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究洞庭湖区高密度条件下夏玉米的适宜施氮量,以郑单958和湘农玉27号为材料,在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条件下比较不同施氮量(150 kg/hm~2、225 kg/hm~2、300 kg/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大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延长2 d~4 d;夏玉米总叶数与株高基本不受施氮量影响,但穗位高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增大而提高;郑单958在施氮15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7 580.64 kg/hm~2,而湘农玉27号在施氮225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7 252.35 kg/hm~2.表明两个夏玉米品种在洞庭湖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但其适宜施氮量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
麦后复种苜蓿压青还田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贫瘠,加上化肥施用不合理,极易导致地力下降;为培肥土壤,麦后引入苜蓿压青还田,探寻合理还田方式.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种量(7.5、15和22.5 kg/hm~2);副区为还田时间(后作小麦播种前30d、20d和10d);以当地农户模式(麦后复种夏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变化.结果显示,苜蓿还田相比夏玉米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20d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5.83、0.64、0.24、0.55和20.84倍,同时提高了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30 d和20 d还田处理同时促进有益细菌(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等)及真菌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繁殖. PICRUSt结果显示,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30 d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与碳、氮代谢相关的细菌类群,小麦播种前10 d和20 d还田处理次之. FUNGuild结果显示,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20 d还田处理土壤真菌以腐生型为主,而小麦播种前30 d还田则以病原型为主.综上所述,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后作小麦播种前20 d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群,促进养分循环,是麦后复种苜蓿较为合理的还田模式.(图7表2参40)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不同水肥管理竹叶花椒的耐涝适应机制,以竹叶花椒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水分[包括0%、40%、60%和80%田间持水量(FWC)]、氮肥[包括0、75、150和300 kg/hm~2(N)]、磷肥[包括0、30、60和120 kg/hm~2(P2O5)]和钾肥[包括0、75、150和300 kg/hm~2(K_2O)]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试验,经水肥处理盆栽90 d后,测定持续淹水0、1、3、5 d植株叶片质膜透性、渗透物质含量和外观表型及排水后的恢复情况,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水肥处理后植株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淹水过程中,T_(12)(N_(300)P_(30)K_0+60%FWC)处理植株叶片受害程度最轻、耐涝性最强,T_8(N_(300)P_(60)K_(75)+40%FWC)、T_9(N_0P_(60)K_(300)+60%FWC)、T_(10)(N_(75)P_(120)K_(150)+60%FWC)、T_(11)(N_(150)P_0K_(75)+60%FWC)和T_(12)(N_(300)P_(30)K_0+60%FWC)处理排水后期可恢复正常生长,而其余处理植株均死亡.淹水期间,各水肥耦合竹叶花椒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通过综合隶属函数法估算出在60.8%FWC、243 kg/hm~2(N)、97 kg/hm~2(P_2O_5)、243 kg/hm~2(K_2O)水肥管理条件下植株可获得较强的耐涝性.因此,适宜的土壤水分和N、P、K配施对促进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抗逆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认识四川盆地西缘亚热带典型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产量模式与养分动态特征,通过直接收集法收集凋落物,对四川盆地西缘乡土珍贵树种峨眉含笑-喜树混交林凋落物产量、碳氮磷含量及归还量月动态进行了为期1年(2016)的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中叶的年凋落物总量为2 853.36 kg/hm~2,其中含笑1 644.82 kg/hm~2,喜树1208.54 kg/hm~2.两种林木凋落叶产量季节动态明显,含笑凋落叶量最大值在出现4月(476.03 kg/hm~2),最小值出现在9月(43.73 kg/hm~2);而喜树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534.41 kg/hm~2)和6月(21.58 kg/hm~2).含笑和喜树凋落叶中碳氮磷含量在夏季相对较高.含笑凋落叶碳氮磷归还量高峰均在4月和11月;喜树凋落叶碳氮磷归还高峰均在11月.混交林凋落叶的碳氮磷年总归还量分别为1 186.11、38.78、1.76 kg/hm~2.总之,该区域混交林凋落物产量月动态模式主要受控于林木生物学特性,且凋落物碳氮磷含量和归还量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相似混交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1参29)  相似文献   

5.
