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人类自古以来,就受到环境中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只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原子能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全球性的核试验,反应堆,放射性同位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核电站的运转,使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又增加了人工辐射源的照射。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凸现为文明进步的历史杠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回首整个文明史时,我们会发现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文明进步时又同时出现了无法预计的代价。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几乎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伴生物。人类依赖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界,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发展自己,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以至于这只杠杆可能将人类文明推到濒临“末日”的尴尬境地。本世纪30至70年代,在欧美…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使人类摆脱原生环境的压迫,而又带来第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困扰;人类靠科学技术取得对环境的胜利,同时又引起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人类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文明时代,文明又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如果我们不承认有两重性,势必会得出片面的结论,或是盲目乐观,对环境保护采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顾现代环境问题存在的事实,继续追求纯技术的发展,纯利润的夺取。结果,总有一天会将人类引入歧途。或是消极悲观,对人类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要用阻止、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保护”环境。这不仅  相似文献   

4.
近一二十年来,环境污染导致跨国污染乃至国际争端的事件不断出现,诸如原子能的利用,宇宙空间的开发、深海海底的勘探和开发以及大气层的核试验等,无不隐藏着跨国污染的潜在危险。这种跨国环境污染所具有的流动性、广泛性和综和性的特点便促成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整体意识的形成,环境保护领域的全球性的合作不断发展,调整与协调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国际环境法正在逐渐趋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了环境,造成了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随着人类对放射性物质的发现,进而到原子能事业的发展(铀、钍矿的开采冶炼、核燃料的加工、核能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和核试验的进行,从而增加了环境中的放射性成分(~(131)碘、~(89)锶、~(90)锶、~(137)铯等人工放射性核素等进入环境),产生了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问题。概括起来,环境中放射性污染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引言: 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一直处在天然辐射的照射之中,而且直到几十年以前(不到一个世纪),人类还只是受着天然辐射的照射。尽管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由核试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和核能与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应用的日趋增加,对人类产生了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然而,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天然辐射源仍然是环境辐射的主要来源,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还要保持着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7.
人类尤其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益集团的出现,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正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即保留野生生命的地盘远离人类干扰,任其自我维持,仅对哪些极度濒危的物种实施人工辅助或保护。尤其要警惕那些利用高科技技术消灭物种,牺牲当代人、子孙后代以及全球生态系统利益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在工业化社会以来的几百年中,依赖其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利用化学科学的成就,创造和生产出大量的化学物质,不断地满足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另一方面利用化学和化学过程也对环境的污染负有一定的责任。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化学工业向大气、水和土壤等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核能利用立法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锡生  落志筠 《绿叶》2011,(4):82-89
进行核能利用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确定核能利用主管机关,以及完善核能利用规划制度、核管制制度、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辐射防护制度、核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是今后核能利用领域立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日前召开的“科技立法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法学会年会”上,又一批科技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被提上立法日程,并将于今年出台施行。这是我国加快立法步伐、健全科技法制的又一举措。AGroupofTechnicalLawsandRegulationtobeannouncedinChina被列入立法规划的法律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科学技术基金法)、(原子能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科研院所法)等。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是今年立法的重点,目前已形成法律草案并经多次修改,争取今年报请国家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科学技术基金法)正在调研、起草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2005,(11):80-80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竞争异常激烈,要想立足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而循环经济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庆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庆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概况钒是地壳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元素,分布广泛,估计地壳中的浓度约为150微克/克。由于钒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自发现它以来,就在冶金、化学、飞机和汽车制造、原子能工业和其它技术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随着祖国四化建设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对钒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其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就显得突出起来。因此,弄清钒在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2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活动,推进深海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和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资源调查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深海海底区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生态科学的迅速崛起,因而为确立一个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文化形态——生态文化,提供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加强对生态文化与中国的环境教育的互动的认识,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促使人类积极的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意识的主体化使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前进,社会的进步又会引发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有时是不协调的,这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比如: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往往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沙漠化等等,使得很多地方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200年前的工业技术革命,使人类从自然界获…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它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种较为和谐而又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到了今天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破坏力如同它的创造力一样,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于人类活动“过分”干预环境的综合效应,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构成对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威胁。本世纪中期先后发生的震惊世  相似文献   

18.
绿色的祝福     
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关于地球问题的两大科学流派──灾难派、繁荣派。他们经常就世界是趋于灭亡还是走向昌盛辩论不休。这是两种关于地球的极限负荷,以及人类命运的观点的大较量。灾难派痛心疾首于工业废水渗入地下,热带雨林惨遭毁灭;繁荣派则额手称庆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更多地享受到了快乐和富裕。灾难派看到人口增长是未来世界最大的罪恶;繁荣派则认为人口的增长会为未来世界奉献出更多的创意,人类会无限制地进步。无论是灾难派还是繁荣派都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确实为人类带来了物资丰富,但全球性…  相似文献   

19.
电子束法排烟处理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在日本荏原制作 共同研制开发的“电子束法排烟处理技术”,具有夫需作排水处理和添加催化剂即可达到排烟效果的特点,同时可回收副产品加以利用。本文论述了这项技术的研制概况,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资源陈宪昇(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530023)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中药材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使中药材资源的开发技术从古老迈向现代化。中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物,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