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琦 《绿叶》2012,(4):109-113
大卫.佩珀(David Pepper)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中最为活跃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现代环境主义导论(1996)》中,他批判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深生态学中的思想观点,把它们综合成一种激进的绿色政治,力图在当前生态环  相似文献   

2.
付成双 《绿叶》2011,(12):89-9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环境伦理的反思,"生态的印第安人"遂成为北美社会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在与大自然和谐之中的印第安人的形象,这与西方社会那种恣意破坏  相似文献   

3.
彭学农 《绿叶》2013,(4):41-47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休斯等从马克思的生态学的角度批判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生态学的本质、特点和一般逻辑,指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以及关于人口规律的历史性的观点来处理当代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即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基于"3S"技术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人类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也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环境危机全球化和日益严重的时期.本文通过环境整体主义道德哲学的核心意识结构阐释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即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它既涵盖了整体主义的和谐发展论,又包括完整的环境正义观.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环境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环境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自觉行动?面对跨世纪的教育大变革和大发展,高校德育如何为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实行高校环境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把环境伦理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纳入德育主渠道,是其中重要的工作。 一、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20世纪40年代莱欧波德的《土地伦理学》到60年代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从挪威哲学家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到1996年本梅尔斯对未来生态学的展望,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7.
贾珺 《绿叶》2012,(8):110-115
环境史研究在欧美的出现,不早不晚,恰好是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史作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其产生与发展既与环境问题加剧、环境意识勃兴有关,同时也受到本国学术传统的影响而各具特点。具体到英国的环境史研究,荒野意识和生态学的影响显然较美国要弱,更多的情况是经济-社会史、景观史和历史地理学的延续或扩展。因此如果说环境史在美国已成为了新兴学科,那么在英国(或者说在欧洲)仍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布雷  相似文献   

8.
步超 《绿叶》2011,(9):130-136
环境问题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共同挑战。就在前不久,云南陆良"非法倾倒铬渣"一事经过媒体曝光,走入了公众的视线。随着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媒体进一步发现,28万吨铬渣堆放在距离珠江上游南盘江仅隔一条土路的地方,而周边的一些村民则死于癌症,被疑与铬渣堆放有关。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当代中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邻避主义,起初仅指公众基于环境和安全考虑而反对将诸如发电厂、火电站、核电站等有着巨大安全风险的基础设施建于自身周边地区的一种心理反应。后来,邻避主义从原先的以抵制危害性风险为主转变为抵制一切可能改变现状的建设和生产。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邻避主义"这一西方发达国家曾经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研究生物学必然要涉及到生物的生存环境、涉及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大量的环境基础知识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和环境技能也有着重要作用。1生物学教学在传授环境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环境基础知识涉及面很广 ,但有关生物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基础知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美国著名的环境专家亨格福德博士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其中第一层次为生态学基础。“毋庸置疑 ,生物科学为讲授生态学概念提供了一个极好…  相似文献   

11.
环境利益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命延续与自我发展的效用,以及能动地利用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各种利益。在环境问题与环境危机的影响下,环境利益的实现必定受到阻碍。《物权法》规定了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保护相邻权,却忽视环境利益保护的理念,在物权客体范围与相邻关系等方面亦存在明显局限。应将"环境利益"纳入民事立法,尤其是《物权法》中,通过确立环境物权,丰富环境容量使用权、环境保护相邻权的相关内容,实现对《物权法》的完善,促进环境利益的民事法律保护与救济。  相似文献   

12.
新疆城市环境特征与鼠害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张大铭,姜涛,安尼瓦尔,蹇友里(新疆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46)当今人类的生态环境正在朝着高水平、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与都市生活结伴而行的城市鼠害也不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近年...  相似文献   

13.
滕海键 《绿叶》2013,(3):32-37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与生态文明的主旨,环境史能够提供更好的阐释和解读。本文结合自己在环境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推进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史教育,以提升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普及生态学理论,提高广大民众与政府的生态学素养,在发展理念上应摈弃传统的一维发展观,倡导多维发展观,在环境治理上需要注意解决环境不公正问题,政策上以国家干预为主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相似文献   

14.
赵超 《绿叶》2013,(6):109-113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主义无疑都对现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构成了挑战,但二者的批判能否达成一致?生态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不同的流派之间立场差异极大,在政治光谱上分布也极广。对于今天的生态主义来说,其与马克思主义在理念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层面之上,包括:在本体论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15.
郑湘萍 《环境教育》2009,(11):14-16
环境正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兴流派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生态维度。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看来,正义应该是事物的平等生产,而非资产阶级所认为的那样,正义被看成是事物的平等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或环境正义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环境利益(如风景、有河流灌溉的农场土地)的平等分配,另一方面则是环境危害、风险与成本(如靠近有毒废弃物的倾倒场所;受到侵蚀的土壤)的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16.
王伟忠 《环境教育》2014,(12):65-66
正从2014年暑假开始到结束期间,我认为有两部电影深深地激发了观众们自省与环境教育意义的觉知,它们分别是《变形金刚4》与《超体》。这两部电影分别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变形金刚4》全台湾票房为619710012新台币(约合1亿2千3百万人民币)。《超体》截至2014年10月5日在台湾的票房达到了379031900新台币(约合7千5百万人民币)。但除了票房之外,电影也传达了人类爱护地球与自然环境的重要。而更深层的意涵是,提醒人类明白自身  相似文献   

17.
周仕凭 《环境教育》2013,(Z1):24-28
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确立环保责任感和参与环保能力的重要场所。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影响深远。本刊讯:2013年1月5日,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和《环境教育》杂志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2012环境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很多代表说,这次论坛时间虽短,但各种环节安排得十分紧凑,特别是从专家学者的演讲中,了解到了当下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现状,收获颇丰。"这样的论坛要多办,起码要一年办一次。"这是很多参加论坛代表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学导论》对打开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之门有重要意义,本文切实着眼于环境教学的具体目的,从环境教学的主要授课思想以及相关具体方法对本门课程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环境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1])。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2])。《环境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环境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的、是全国致力于公众环境教育的权威期刊。本刊坚守"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明,推动公众参与"的办刊理念,立足全民环境教育,团结各界环保力量,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环境教育》杂志为月刊,大16开本,彩色印刷,每月25日出版。每册定价12元,全  相似文献   

20.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