不断增加的大气氯离子(Cl~-)浓度正在成为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全球环境变化因子,为了解气候变化敏感且观测困难的山区人工林对大气Cl~-的过滤效应,以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大气降水(降雨和降雪)和穿透水中Cl~-的动态变化及林冠对其的截留作用.1年中共进行了33次大气降水的观测与采样,包括27次降雨和6次降雪.大气降水中Cl~-的平均浓度为1.33 mg/L,降雨中Cl~-的平均浓度为1.41 mg/L,降雪中Cl~-的平均浓度为0.98 mg/L.通过降水输入到森林生态系统的Cl~-总量为7.56 kg/hm~2,其中,通过降雨的Cl~-输入量为6.31 kg/hm~2,通过降雪的Cl~-输入量为1.25 kg/hm~2.1年内林冠的总截留量为2.61 kg/hm~2,平均截留率为38.08%.其中,林冠对降雨过程中Cl~-的截留总量为2.20 kg/hm~2,平均截留率为38.90%;对降雪过程中Cl~-的截留总量为0.41 kg/hm~2,平均截留率为34.39%.8月的平均截留率最大,9月的平均截留率最小.林冠对降水过程中Cl~-的截留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见,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林冠对Cl~-具有较强的截留作用,这对于维持和改善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变化可能会改变人工林林冠对大气Cl~-的截留与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6.
氮肥施用对西藏青稞产量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农田系统氮肥施用对青稞产量和氨挥发氮损失的影响规律,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了N0~N3共4个施氮水平,采用田间原位测定-通气法,研究了土壤氨挥发通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稞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氮肥贡献率高达32.13%,氮肥农学效益为3.62~4.78 kg·kg~(-1)。氨挥发总累积量为3.38~21.51 kg·hm~(-2),氨挥发导致的氮肥损失率为10.75%~15.49%,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青稞农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基肥期,基肥氨挥发周期44 d,第10天开始陆续出现挥发峰,追肥氨挥发集中在施肥后7 d内。综合考虑生产效益和以氨挥发为指标的环境安全,该区域青稞农田纯N建议施用量为:基肥40.02 kg·hm~(-2),拔节追肥13.32~26.70 kg·hm~(-2),抽穗追肥40.02 kg·hm~(-2)。  相似文献   

7.
针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磷素淋洗风险,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磷肥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淋洗风险的影响。试验设磷肥与有机肥两个因素,3个磷(P_2O_5)水平,分别为P0:无磷,0kg·hm~(-2);P1:低磷,64 kg·hm~(-2);P2:高磷,128 kg·hm~(-2)。3个有机肥(碳)水平,分别为C0:无碳(有机肥0 kg·hm~(-2));C1:低碳,450 kg·hm~(-2)(有机肥1 000 kg·hm~(-2));C2:高碳,900 k·hm~(-2)(有机肥2 000 kg·hm~(-2))。共设7个处理:T1:无磷施用;T2:低磷;T3:高磷;T4:低碳低磷;T5:低碳高磷;T6:高碳低磷;T7:高碳高磷。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剖面中H2O-P、Na HCO3-P含量;低磷低碳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中磷饱和度(DPS)较低磷处理低,其他土层土壤中磷饱和度无显著变化;而低磷高碳处理可显著提高40~60 cm土层土壤中磷饱和度,高于28.1%的临界饱和度;高磷低碳处理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8 mg·kg~(-1),对整个剖面土壤中磷饱和度影响不大,磷素淋洗风险较小;而高磷高碳处理在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20~40、40~60 cm土层土壤中磷饱和度,且均高于临界饱和度,导致整个土壤剖面具有很高的磷素淋失风险。在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中,配施450 kg·hm~(-2) C和64 kg·hm~(-2) P_2O_5(碳磷比为15.1)时,磷素淋洗风险较低,而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将导致土壤磷素淋洗,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沿海合理营林和碳库平衡,基于对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研究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56.08-482.68、431.89-464.90、472.93-505.10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和相同器官不同树种之间的碳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分间乔木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32.89 t/hm~2)纹荚相思(31.33 t/hm~2)尾巨桉(30.20 t/hm~2),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均以树干(10.92 t/hm~2、10.36 t/hm~2、15.00 t/hm~2)最大,分别占各自乔木层碳储量的33.20%、33.06%、49.67%;地被层(包括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表现为尾巨桉(6.42 t/hm~2)纹荚相思(6.19 t/hm~2)木麻黄(4.57 t/hm~2),其中凋落物层碳储量均远远大于草本层碳储量;土壤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8.02 t/hm~2)纹荚相思(7.31 t/hm~2)尾巨桉(6.42 t/hm~2).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45.48 t/hm~2)纹荚相思(44.83 t/hm~2)尾巨桉(43.04 t/hm~2),且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因此,滨海沙地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效益无显著差异,纹荚相思、尾巨桉和木麻黄都是很好的固碳树种.  相似文献   

9.
