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种植业土地利用方式是关系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新疆 1978~2002年期间种植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新疆种植业土地利用规模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列为科技进步、农业发展、农产品价格,而影响种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则有市场因素、粮食生产能力、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为种植业土地合理利用提供评价依据,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4.
5.
6.
洞庭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滞洪区、物种基因库和商品粮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湖泊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系统认识洞庭湖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揭示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洞庭湖区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涝灾害等方面,综述了洞庭湖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洞庭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思路方法创新意识不够、基础数据难以获得、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害严重等是洞庭湖研究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最后从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文效应与调控研究、洞庭湖区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两个方面展望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9.
基于2014年和2018年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青岛市董家口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及耕地和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0.
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海市耕地数量变化的特点,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珠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基本一致且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广州市1980-2002年间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1980-1993年)和工业化后期(1994-2002年)。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耕地数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年均减少工业化中期大于后期,变化速度则是后期大于中期,利用效益后期明显优于中期。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发展是广州市1980-200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产业阶段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农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化、客运量等因子差异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基于梁子湖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2004年Landsat-TM影像遥感数据,在Erdas Imagine 8.5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保护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耕地和水域是保护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近20年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面积都有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320.816hm^2,减少比例达到11.78%,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交通、水域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池塘面积变化最大,增幅达到213.4%,是面积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用地增加了551.18hm^2,增幅达到59.07%,是增长幅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Bruce K. Fergus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8(4):387-395
Land use design that recognizes the landscape attributes that characterize homeostatic health can emphasize them during land use change. The attributes of landscape health are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all open systems, and can be observed in the homeostatic behavior of forests, deserts and floodplains. These attributes are openness, self-regulation, storage and diversity. The attributes of health compris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nd guiding land use. To maintain landscape health, land use design can maintain and restore these mechanisms during change of moderate pace and sca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