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基于土地市场土地交易情况、土地金融情况、土地市场竞争情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3-2007年31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土地市场的发育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也存在显著的区域梯度差异,东部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度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域内部省(市)之间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什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什邡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预测未来若干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年土地调查结果,作者对黔南州本年度各类土地增减变更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了新地减少的原因以及耕地增加来源和建设用地变更情况。  相似文献   

4.
格尔木市沙漠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沙漠化土地现状及分布情况,探讨了格尔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因素,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国内外应用土地处理污水的文献调研及情况介绍,阐述目前土地处理工程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信息熵等数学方法,计算了2006年研究区各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池州市、安庆市、宣城市、巢湖市和滁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Ⅳ级(良好);合肥市和马鞍山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Ⅲ级(一般);铜陵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覆盖(即地表下垫面)是土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地区的土地覆盖状况如何,乃是开发利用该地区国土资源工作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三峡工程建设和该地区其它发展的需要,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加深研究,摸清它的基本情况,包括地表覆盖情况,颇为重要。本文拟就这个地区土地覆盖的结构、质量及其环境影响提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观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以城市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单元,对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过程。从土地利用、土地投入、土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从中观层次对淮安市清河区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清河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高,仍需加强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中观评价则能更详细地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及yaahp 4.0软件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进而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spss16.0软件计算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得分.研究表明,翁牛特旗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一般.给出了建议措施,以期为研究区的土地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昌县多时域航空影象的判读和 GIS 的快速处理,结合其它辅助数据,对不同时期武昌县土地资源变化情况作了定性、定量和定位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时域航空影象能较快地获取有关土地资源演变的静态和动态信息。GIS 是进行土地变迁复合研究及县域规划管理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综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测算,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及节约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耕地日趋减少,城市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用地矛盾加剧。通过对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用地的措施,指出平原地区是今后土地利用的重点;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流转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hree hamlets and two state rubber farms in the Nan-e watershed of the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how state policies affecte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nd how changes in these variables affected farmer vulnerability to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events. Emphasis was plac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rubber (Hevea brasiliensis), promoted in southern Yunnan province since the 1950s as a mean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combined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with secondary data and in-fiel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upling between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nd farmer vulnerability in light of the geographic, historical, and sociopolitic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农村工业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以浙江永康市为例,对当前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永康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用地扩张趋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用地结构布局不甚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控制环境污染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土地利用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和开发土地利用预警系统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土地利用预警系统的内涵、研究的必要性、预警类型、系统组成、运行机制、功能以及系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邱氚  冉瑞平  刘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16-218,24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彭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出发,对彭州市2004—2007年的建设用地进行了集约利用评价,包括定量分析与集约度水平变化分析,得出了彭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较高,集约利用程度从2004年的较适度利用变为2007年的集约利用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CBERS—2资源卫星数据,采用基于知识型光谱特性的增强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整个阶段—耕地减少了23.38%,建设用地增加了61.26%;城镇用地新增速度最快,且新增速率远大于转移速率,属高速扩张型;②区内最"敏感"的类型是交通用地,其新增速率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1.64和1.62,远高于其它的类型;④从城市扩展的方向上看,合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主,西南部最为明显;城市已经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9.
Liu Y  Qin X  Guo H  Zhou F  Wang J  Lv X  Mao 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40(6):966-980
Lake areas in urban fringes are under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pressure. Consequently, the conflict between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water bodies in such areas urgently needs to be addressed. An inexact chance-constrained linear programming (ICCLP) model for optimal land-use management of lake areas in urban fringes was developed. The ICCLP model was based on land-us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and land evaluation. The maximum net economic benefit (NEB) was selected as the objective of land-use allocation. The tot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EC) of water systems and the public financial investment (PFI) at different probability levels were considered key constraints. Other constraints included in the model were land-use suitability, governmental requirements on the ratios of various land-use types, and technical constraints. A case study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was performed for the lake area of Hanyang at the urban fringe of Wuhan, central China, 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y on land-use suitability assessment. The Hanyang lake area is under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pressure. A 15-year optimal model for land-use allocation is proposed during 2006 to 2020 to better protect the water system and to gain the maximum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Sixteen constraints were set for the optimal model.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EB was between $1.48 × 109 and $8.76 × 109 or between $3.98 × 109 and $16.7 × 109,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urban-expansion patterns and land demands. The changes in total developed area and the land-use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q i ) of TEC. Changes in q i resulted in different urban expansion patterns and demands on land, which were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EC and PFI. The ICCLP model might help local authoritie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ddress complex land-use systems and develop optimal land-u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better balance urban expansion and grassland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