施用氮和磷素对油松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其对针叶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实验,设置4种处理,即对照(不施氮和磷)、施氮(+N,每次20 kg/hm~2,连续施用7次,下同)、施磷(+P,每次10 kg/hm~2)及氮磷共施(+NP,每次N 20 kg/hm~2+P 10 kg/hm~2),对油松当年生针叶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施氮、施磷或氮磷共施增加了油松的地径、冠幅和地上部生物量,施氮或磷后叶氮或磷含量显著增加.对叶长、宽、厚和表面积施氮影响不大但施磷显著增加.施氮显著增加了叶中柱和转输组织的面积及所占比例,而施磷显著增加了表皮层、树脂道腔、中柱、转输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面积,同时树脂道腔、中柱和转输组织面积所占横截面积比例也有显著增加.施氮影响22个形态和解剖结构参数中的4个,而施磷对14个参数都有显著影响,表明施磷对油松针叶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影响大于施氮.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磷主要影响光合和树脂生产能力,而施氮或施磷均增加了转输组织功能.本研究表明磷是油松幼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生产实践中要重视磷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改性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地区蔬菜地土壤磷极易被固定,磷的生物有效性极低。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磷素吸收和生长。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改性生物炭施用水平:F0(0)、F1(2 250kg·hm~(-2))、F2(4 500 kg·hm~(-2))、F3(6 750 kg·hm~(-2))、F4(11 250 kg·hm~(-2)),研究改性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改性生物炭在蔬菜保质保量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施用改性生物炭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3.28%~17.98%,仅F4(11 250kg·hm~(-2))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F=4.28,P=0.028);改性生物炭可以提高小白菜产量,提高幅度为6.92%~32.04%;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F2(4 500 kg·hm~(-2))和F3(6 750 kg·hm~(-2))处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幅度14.86%和9.92%;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提高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小白菜的吸磷量,其中F3(6 750 kg·hm~(-2))和F4(11 250 kg·hm~(-2))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且与对照差异显著(F=11.71,P=0.001)。总体而言,改性生物炭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改善蔬菜品质,提高蔬菜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多效唑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和农艺性状的调节效应,对4种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CK:喷清水、T_1:50 mg/L、T_2:100 mg/L、T_3:150 mg/L)的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主要农艺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多效唑对种子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总体表现为T_1T_2CKT_3;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分枝数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株高、分枝数和结荚高度与单株种子产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 3、0.613 0和0.804 1;通径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直接作用大小表现为:分枝数结荚高度株高第一结荚节位主茎节数,其中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均表现为正效应,对种子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369 1和0.272 2.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引起的过量氮素输入已经成为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探究北京地区人类活动产生的氮素对果园造成的潜在影响,基于大气沉降、肥料、食物/饲料和生物固氮四部分氮素输入之和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模型,估算了聂各庄果园2018年人类活动导致的净氮输入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NANI值为234 kg hm~(-2)a~(-1).其中,肥料输入强度为179 kg hm~(-2)a~(-1),占NANI的62.1%;大气沉降输入强度为65 kg hm-2a-1,占NANI的22.5%;其他依次为生物固氮(18 kg hm~(-2)a~(-1);6.1%)和食物/饲料(-27 kg hm~(-2)a~(-1);-9.3%).研究区NANI值偏高,其为我国主要流域NANI值的1.4-3.9倍.肥料是该区域NANI的主要来源,其施用量高出全国和北京地区平均水平的13%和10%.大气氮沉降是NANI的第二大来源,其为全国平均沉降量的4.7倍.肥料和大气沉降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宜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多余的氮素流向下游水体.在全国和北京地区平均施肥水平为基准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肥料用量17-22 kg hm~(-2)a~(-1)可以有效降低研究区NANI值.通过减少或替换汽油驱动的汽车100万辆,可以减小大气沉降中硝态氮7.16 kg hm~(-2)a~(-1).本研究表明该区域NANI最主要的来源为肥料和大气沉降,通过一系列措施能够对区域内过量的氮素进行消减,达到净化环境的目.(图4表5参40)  相似文献   

13.
