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郑州市中牟县为例,利用土地详查和统计数据等资料,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了中牟县1996-2008年土地利用数量、速度、程度、区域差异等变化,揭示中牟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镇化进程和收入水平提高是影响中牟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种植业土地利用方式是关系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新疆 1978~2002年期间种植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新疆种植业土地利用规模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列为科技进步、农业发展、农产品价格,而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则有市场因素、粮食生产能力、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为种植业土地合理利用提供评价依据,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罗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喀斯特地区的罗平县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GIS和多元统计技术结合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罗平县1990~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平县耕地逐年减少;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投资。  相似文献   

5.
邱氚  冉瑞平  刘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16-218,24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彭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出发,对彭州市2004—2007年的建设用地进行了集约利用评价,包括定量分析与集约度水平变化分析,得出了彭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较高,集约利用程度从2004年的较适度利用变为2007年的集约利用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梅  李忠武  曾光明 《四川环境》2009,28(5):62-66,74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滞洪区、物种基因库和商品粮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湖泊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系统认识洞庭湖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揭示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洞庭湖区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涝灾害等方面,综述了洞庭湖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洞庭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思路方法创新意识不够、基础数据难以获得、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害严重等是洞庭湖研究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最后从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文效应与调控研究、洞庭湖区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两个方面展望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渭干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9—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面积减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最快;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4.58亿元;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与土壤形成和保护所占比例最大;敏感性指数小于1,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年和2018年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青岛市董家口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及耕地和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0.
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的特点,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珠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基本一致且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新洲区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武汉市新洲区1996—2004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畜牧业及工业发展是新洲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湛江市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徐闻、吴川和市区。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农村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交通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1980-2002年间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1980-1993年)和工业化后期(1994-2002年)。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耕地数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年均减少工业化中期大于后期,变化速度则是后期大于中期,利用效益后期明显优于中期。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发展是广州市1980-200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产业阶段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农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化、客运量等因子差异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是农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不定因素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地处黄河下游的德州市为背景,分析了其耕地资源现状特点、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出区域耕地资源态势演变的驱动因素,并对耕地资源供需趋势和保证程度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5—2005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基于ArcGIS及SPSS软件平台,分析了近20年来陕西省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空间区域差异变化;利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方法分析了驱动因子;运用相关模型,科学预测出2015年、2020年、2025年、2025年耕地的数量,提出了实现陕西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陕西省耕地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袁涛  刘胜祥  徐海洋  卢少飞 《四川环境》2006,25(3):31-34,54
基于梁子湖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2004年Landsat-TM影像遥感数据,在Erdas Imagine 8.5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保护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耕地和水域是保护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近20年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面积都有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320.816hm^2,减少比例达到11.78%,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交通、水域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池塘面积变化最大,增幅达到213.4%,是面积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用地增加了551.18hm^2,增幅达到59.07%,是增长幅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Land use design that recognizes the landscape attributes that characterize homeostatic health can emphasize them during land use change. The attributes of landscape health are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all open systems, and can be observed in the homeostatic behavior of forests, deserts and floodplains. These attributes are openness, self-regulation, storage and diversity. The attributes of health compris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nd guiding land use. To maintain landscape health, land use design can maintain and restore these mechanisms during change of moderate pace and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