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山东省两个经济开发区区域环评为例,分析了各开发区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优劣势条件,论证了各开发区规划产业定位的合理性,探讨了开发区产业定位合理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调整原则、思路、方法,提出了各开发区产业定位的调整建议,并论证了调整后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促进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差异化环境政策——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旋  许振成  郭梅 《四川环境》2010,29(1):65-69,83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构建有利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与各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实现的环境政策体系非常紧迫。文章在深刻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环境政策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与环境管理目标。按照"主动引导发展"的思想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保障各功能区环境保护目标与全省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所需的"差别化"环境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化工园区开发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内容复杂、建设范围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且不确定性强,产生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复杂,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主要依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根据化工园区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选址、功能区布局、产业规划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作为化工园区规划环评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并给予重点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某化工企业为例,从厂区功能区划分、主要污染源分布、排水路线制定、卫生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对其进行厂区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通过分析评价各关键因素对周围环境及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大小对厂区平面布置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由案例可知,项目环评不仅能够有效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厂区人员和附近敏感点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反馈厂区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优化调整降低铁路、高压线、环境敏感点跨辖区搬迁等限制条件对项目主要生产功能区布置的影响,提高企业生产中的卫生安全和风险防护水平,降低企业环保投入,实现经济和环保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大连的开发区时间,从集聚和引力扩散、制度创新、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产业链式成长、对母城的有机疏散、产业空间优化与重组、行政区划调整等6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区城市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开发区城市化的3种空间模式,即大型综合经济功能区的飞地型模式、大型高新技术园区的郊区化模式、中小园区组群发展的嵌入与填充模式,提出了优化开发区城市化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选取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吉林省抚松县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模型,对其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时序动态耦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各系统序参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抚松县两个子系统内部结构正逐步向协调可持续方向调整,但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对抚松县经济发展具有导向和主宰作用。(2)从各系统的耦合度来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向勉强协调阶段过渡,但耦合水平偏低,同时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产业、生态、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县域单元维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水平较高,但内部空间差异较明显;2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和同一主体功能区内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存在不均衡现象;3各功能区内部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有所不同,优化开发区主要是生态因素,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重点开发区主要是经济和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乎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属于限制开发区。该类功能区为提供生态产品投入大量的环境建设成本,又因限制开发导致发展权受限,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为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健全资金用途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补充适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城市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强调个体竞争转向区域整合,因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也由单个建设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更大范围。本文从城市开发选址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区域环评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5大功能区战略是重庆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优化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实现全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的重要举措。该战略的实施对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5大功能区建设的配套环境保护政策意义重大且非常迫切。本文在全面分析各功能区生态环境压力、发展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遵循"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原则,构建了5大功能区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框架,突出了生态红线、环境准入、总量控制、环境标准、环境监管、环境经济政策、绩效考核7大政策在不同功能区的政策取向和实施重点,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样区,基于ADMS-LP计算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并从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三个方面提出了总量控制措施,以期为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工业企业类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调查分析大连市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并分别从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四个方面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6.1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强度潜力较小。未来土地利用潜力主要为扩展潜力,不存在管理潜力,从而对炮台开发区未来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构建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本文介绍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可持续性”原则为理念,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一套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理想规划目标值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以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提高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择评价模型并确定权重,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综合分值较高,但区内综合容积率偏低,投资产出比有待提高。提出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并对评价指标体系和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王利  李谭  王瑜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6):539-542,519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待开发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思路.依据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发展基础原则、战略分工原则、区域适宜性原则),通过比较研究确定区域发展的产业方向,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采用AHP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衡量,最终得出主导产业推荐方案.同时,对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上述方法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为:港口物流业、冶金钢材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重型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休闲旅游业.本研究为我国待开发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实证分析结果也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具有与国家或地区投资环境不同的特殊性。本文对我国经济开发区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能够反映其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原经济区的特点,在全国20多个经济区中选择珠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4个典型的经济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和对比它们各自的发展经验,得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针对规划环评的特点,通过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案例分析,就如何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做到广泛的公众代表性、有效的公众参与形式、科学的问卷设计、合理的反馈意见处理,才能发挥公众参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SSM的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区内的产业结构正在积极进行调整。以辽宁省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SM)对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2000—2009年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在研究沈阳经济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