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样方法进行野外群落调查.共调查了6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20m×20 m,研究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针阔混交林的科、属、种组成多样性较高,植物种类丰富.组成复杂.群落的属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科种多样性.从灌木层、乔木层至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2.
元宝山两类森林群落的乔木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元宝山保存的广西最古老、最原始、最完整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进行了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以及群落优势度反映出来的特征相一致;2)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作为测度指标所得结果相近;3)随着面积由500~3000m^2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小,在不受面积大小影响,正确反映群落多样性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优于Simpson指数;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3507和4.5395,与北热带季节性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未表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特征.图4表4参20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麦吊杉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吊杉群落在贡嘎山东坡海拔2200~2800m之间呈带状分布。本文从群落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以及种群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归纳出生活型组成特征、麦吊杉种群高度和胸径的生长规律,以及立木级分布特点,分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最后与北方的暗针叶林作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群落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Book Reviews     
CARCINOGENESIS AND MUTAGENESIS, by Myron A. Mehlman, Morris F. Cranmer and Raymond E. Shapiro, fro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athology and Toxicology (Official Orga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Toxicology), 388 pages and 135 tables and figures, 1977, linen, format 261 × 178 mm, ISBN 0–930376–02–1, printed by Pathotox Publishers, Inc., Park Forest South, Illinois 60466, $23.00

WASTE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ste Management) by Murray Moo‐Young and Grahame J. Farquhar,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 Canada; 574 pages, 211 illustrations and 513 literature references, linen, format 256 × 182mm, ISBN 0–08–023831–9, printed by Pergamon Press Ltd., Oxford OX3 OBW, England 1979, US$ 70.00 or £32.00.

HANDBOOK ON THE TOXICOLOGY OF METALS by Lars Friberg (S‐10401 Stockholm), Gunnar F. Nordberg (DK‐5000 Odense) and Velimir B. Vouk (WHO, CH‐1211 Geneva), and sponsor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9, 709 pages, linen, format 246 × 173 mm, ISBN 0–444–80075–1, printed by Elsevier/North‐Holland Biomedical Press, Amsterdam NL, $117.00/Dfl. 240.00  相似文献   

5.
冻融对长白山森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地区秋末春初常常存在冻融过程,冻融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分布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冻融过程(-20~15℃)对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次冻融循环,冻融处理土壤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但经过多次冻融循环过程,冻融处理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照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冻融处理(P=0.019)。在培养结束后,冻融处理的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88倍和1.96倍;冻融次数也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的一个重要因素,35次冻融循环后,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土壤中无机氮分别提高了2.10倍和2.81倍。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效氮的累积,为春季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素,但也潜在增加了土壤中无机氮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区沟谷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沼泽湿地气候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白山区沟谷沼泽典型乌拉苔草湿地土壤温度、乌拉苔草群落相对湿度、叶片温度、风速、光量子通量密度以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和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的研究,初步揭示沟谷乌拉苔草沼泽湿地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长白山沟谷沼泽湿地具有三江平原沼泽同样的冷湿效应。土壤化通时间比三江平原化通时间提前1个多月,蒸腾速率日变化不同季节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层次叶片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值在7至8月份蒸腾速率(H2O)达到100~140 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与温度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大气温度日变化和叶片温度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和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沟谷湿地的同样具有小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我国东南沿海海岸防护林骨干树种。本文对广东省茂名市木麻黄防护林开展了不同林龄的种群结构、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沙地木麻黄群落在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自疏现象,18年林个体数(975株·hm-2)不足3年林个体数一半(2350株·hm-2),3年至6年龄木麻黄生长最快。调查林地内共有植物27种,其中灌木8种,草本植物18种。随林龄的增长,林下植物种数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步增加,优势度指数下降。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与速效氮供应水平极低;土壤磷供应相对较好,表层有效磷一般高于3.5mg·kg-1。土壤有效养分与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显示养分是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土壤养分贫乏。  相似文献   

