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易生 《绿叶》2010,(4):34-39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正处在第一阶段,人们希望在不影响自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做那些“环境与赢利双赢”的事:有优势的国家尤其愿意用商业智慧——商业交易加慈善(或交易加补偿),来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人类系统的大问题。当小智慧的潜力被挖尽而世界环境态势(包括气候变化)依然整体恶化时.人类才可能步入第二阶段——深度公平与新生态文明的崛起。为此,权利的哲学及其公平观需要进化,人类的伦理观包括消费伦理等需要改变。这自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莫天 《绿叶》2015,(Z1):90-99
一人类的第一个生态乐园是东方的伊甸园。不幸的是人类被赶出了伊甸园。下一步,人类会不会被赶出地球呢?因为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伊甸园。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是因为他们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这谁都知道。问题是,上帝为什么阻止人类获得智慧?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重复这个故事:上帝说园中的果子你们都可以吃,唯有那棵智慧之树的果子你们不能吃,因为你们吃的日子必死。撒旦变成一  相似文献   

4.
46亿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中,她是那样美丽。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46亿年后的今天,虽然仍风华正茂,但她却不再意气风发,因为她的孩子——人类,令她很伤心。她的孩子,为了获取短期利益,滥用地球资源、乱砍滥  相似文献   

5.
生态现象,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起就已存在了。随着文明的演进与科学的发展,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生态学(EcoLogy)也在上一世纪产生。它虽然比人类所建立的其他学科来的晚,但却显得很有生气,发展得很迅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环境退化愈益严重,生态学中渗入了人类的自我忧患意识,于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内容,强调人的因素的生态学分支——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便应运而生了。人类生态  相似文献   

6.
20年来,刘德天总结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方式,很重要的,要靠智慧。“民间环傈组织一无权,二无钱,保护环境靠什么?靠智慧,靠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7.
拯救地球120     
马添 《环境教育》2012,(8):81-81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6亿的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中,她是那样美丽。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46亿年后的今天,她虽风华正茂,但不再意气风发,因为他最小的孩子——人类,令她很伤心。人类在破坏地球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因为森林被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球上将会有100万种生物逐年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啊!到那时,亚洲象和东北  相似文献   

8.
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辩证自然观,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有很多种,而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推动性作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工业化大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100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我国在近40年来,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阶段资源环境约束的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1.
<正>"农药化肥,既是化解人类饥饿、护航粮食生产的利器,也是一把影响环境的双刃剑。"巫燕飞援引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新近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的观点。在走出扶贫者的困境巫燕飞是在2016年末乐平公益基金会——生态信任农业发展论坛上成为"网红"的,但确切地说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在论坛上,她递给藤田和芳先生一袋沉甸甸的凝聚着600多位扶贫志愿者梦想和希望的大米。"我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代生态眼光的烛照,《周易》文本中可以解读出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内核。这种东方特有的古代朴素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矫正近代以来居于人类思想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世界观的反生态倾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谈简朴生活     
张炜 《绿叶》2008,(5):33-37
物质主义者通常是用更大的消耗,来换取所谓的简朴。奢华之后追求的雅致生活,不是简朴,是复杂化。自然环境回到原来的、好的生态时期,对自然环境来说就是一种简朴;人文环境回到诚实和有信,对人文环境来说就是一种简朴。简朴会让人类社会生气勃勃,会保持和推进人类的文明成果,会让人类长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可爱的地球在美丽的宇宙下是多么的璀璨,可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身体是越来越糟糕了,她每天过得很不开心,整天以泪洗面。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如果不是我们不懂得环保,那么地球母亲她一定会活得非常非常健康和开心。前不久,地球母亲寄给了我们一封信,现在我把这封信公布出来。我亲爱的儿女们:你们好!你们一定很吃惊我怎么会给你们写信吧?  相似文献   

15.
王宇杰  张铁军 《青海环境》2023,(2):62-66+7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层面的理论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除了西方唯“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态理性、民主控制、社会平等以及使用价值高于交换价值的社会。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实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民主的经济计划,使投资与生产的目标由社会来制定;在整个生产领域改用全新的技术体系。一句话,这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与经济转变。革命不是历史的火车头,而是人类对火车的紧急刹车,在它跌入深渊之前。  相似文献   

17.
<正>仅限于技术的智慧城市不应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文的、艺术的、灵魂的追求,完美的调协统一,应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五种层次都得以实现,这才是人类苦心追求的智慧城市。城市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我秩序建立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汇集和沉淀之地。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建立了家族、宗教、帮会、公司这样的社会组织;为了居住的方便、交易的方便、服务生老病死建立了城市。人类一直在为理想地、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本文将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即生态治理和协商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16,(12)
治理环境,必须找到环境污染的源头。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则生态文明建设可事半功倍。中国人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用东方智慧来重新反思我们的环保战略和思维,我们会发现现代科技的两面性,甚至会发现现代环境保护的两面性。生态文明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补充,而将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一次文明的革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元化的知识和技术,需要肯定某些传统知识、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技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老庄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前人的研究为其在生态治理中"致大用"提供了现实举证与理论观点。老庄思想中辩证的"反向性"有助于生态危机面前人类的自我反省,其"道"的"本根性"有助于引领生态治理走向最佳路径。当前生态治理存在主体松散化、客体碎片化、政府治理单边化、生态公正边缘化、生态修复人工化的困局。老庄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行为准则。生态治理主体应具有"以天下观天下"的大智慧、大胸襟,生态问题防御要以"正反相随、祸福相依"的观念总揽根源,政府要善用"无为"来调动生态环境的社会共治,生态公正需要树立"以小为大"的价值观,生态修复需要树立"辅万物之自然"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