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特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属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类型,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其中干燥指数在2.0以下,年降水量200~250毫米以下,依靠灌溉的农业干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0.8%;干燥指数1.5~2.0,年降水量250~600毫米,降水变率在30%以上。在没有灌溉条件尚可生长农作物  相似文献   

2.
利用近50 a秦皇岛气象资料,对该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秦皇岛地区年降水量650~700 mm左右,呈减少趋势。全年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425 mm,存在供需矛盾。蒸发量较降水量明显偏多,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绝大部分时段处于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10℃左右,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 154 MJ/m2,太阳辐射资源较丰富。秦皇岛地区农时较长,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历时192 d,可以实行短生育期作物一年二熟或套作二熟。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兰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35年来乌兰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间乌兰气温存在变暖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0.363℃/10a;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a(秋季)~0.5℃/10a(春季)。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和夏季增温较为明显,秋季增温较缓;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此时降水量(172.0mm)占年降水量(194.1mm)的88.61%,其余月份的降水量(22.1mm)仅占年降水量的11.39%。1982~1985年、1990~2003年出现降水连续偏少年份,2004~2012年为降水持续偏多年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乌兰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但突变检验表明:降水虽有增加趋势,但未发生突变性增加。平均气温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但也可能会增加干旱、洪涝、冰雹、雷电、雪灾等农牧业气象灾害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日益威胁着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干旱地区在生态重建时期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干旱地区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农业的多功能性,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干旱区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甘肃省民勤县的农业综合效益由0.22上升到0.76,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根据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短缺日益威胁着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干旱地区在生态重建时期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干旱地区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农业的多功能性,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干旱区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甘肃省民勤县的农业综合效益由0.22上升到0.76,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根据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缤纷资讯     
我国50年降水变化趋势查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查明,近50年来,我国8~12月秋冬季东部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1~3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减少,7月则有显著增加趋势,华北地区则刚好相反。降水量的变化和河流水资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南地区1961~2017年1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7年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域性差异。结果表明:青南地区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反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较小强度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21世纪以来的近10多年是降水量最充沛、强度最强的时期;降水变化呈现季节性差异,除夏、秋两季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各季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增幅最大;降水强值区位于澜沧江源区南部和黄河源区,弱值区位于长江源区北部;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突变增加发生在本世纪初;三代表源区中长江源区降水条件最差,黄河源区居中,澜沧江源区最理想,但长江源区为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长速率最快的源区。  相似文献   

8.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9.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8年青海省玉树州隆宝滩湿地恢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利用双比分析统计检验和雷达物理检验方法,对两次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作业前雷达回波强度有减弱趋势,随着作业的进行,试验区内雷达回波又出现增强趋势。(2)利用双比分析方法对逐3h降水量的统计分析,2次增雨作业过程的平均作业效果为每3h增加降水量0.35mm,相对增加降水量22.8%。  相似文献   

11.
拟建中的黑泉水库,位于大通县宝库河的黑泉。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水利工程,本文主要讨论建库后,对下游石家庄、塔尔及桥头——黄家寨水源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水资源概况 (1)降水降水是北川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北川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6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河谷地区降水量少,山巨区降水量多;上游降水量大,下游降水量小。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6%。降水量年间变化较大,变差系数Cv值为0.17—0.23,年最大降水量与最小降水量之比为2.2。北川流域各主要站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1。  相似文献   

12.
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初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问题的提出新疆地处中温带(温带与暖温带)欧亚大陆腹部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四周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自然地理环境封闭,是形成新疆干旱自然生态环境的地理基础。其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决定了新疆气候干燥、少雨、多大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的特征,且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45mm,降水量稀少,只有全国平均降水量630rum的23%,而蒸发量约为2000mrn-2500mm,干燥度在4一伤之间。根据干旱指数分区指标,全区除北疆、天山山区、阿勒泰山区和塔城北部山区干旱指数在5以下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其余地区干旱指…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土地资源的结构和特征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位于东经97°21′~110°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属亚热带区域。全省面积为57万 km~2,约占全国面积的5.(?)%,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居第五位。四川东部大多数地区水热丰沛,年均温16~18.5℃,(?)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280~320天,年降水量1000mm 以上,土壤自然肥力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9年黑河上游托勒、野牛沟和祁连气象站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检验、Molet小波等对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年、汛期和非汛期的降水量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但年、汛期降水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跟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一致;年代际变化中年和汛期的降水量年代值变化趋势一致,除20世纪90年代则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年代增加,而非汛期的降水量年代际变化趋势不一致,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是下降趋势,其余年代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在2009年发生突变,汛期降水量在2004年发生突变,非汛期未发生突变;黑河上游年、汛期和非汛期的周期变化中得知,年降水量存在11a的大周期,小周期4~6a且明显,汛期没有大周期,小周期4~6a且明显,非汛期大周期11a,小周期4a、6a和8a。  相似文献   

15.
湖南零陵地区是湘南三地市最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全区现有可垦荒地300多万亩,其中坡度在15°以下的宜农荒地142万亩;在现有440万亩耕地中有增产潜力的中低产田290万亩,宜林宜牧荒山800多万亩。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利条件不适应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零陵地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年温高,积温多,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一般年降雨量为1500mm 左右,是全省降  相似文献   

16.
一、河南省水资源概况(一)地表水河南省地跨黄、淮、海、江四大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四大山脉环抱,东部为平原,全省总面积为16.7万km~2,其中山地占32.4%、丘陵占14.5%、平原占53.1%。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85mm,由南而北递减,南部为1000~1400mm,北部仅600~700mm。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  相似文献   

17.
若尔盖草原NDVI的季节特点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尚铭  王彬  但玻 《四川环境》2009,28(6):115-117,122
文章使用NOAA17/AVHRR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模型,对2006年3月~2007年2月若尔盖及周边地区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NDVI在7月最大,12月最小;结合降水量和气温的年变化,分析了NDVI的季节特点和变化规律的气候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2008,(10):82-82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cm;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  相似文献   

20.
江津润湿时间的温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读取、4点统计、24点统计三种方法研究了江津试验站1998年的润湿时间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全年每天2、8、14、20点的4个数据统计年润湿时间的温度分布;江津地区润湿时间的温度分布特征主要为:(1)99%的年润湿时间是在5℃至30℃温度范围,每月润湿时间的温度波动一般为15℃;(2)在(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区间内,4点统计法各区间润湿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0.34%、13.4%、24.5%、18.3%、26.0%、17.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