环洞庭湖坡耕地氮磷流失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以环洞庭湖红壤坡耕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秸杆覆盖3 000 kg/hm~2(A)、常规施肥+秸杆覆盖6 000 kg/hm~2(B)、常规施肥+地膜覆盖(C)对玉米生长和面源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其中径流量较CK减少了18.7%~25.3%,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11.3%~24.5%.覆盖处理A、B、C氮总流失量分别降低33.6%、41.9%、48.3%;磷总流失量,覆盖处理A、C分别降低15.4%、21.6%,而覆盖处理B与CK相近.秸秆与地膜覆盖有利于玉米增产,秸秆与地膜覆盖不仅一定程度提高氮磷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橡胶林氮肥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和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土壤氮库的重要补充,对于维持土壤氮水平和保证作物高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热带季风气候下橡胶林氮肥施用后的残留特征了解还很少。利用微区试验结合~(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橡胶林酸性砖红壤中不同施氮水平下(0、100、200和400 kg·hm~(-2))氮肥的残留、累积和迁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当年根层土壤(0-100cm)残留量为23.36-109.36 kg·hm~(-2),残留率为23.36%-31.85%,施氮量的升高显著增加了肥料氮的残留量;2年后,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根层土壤残留量仅20.45-41.78 kg·hm~(-2),残留率10.45%-20.45%,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肥料氮残留率;试验第1年(枯水年),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硝态氮主要在根层土壤累积(24.61-172.47 kg·hm~(-2)),而淋洗迁移到深层土壤(100-200 cm)的硝态氮不多(13.89-51.66 kg·hm~(-2))。根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第2年(丰水年),不同处理的根层土壤硝态氮累积很少(仅5.39-22.95 kg·hm~(-2))。3个氮肥处理的硝态氮均不同程度地迁移、淋洗到深层土壤,达53.36-201.42 kg·hm~(-2)。深层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橡胶林氮肥施用后的土壤残留率较低,施氮量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硝态氮累积、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氮沉降增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草原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氮沉降增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6年(2010—2015年)模拟氮沉降试验,以N计算,设置:N0(0 kg·hm~(-2))、N50(50kg·hm~(-2))、N100(100 kg·hm~(-2))、N150(150 kg·hm~(-2))和N300(300 kg·hm~(-2))5个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测定0~10 cm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数量并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氮添加量增大,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和放线菌PLFAs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00(100 kg·hm~(-2))处理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PLFA含量、G~+/G~-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总PLFAs、土壤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放线菌PLFAs和饱和脂肪酸PLFAs含量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研究表明,连续6年氮添加改变了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p 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是驱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30 kg·hm~(-2)·a~(-1);N50,50 kg·hm~(-2)·a~(-1))、高氮(N100,100 kg·hm~(-2)·a~(-1);N150,150 kg·hm~(-2)·a~(-1);N200,200 kg·hm~(-2)·a~(-1))6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沉降水平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氮沉降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脲酶(1.32%~24.54%)、过氧化氢酶(10.34%~46.41%)、过氧化物酶(40.54%~271.43%)和蔗糖酶(2.88%~7.31%)活性。同一氮处理水平,不同深度土层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通过改变草原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生物有机肥料对温室蔬菜硝酸盐和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 3种有机肥料对温室苋菜、芹菜硝酸盐和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用 3种有机肥料处理栽培的芹菜NO3- 含量平均值为 2 133mg/kg ,比用蔬菜专用肥 (对照 )的低 1617mg/kg ,其中施用大三元生物有机肥的芹菜NO3- 值最低 ,为 180 3mg/kg,比对照低 1947mg/kg。施用大三元生物有机肥的土壤盐分 (EC)含量也最低 ,0~ 10cm耕层的盐分为 0 0 79S/m ,比对照低 0 0 2 4S/m ;10~ 2 0cm耕层的盐分为 0 0 5 5S/m ,比对照低 0 0 10S/m。  相似文献   

18.