8.
根据历史数据计算了溧阳地区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值,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森林经营的经济效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6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林、栲树林、野含笑-钩栗林、青冈林、虎皮楠-甜槠林、乌冈栎-青冈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描述.从各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大小不同,栲树林和野含笑-钩栗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虎皮楠-甜槠林和乌冈栎-青冈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小于乔木层和灌木层.与邻近4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相比较,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纬度位置高的黄山和大别山要大,但比纬度位置低的乌岩岭和缙云山小.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层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凋落物的分解与凋落物中的分解酶的活性直接相关。本研究调查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中与土壤碳氮元素循环有关的β-糖苷酶(β-glucosidase)、内切纤维素酶(endocellulase)和几丁质酶(chitobiase)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两个群落中,3种土壤酶活性与温度之间都有一定相关性,最高值均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七月份;阔叶林中三种酶的活性在各个季节中大小顺序都为未分解凋落物层(L)>半分解层(F)>腐殖质层(H),而针叶林中则是半分解层(F)>未分解凋落物层(L)>腐殖质层(H);在每个取样时间点β-糖苷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值都在阔叶林L层,显著高于针叶林L层,而内切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值是在针叶林H层。两林型下酶活性动态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林型下凋落物层残存量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 1997~ 2 0 0 0年对 32个林窗的连续观测调查 ,研究了滇西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大小和林窗位置对自然更新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4个生长季节的观测结果表明 :林窗与林下非林窗内的幼苗大小和幼苗存活数量差异明显 .林窗由小到大 ,单位面积内的自然更新苗木数量逐渐减少 ,小林窗中更新苗为大林窗的 5倍左右 ,而林下的更新苗很少 ,0 .2ind .10m-2 .中等林窗和小林窗内的幼苗数量在从南到中心到北的位置上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 ;大林窗中存在由南到北的位置差异 ,更新幼苗数量逐渐减少 .从更新幼苗的生长来看 ,中等林窗内的幼苗 ,高度最大、生长最快 ,定居阶段的平均年高生长为 (7.1± 0 .5 )cma-1,小林窗次之 ,大林窗和林下幼苗个体最小 ,生长最慢 .进一步从林窗位置来看 ,中、小林窗幼苗大小几无位置差异 ,大林窗则由南到北 ,幼苗由大变小 .从幼苗存活数量和大小来看 ,中等林窗大小是丽江云杉幼苗更新的适宜面积 ,对该类型退化亚高山针叶林恢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图 4表 2参 2 3  相似文献   

12.
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 ×2 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 检验、联结系数C、Ochiai 系数、Czekanowski 系数和Jaccard 系数等系列方法,测定了天然针阔混交林15 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研究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关系;χ2 检验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Czekanowski 和Jaccard 系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多物种间的整体联结关系为显著的正联结;χ2 统计量检验了105 个种对,其中9 个种对呈现极显著的正联结;2 个种对为显著的正联结;4 个种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的联结关系很弱,反映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林的植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8个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147种(含变种),隶属51科92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7属14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5科84属132种。青冈林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高的热带成分比例。群落科、属、种组成多样性较高,植物种类丰富,组成复杂。群落垂直结构中,物种多样性依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次序递减,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14.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0 a人工云杉林、40 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2.67×103 kg hm-2、4.38×103 kg hm-2、4.27×103 kg hm-2和4.77×103 kg hm-2,枯枝落叶层贮量分别为3.19×104 kg hm-2、3.64×104 kg hm-2、1.42×105 kg hm-2和1.45×105 kg h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82.01 kg hm-2、129.04 kg hm-2、130.57 kg hm-2、170.55 kg hm-2,凋落物年失重率分别为24.35%、22.87%、36.96%和32.23%,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约为2.5 a,天然林约为1.6 a.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次生林≈原始林>30 a人工林>40 a人工林.森林年凋落量、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归还量和年失重率与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N、P、K的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缓慢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的重要因素.人工云杉林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凋落量增加,养分归还量增大,此时期森林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补给潜力;但凋落物分解过缓,大量养分元素累积于枯枝落叶层,不能及时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状况较差.图1 表6 参18  相似文献   

