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州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自然、经济、社会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徐州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产生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区域整体角度,在对资源型城市徐州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东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可采森林资源枯竭,荒漠化严重,黑土质量退化,湿地萎缩,城市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大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部分地区酸雨问题突出,资源型城市矿山环境问题严重;而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振兴东北政策驱动以及某些新的污染问题的凸显,未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仍存在恶化趋势。今后须结合东北地区实际,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系统研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绿色文化,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实施重大工程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从总体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郊区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特征等区域研究的基础上 ,以边缘效应的理论为出发点 ,深入分析了城乡交错带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认为郊区生态建设应以 (1)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地 ,(2 )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消费地 ,(3)现代持续农业的先导区等为目标。最后分析了城乡交错面 (边缘界面 )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应力的聚合放大效应 ,指出效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是防止城乡矛盾激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省为例,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的能源问题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青海省农村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商品能源供应不足,生活能源利用率低下,可再生能源资源破坏严重等特点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解决青海省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环境用水与生态环境需水的区别与计算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其亭 《生态环境》2005,14(4):611-615
针对生态环境用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与环境概念分析入手,对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对其内涵和计算关键问题进行评述。文章认为生态环境用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环境用水是其“实际用水”之意,生态环境需水是其“需求水”之意,生态环境需水是生态环境达到某一水平时的“用水量”。文章还介绍了生态环境用(需)水的分类及计算方法,指出生态环境用(需)水计算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尺度问题和阈值问题,认为生态环境用(需)水总量不是分类或分区生态环境用(需)水量的简单相加;提出了“基于水循环模拟的生态环境用(需)水量计算方法”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6.
林岳城 《生态环境》2000,9(2):171-172
揭阳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空气污染物偏高,环境噪声严重超标,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采取的对策是积极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工作;搞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的能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省为例,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的能源问题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青海省农村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商品能源供应不足,生活能源利用率低下,可再生能源资源破坏严重等特点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解决青海省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西部生态环境调查积累的大量环境数据 ,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网上服务系统建设的实际应用需要 ,基于Web技术对西部生态环境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整体组织和设计 ,并对其实现技术、功能、过程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该系统可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态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剧、岸边污染带扩大、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在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该区 19个县市区划分为7类地区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安宁工业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 ,昆明西南部。区内独特的生态环境 ,丰富的自然资源 ,2 1世纪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也存在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措施 ,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叶有华  孙芳芳  张原  黄涛  林晓燕  陈礼 《生态环境》2014,(12):1996-2002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目前,协调评价在应用方面多集中于现状评价和短期动态分析,关注城市化长期进程的案例较少,且研究尺度多数是城市及以上水平,对于行政区及更小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典型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城区——深圳市宝安区为例,选取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9个指标,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度,对1994─2012年宝安区的经济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宝安区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大致呈逐年升高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先稳定升高后大幅下降再持续升高最后略有降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经济滞后-环境经济同步-环境滞后的转变,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特征。可将1994─2012年分成3个阶段:城市化初期(1994─2000年间),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从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城市化中期(2001─2006年间),协调发展度大幅下降,从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2006年);城市化后期(2007─2012年间),协调发展水平稳定提升,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变化。宝安区经济-环境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历程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可为城区可持续发展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市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与城镇集中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重化工业及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点源与面源污染物排放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峻;建设用地与人口集聚区热岛效应明显;生态用地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结论认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对策,为协调两者关系,必须实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发展绿色工业、划定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城市生态污染现状、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研究,定量分析了南京市1997-1999年水质污染,大气环境质量,酸雨等现状,进而系统探讨了该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运用生态景观异性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主要的生态污染致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实现地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并将这个耦合系统的演化周期分为低级共生、协调发展等4个阶段,根据耦合度为45°时,耦合效果最佳的理论又可将协调发展阶段分为相对协调、最佳协调、低度协调3个状态.1990-2008年陕西省的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生态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开发和建设,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之间大气污染物交叉流动、相互传输,使相邻几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该文以南京、镇江、扬州三市为例,通过分析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及其成因,认为建立宁、镇、扬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十分必要,对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7.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从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规模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这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特征和过程,并对其生态环境胁迫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快、程度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胁迫作用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点。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淮北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本研究鉴于淮北市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地位,用1998—2007年的数据对淮北市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历年淮北市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98至2007年淮北市的总体发展形势是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逐渐走向协调,其中2003年到2004年是淮北市总体发展的转折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由基本不协调转向基本协调。最后提出在淮北市临近资源枯竭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生态建设,加大产业转型力度。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大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现有研究多数是对于多年来多地区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于典型地区的具体数据报道。通过分析北京市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与不同城市化程度地区的相关关系,探索城市化程度对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选取北京市7处具有代表性空气质量监测点,于2013年7月至10月对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连续4个月的实时监测,结合《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中的城市化指标数据,包括常住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对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北京市不同区域城市化程度不同导致颗粒物污染状况不同,每个区域的PM2.5与PM10的质量浓度虽有差异但均显著相关,PM2.5的质量浓度约占PM10的质量浓度的60%,PM2.5是PM10的主要组成成分。城市化程度与PM2.5等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关系,PM2.5等颗粒物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显著相关,与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与林木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常住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趋势但并不显著相关。其中,PM2.5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75,与林木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0.838;PM10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为0.947,与林木覆盖率相关系数为-0.775。总体来看,PM2.5等颗粒物浓度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情况关系明显。我国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应关注环境与经济相协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植被绿化,控制污染源将有助于减少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