用富集因子、HSYPLIT和PMF模型等方法揭示降水离子组分来源. 结果表明,5年间降水量加权pH和电导率年际变化为6.39—7.28 和61.76—168.65 μS·cm−1,降水整体清洁程度差但无酸化现象. 大气降水主要离子为Ca2+、SO42−、Cl−和Na+,占比76%,其中Ca2+和SO42−浓度高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表明当地风沙型污染和煤烟型污染问题突出. 降水中SO42−/NO3− 年均值为4.72,降水类型依旧为硫酸型. 气团后向轨迹显示包头地区降水离子组成来源具有近距离外源输送的特征,且包头以南区域是重要的潜在源区. 离子来源解析表明降水中Ca2+和Mg2+主要来自扬尘源、SO42−和F−主要来自工业源、NO3−主要来自化石燃烧源、Na+、Cl−和K+主要来自海盐及生物质燃烧源、NH4+主要来自农业活动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大气降水中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对2017—2019年降水中主要离子浓度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米东区2017—2019年降水的雨量加权pH年均值为7.95,雨量加权平均电导率年均值为16.15 mS·m−1,雨量加权平均总离子浓度为72.75—95.89 µeq·L−1,年均浓度为81.93 µeq·L−1。降水中各离子的雨量加权平均浓度顺序为${rm{SO}}_{rm{4}}^{{rm{2 - }}}$ >Ca2+>Cl−>Na+>${rm{NO}}_{rm{3}}^{rm{ - }}$ >${rm{NH}}_{rm{4}}^{rm{ + }}$ >K+>Mg2+>F−,浓度最高的阴、阳离子分别为${rm{SO}}_{rm{4}}^{{rm{2 - }}}$ (29.01 µeq·L−1)、Ca2+(21.91 µeq·L−1),二者对总离子浓度的贡献分别为35.41%、26.74%。总离子浓度按季节排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rm{SO}}_{rm{4}}^{{rm{2 - }}}{rm{/NO}}_{rm{3}}^{rm{ - }}$ ]平均值为7.51,${rm{SO}}_{rm{4}}^{{rm{2 - }}} $ 对雨水酸度的贡献率逐渐减弱,${rm{NO}}_{rm{3}}^{rm{ - }}$ 的贡献率逐年增加,降雨的酸化类型为硫酸型,但具有逐步向硝酸型转变的趋势。中和降水中酸性组分的主要碱性离子为连续3年占比最高且稳中有升的Ca2+离子。Ca2+、Mg2+、Na+、Cl−、${rm{SO}}_{rm{4}}^{{rm{2 - }}}$ 、${rm{NO}}_{rm{3}}^{rm{ - }}$ 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上述离子有相似的来源并形成化合物共同存在。Ca2+在大气中优先与${rm{SO}}_{rm{4}}^{{rm{2 - }}}$ 、${rm{NO}}_{rm{3}}^{rm{ - }}$ 结合,且Ca2+对雨水酸性的中和贡献率大于${rm{NH}}_{rm{4}}^{rm{ + }}$ ,表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大气降水中可能存在以CaSO4和Ca(NO3)2为主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4.
室内家具产品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专门针对室内板材家具产品释放的的VOCs进行来源及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首次采用15 m^3环境测试舱模拟两种不同板材家具产品在实际居住环境中VOCs的释放水平,对采集的VOCs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板材家具产品及其原辅料释放的VOCs进行了高通量同步筛查研究、溯源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板材家具A释放VOCs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占比为77.24%,主要单体组分为邻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环己烷和异丁醇,其中,邻二甲苯的含量最高,占比达到42.45%;板材家具B释放VOCs主要以烷烃类和芳香烃类为主,占比分别为48.46%和40.41%,正庚烷、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环己烷和异丁醇含量较高,其中,正庚烷的含量最高为40.25%。由板材家具A样品的溯源分析可知,板材家具产品释放的VOCs受面漆、底漆、稀释剂和固化剂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稀释剂和底漆VOCs释放贡献最大。健康风险评价发现两种板材家具中释放的乙苯、四氯乙烯和三氯甲烷均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且乙苯的致癌风险高出EPA标准1-2个数量级;间/对二甲苯在两种板材家具中均存在非致癌风险,成年男性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值均稍高于成年女性,儿童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值均高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因此,从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角度,应从源头管控板材家具生产过程原辅料尤其是稀释剂、底漆和固化剂中乙苯、邻二甲苯的含量,从而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大气氧化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VOCs物种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大气环境质量及污染过程关系密切。本文针对呼和浩特和包头采暖期长达半年的季节特征,选取冬夏季清洁天、污染天和沙尘天的不同时间窗口,识别并分析了两个城市大气中117种VOCs的体积浓度,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特征条件下不同VOCs物种的化学反应活性,并解析了两个城市大气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乙烯、乙醛、丙烷、丙烯、丙醛、正丁醛、异戊二烯、甲苯、间/对二甲苯等是两个城市大气的主要活性VOCs物种;不同大气特征条件下不同VOCs物种对OFP(臭氧生成潜势)和LOH(羟自由基反应速率)的影响差异较大,且影响大小并不单独依赖于各VOCs物种浓度;2个城市冬季大气中的O3对VOCs的浓度变化更敏感,夏季则对NOx的浓度变化更敏感,体现了这两个城市O3前体物的季节性差异;受季节特征及供暖方式的影响,2个城市冬季燃烧源排放约贡献大气VOCs的50%,机动车排放和LPG/NG源次之;与冬季相比,夏季机动车、生物源及LPG/NG、溶剂挥发等因子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而燃烧源因子的比重明显下降,意味着大气VOCs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本研究对准确辨析区域重污染天气特征与成因,实现“十四五”期间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污染问题,2019年10月15-2020年3月1日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四通道大气颗粒物采样仪每23 h进行1次细颗粒物(PM2.5)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对比分析了甲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吸光特性.