15.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光彩  周国逸  王旭 《生态环境》2005,14(4):473-477
以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降水特征下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降雨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降雨过程和穿透雨过程,混交林生态系统穿透雨累积增加曲线与降水量的累积增加曲线变化是同步的;(2)2002年7月27日-28日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最大穿透雨量分别为122.8nn和104.9mm,且穿透雨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降水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1h;(3)8月18日-20日特大暴雨,穿透雨量累积增加曲线与大气降水的累积增加曲线非常相似,且穿透雨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略滞后与大气降水最大值出现的时间;(4)中雨时降水累积量达到最大值(59.6mm)与穿透雨累积量达到最大值(43.6mm)的时间一致;(5)树干流和地表径流量与大气降水量的累积变化曲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一定的降水量范围内,树干流量和地表径流量随着大气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6)无论是特大暴雨还是中雨发生时,即使在特大暴雨影响下,树干流(2.3~16.4mm)和地表径流(1.6~8.8mm)量都很小,系统具有很强的保水保墒能力;(7)混交林穿透雨强度变化过程基本取决于大气降水强度变化,树干流强度和地表径流强度数值很小且变化过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白山区沟谷乌拉苔草(C.meyeriana)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土壤物理性质和乌拉苔草根系生物量的测定,对水文物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区沟谷乌拉苔草沼泽湿地的土壤孔隙度小于三江平原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容重和体积质量则高于三江平原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土壤蓄水能力低于三江平原乌拉苔草沼泽湿地;乌拉苔草发达的根系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尤以根鞘的蓄水能力最强,蓄水可以占鲜质量的91.1%~93.72%,比根系蓄水能力高出2.54%~33.94%。由此得知乌拉苔草沼泽湿地的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是天然的水调节器。通过分析可知其水文物理过程对沼泽湿地对其上游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保存上游河流生物多样性,以及严重的影响着水面以下化学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的变化是森林演替过程的综合反映.于2007年6~8月采用陷阱诱捕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不同演替阶段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演替阶段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生境因子对地表甲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共诱捕地表甲虫23种,共511头,隶属于10个科.其中个体数最多的为埋葬甲科,物种数最多的为步甲科,优势类群为步甲科和埋葬甲科.不同演替阶段中,次生白桦林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3个生境内地表甲虫多样性无显著差别.地表甲虫高峰期为7月份.不同演替阶段的样地中物种统计数量都没有达到渐进线,次生白桦林样地中实际物种只占估计值的67%,其它2个生境实际物种数都在物种估计值的95%区间范围内,略低于平均值.3个生境的地表甲虫种-多度曲线无显著差异,符合对数分布.胸高断面积和土壤湿度对地表甲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它们可以解释99.2%的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不同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安徽省枞阳县大山村3种马尾松不同林型(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马尾松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3种马尾松林型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低于纯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其大小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在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及土壤含水量方面优于马尾松-麻栎混交林;(2)土壤pH值介于4.5~5.0之间,3种林型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中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pH值较高;(3)3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4)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等养分质量分数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酸度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间阶段的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的pH值、水解氮、速效磷、钾、交换性钙、镁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现状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为强酸性土壤,表层(0--20cm)土壤酸度高于中(20--40cm)、下(40-60cm)层土壤,0~40cm土壤pH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降雨、温度、凋落物、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可能是鼎湖山混交林土壤pH值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除Ca外,在同一剖面内,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下层,而中下层之间相差不大,养分大多在冬季较高,随着季节变动(1,4,7,10月)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树枝 >树干 ;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养分含量是CaO >N >K2 O >MgO >P2 O5,而在土壤中养分含量是CaO >K2 O >MgO >N >P2 O5.养分贮量以天然云杉林最高 ,且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占 6 9%) ,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增加 ,土壤中养分贮量则先升后降 ,人工和天然云杉林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 ;云杉林养分年积累量以天然林最高 ,在人工林中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养分年积累量随之增加 ,人工云杉幼林以N、CaO积累为主 ,而成熟林则以CaO、N积累为主 .养分的吸收、存留量天然林高于人工云杉林 ,人工云杉成熟林和天然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吸收、存留量增大 ,利用系数降低 ,归还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 ,周转期则变长 ,人工云杉林利用系数顺序为 :CaO >MgO >N >K2 O >P2 O5,周转期顺序为 :P2 O5>K2 O >MgO >N >CaO .表 5参 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