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太原市的各单一源类对城市道路尘(以下简称道路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各单一源类和道路尘对城市扬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同时解析了各单一源类、道路尘和城市扬尘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各源类对PM10的贡献率分别是:城市扬尘,27%;道路尘,20%;土壤风沙尘,10%;煤烟尘,13%;建筑水泥尘,10%;机动车尾气尘,11%;钢铁尘,1%;其他,8%。 相似文献
2.
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成分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源解析的一类重要尘源,文章从概念、成分、粒径、采样、区域性特征、标识元素选择、成分谱比较、影响因素、数据库建设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土壤风沙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的识别和源解析的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对当前大气颗粒物上PAHs的识别和源解析的定量及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定性及半定量方法简便易行,但误差大;化学质量平衡法结果较准确具体,但PAHs会发生化学反应而降解,并且没有各种燃烧源较完整的PAHs成份谱,这已成为CMB广泛推行的障碍;多元统计方法不考虑PAHs的降解,但要求数据量大,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PAHs来源的识别和源解析工作有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_(10)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到2002年,在太原市5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TSP和PM10的来源,结果表明,各主要源类对TSP的分担率依次为燃煤尘28%、扬尘24%、建筑水泥尘14%、硫酸盐10%、机动车尾气尘10%、土壤风沙尘5%、钢铁尘4%、硝酸盐4%、其它1%;对PM10的分担率依次为扬尘30%、燃煤尘18%、机动车尾气尘15%、硫酸盐11%、土壤风沙尘9%、建筑水泥尘7%、硝酸盐4%、其它1%。 相似文献
6.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新技术的应用──TEDA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实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最常用的模型-化学质量平衡(CMB)的原理、有效方差最小二乘解法及诊断检验技术,并用MPIN矩阵检验了拟合元素对拟合源的灵敏度,奇异值分解法(SVD)鉴别了共线源,得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的TSP主要来源为风沙、扬尘,其次为燃煤飞灰和木灰。 相似文献
7.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新技术的应用——TEDA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最常用的模型-化学质量平衡的原理,有效方差最小二乘解法及诊断检验技术,并用MPIN矩阵检验了拟合源的灵敏度,奇异值分解法鉴别了共线源,得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TSP主要来源为风沙,扬尘,其次为燃煤飞灰和木灰。 相似文献
8.
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污染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PM的氧化潜势(oxidative potential, OP)是用来表征PM对人体健康风险的重要参数,它通过产生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物种,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因而OP是PM暴露引起不良健康影响的核心驱动机制.作为评估OP引发的健康风险的基础技术,近年来,大气PM的OP测定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归纳了几种重要的非细胞法测定PM的OP的反应机理,并对PM的OP的源解析方法以及最近OP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今后的大气PM的OP研究领域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来源广泛,其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向海洋的输送是海洋营养物质和一些有害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可追溯并量化各类大气成分的排放源信息,为科学防控大气污染和评估海洋大气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多聚焦城市,对海洋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各类源解析方法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其在我国海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果表明,1)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三大类技术方法体系在我国海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均有应用,但由于各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因子分析为代表的源未知受体模型得到了最广泛地应用;2)以指示因子法和同位素示踪法为代表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多方法联用源解析技术实现了海洋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准确识别;3)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燃烧、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农业化肥使用、城市垃圾焚烧以及二次生成等的人为源,也有部分来自矿物沙尘、建筑扬尘、海盐飞沫以及生源释放等自然源,其贡献的相对大小与海域位置、陆源输入强度、气象条件以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等因素有关. 今后应首先从完善源成分谱入手,注重开展多种源解析方法的集成与耦合,研发混合源解析技术模型,开发在线实时快速源解析和二次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并重点在受人为影响显著的海湾、近岸区域以及生态脆弱区开展精准化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研究. 不断发展适合我国近海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体系,对实现陆海统筹下的海洋生态保护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烃类污染物在大气气溶胶源解析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的资料,并结合几年来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饱和烃、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在源解析方面的应用。利用饱和烃进行源解析主要依靠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主峰碳、CPI、OEP等参数,以及姥鲛烷和植烷的Pr/Ph、Pr/C17、Ph/C18比值;甾烷及萜烷等环状化合物,性质非常稳定,可以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有机示踪物。通常情况下,不同来源的多环芳烃,Ant/Phe、Flua/Pyr、BaA/Chr等比值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这些比值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诊断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