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6.21-325 μg·m-3,其中有41 d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规定轻度污染及以上的标准,占总天数的64%,说明运城市冬季污染严重.其中,二次无机水溶性离子和有机质为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39.6%、29.7%(优良天),38.9%、30.8%(轻-中度污染),40.4%、29.1%(重度污染),38.9%、26.5%(严重污染).NO3-是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并且4个时期NO3-/SO42-的比值分别为2.15、2.11、2.31和1.93,说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x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对运城市水溶性棕碳(WSBrC)和甲醇溶性棕碳(MSBrC)在365 nm下不同时期Abs、AAE、MAE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时期甲醇提取液的有机组分光吸收效率均高于水提取液.对MSBrC与SOC和POC进行线性拟合,结果显示Abs365,M与SOC(r=0.80)和POC(r=0.69)都具有较强相关性,表明其二次光化学反应为BrC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金昌市PM2.5及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的特征,于2020年5月—2021年3月对金昌市大气PM2.5进行手工采样,并运用PMF模型和HYSPLIT模型解析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金昌市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62.2±10.4)μg·m-3,各季节平均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化学质量闭合研究表明:碳质组分(OM+EC)是金昌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PM2.5中的OC与E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4±5.6)μg·m-3、(2.9±1.5)μg·m-3,TC占PM2.5质量浓度的16.3%,并且四季OC/EC的平均值均大于2,表明采样期间各个季节均存在二次污染.夏季OC与EC之间的相关系数最低,说明夏季污染物来源较其他季节更为复杂.金昌市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25.0±11.6)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40.2%,其中,SO42-、Ca2+、NO3-和Cl-是金昌市主要的4种离子,分别占总离子的22.5%、17.1%、16.8%、12.1%.对水溶性离子做离子平衡分析表明:夏季、秋季和冬季阴阳离子的相关性较好,没有重要的离子缺失,春季较差,有重要阴离子缺失.PMF模型表明金昌市PM2.5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烧源(生物质+燃煤)(30.5%)、土壤尘(24.6%)、二次无机气溶胶(26.0%)和机动车尾气(18.9%),HYSPLIT模型表明金昌市春季PM2.5浓度受外来污染源输入影响较大,夏季、秋季和冬季应主要考虑本地排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淮安市洪泽区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O3)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PM2.5浓度冬季高,夏季低;O3浓度春秋季高,冬季低;PM2.5和O3均呈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PM2.5呈U型分布,15时浓度最低,O3呈单峰分布,15时达峰值,谷值出现在08时。与江苏省及淮安市区域平均值相比,洪泽区PM2.5浓度较低而O3浓度则较高。对比洪泽区内两测站PM2.5及O3表明,湖畔PM2.5浓度较低而O3浓度较高,两站差异在冬季,特别是2—3月差异最大,这很可能与工业园区一次排放、氮氧化物(NOx)的滴定作用以及湖陆风效应等有关。后向轨迹聚类和PSCF方法对洪泽区PM2.5潜在源的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在冬季受区域传输的影响较大,安徽北部、东北部为洪泽区最主要的潜在贡献源区。洪泽区内冬季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表明,监测期间PM2.5的上升主要受二次无机源、机动车尾气源、工业工艺源、燃煤源增多的影响;作为O3重要前体物的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监测结果表明,洪泽工业园区VOCs主要以芳香烃占比最高,为58%;新华书店站VOCs也主要为芳香烃,占比39%,其次为烷烃、卤代烃及含氧含氮烃,分别占比20%、17%及16%。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试上海市区与郊区2008年4月—2009年3月的降水样品中的主要离子浓度值,分析了各离子的浓度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发现:市区总离子浓度值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各离子平均浓度值为SO4^2-〉Ca^2+〉NH4〉Cl^-〉NO3^-〉Na^+〉Mg^2+〉F^+〉K^+;郊区总离子浓度值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各离子平均浓度值为SO4^2-〉NH4〉Ca^2+〉Cl^-〉Na^+〉NO3^-〉Mg^2+〉F^-〉K^+。经定量探源分析,发现降水中离子浓度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市区、郊区降水离子的人为源分别占离子总量的76.8%和71.7%。阴离子中,市区与郊区SO4^2-的人为源所占比例均为最高,cl一的海源大于人为源,且郊区海源比例比市区高10.5%;NO3^-、F^-等均来自人为源。阳离子中,K^+以陆源为主,市区有部分为人为源;Ca^2+以人为源为主,且市区人为源比例高于郊区;Mg^2+以陆源为主,且市区所占比例小于郊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