立柱和柱式无土栽培系统及其在生菜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溢水管 ,容积为 1L的 12只ABS塑料盆钵组装的水培立柱 ,其底部是底座 ,顶部是淋滴装置 ,总高 2 0 0cm ,直径为 15cm .按柱间距 80cm× 80cm排列在面积有A =5 40m2 的非自控玻璃温室内 ,然后再串联和并联成”树林”式栽培整体 .该整体含 6 36根立柱 ,每根立柱的最多种植量有 6 0株 ,总共种植 3816 0株 ,加地面原有种植数 10 314株 ,共有 48474株 ,此为地面原种植量的 4.7倍 .立柱被安装在地面水槽上 ,通过循环灌溉系统 (营养液 )将立柱无土栽培和地面无土栽培组合为一体 ,即谓柱式无土栽培系统 .柱式无土栽培系统全种生菜 ,育苗移栽 ,种后 40d(中后期 ) ,立柱区的光照E =6 80~ 86 0 μEm- 2 s- 1 ,高出生菜光合作用饱和点E =180~ 36 0 μEm- 2 s- 1 .立柱上的小栽培钵的一点底面接触水面 ,使苗的大部分根数生长于水面之上湿润的岩棉之中 ,良好的生长空间加上流动的水柱 ,生菜获得了水、气、肥协调的根部环境 .冬季最高气温平均为θ =2 0℃ ,最低气温平均有θ =3.3℃ ,RH =5 7%~ 71% .种后 5 3d(生长后期 ) ,生菜产量平均有 5 .6kg /m2 ,较CK(平均 1.5kg /m2 )提高 3.7倍 .柱式无土栽培系统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图 7表 3参 7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N0 0 kg·hm~(-2)、N1 90 kg·hm~(-2)、N2 180 kg·hm~(-2)、N3 270 kg·hm~(-2);玉米N0 0 kg·hm~(-2)、N1 135 kg·hm~(-2)、N2 270 kg·hm~(-2)、N3 405 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中定量施氮提供有益的生物参数和指标。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呈现出"升-降-升"趋势,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达到最大值,灌浆期的下降幅度最大,土壤中的养分被小麦大量吸收消耗,此时微生物矿化出一部分微生物量氮以供作物吸收利用,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大幅下降。玉米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随生育期进程推进而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期出现峰值,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充足,同时,根系代谢活动旺盛,分泌物增多,使微生物代谢加快,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环境。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小麦180 kg·hm~(-2)、玉米270 kg·hm~(-2))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N2处理的小麦微生物量碳较N0增加了53.7%,微生物量氮则是N0的3.29倍;N2处理的玉米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是N0的2.61、5.38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施氮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二次型回归关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负效应较低;根据边际分析及综合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推荐小麦最佳施肥量为165.9~187.5 kg·hm~(-2),玉米最佳施肥量为227.5~287.9 kg·h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添加量五倍子(Galla chinensis)加工没食子酸废渣(简称五倍子废渣)在土壤中分解对玉米(Zea mays)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实验设置T1(125 g/盆)、T2(250 g/盆)、T3(375 g/盆)、T4(500 g/盆)和T5(625 g/盆)5个添加水平,以不添加废渣为对照(CK),每盆土壤8 kg.出苗后统计发芽率和存活率,每15 d测定株高、地径,出苗30 d后,每15 d测定抗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低剂量五倍子废渣在分解过程中未显著抑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仅T4-T5处理下发芽率和存活率显著降低;(2)在添加废渣初期(45 d内),各处理对玉米株高和地径的抑制作用随处理剂量增加而增强,到中期(50-75 d)时,高剂量处理(T3-T5)对玉米株高和地径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3)五倍子废渣在土壤中分解显著延长了玉米的抽穗期,且延长程度与处理剂量呈正相关,各处理抽雄分别较CK推迟了3 d、5 d、9 d、10 d和12 d,抽丝分别推迟了4 d、7 d、8 d、13 d和16 d;(4)低剂量处理(T1-T3)玉米穗重、穗籽粒重、出籽率、穗长及其穗籽粒数较CK均不显著,穗长较CK降低0.27-0.7 cm;高剂量(T4-T5)处理对这5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明显,相较于CK,穗重减少18.12%和58.01%,穗籽粒重减少21.29%和74.47%,出籽率减少3.74%和53.40%,T5处理穗籽粒数减少66.41%.综上表明,在低剂量(T1、T2和T3)处理下五倍子废渣对玉米的生长影响不显著,而高剂量处理(T4-T5)则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建议在生产实践中,五倍子废渣还田量宜控制在3 000 kg/亩(45 000 kg/hm~2)以下,不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