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生产中的系统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征,决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与支持。此外,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提供建设所需的公共品,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然而,当前政府在扶持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着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等状况,限制了生态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此,应当通过培养生态农业意识、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及开发相应的科学技术等途径,来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这一概念在我国提出仅几年时间,在国外生态农业一词也是70年代才提出的。所包含的内容目前虽然还有不同看法,但综合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概括为:生态农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增长,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适合我国国情,吸取了“有机农业”和“石油农业”的长处,摒弃了它们的短处。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不同地域类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要加快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提出了6种不同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探讨了6种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关于生态农业的思想非常活跃,支持生态农业的人越来越多,搞生态农业试验的科研单位也与日俱增。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江苏省盐城市环保部门,于一九八三年春就向各县、区提出了开展生态村试点建设的意见,想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办出一批符合国情的生态村、生态乡,以至生态县来。一年多来,我市七县一区为搞好试点,做了大量的对基本情况的调查和技术方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已有十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生态村(场、圃)和200多个生态户。  相似文献   

5.
黄峥嵘 《四川环境》1992,11(1):34-39
我省自八十年代初始,已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在不同区域条件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八五”期间试点范围还将会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为生态农业建设规范化提供依据。本文拟写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原则、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解释和评价单项指标群体。通过指标评价方法,既可找出影响生态经济功能的限制因子,又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及配套措施。将有效地促进县级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桂林市生态资源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分析了桂林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导向,提出了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桂林市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基层农业环保事业综合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陆海  高超  李升峰 《四川环境》2005,24(2):60-62
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环境质量恶化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缓解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阴市为例,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强调了区内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性和优势条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指出该市应以为中心城市服务的都市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精准设施农业技术,达到节约水、肥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可持续农业。本文认为,高科技生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唯一战略选择和最终出路。为实现这一战略选择,在继续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个基本国策的同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和资源管理模式,制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管理政策,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是进行综合生态农业示范体系研究的基础,也是神态农业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地理、交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选择,生产经营模式的确定对生态农业经营效益和示范影响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许家峪村的现状和作为冀东生态农业示范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以及适宜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为各级农业和环保部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近几年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理论上作了许多认真的探讨,实践上已由小到大广泛地开展起来,使我国的农业逐步摆脱恶性循环,正在向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明确生态农业的管理原则,而要做到这点,就应该了解生态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归纳诸家之言,觉得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狭义的生态农业。例如,安徽祁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入手,构造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方法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所在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生态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及途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探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四川发展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提出四川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原始森林减少,生态功能削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大,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加速水土流失,城市生活坟圾和工业废弃物、酸雨、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用薄膜的残留、畜禽粪尿污染是四川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四川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是大力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工程;重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产业,以构筑生态安全体系为根基,以公司加农户的产业运管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科技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稻秧田休闲期长、收益低的特点,通过优化夏季、开发冬春休闲期,形成了以秧田夏季3种立体种养为主体,冬春休闲期6种蔬菜(冬菜、大蒜、马铃薯、甘兰、西红柿、阳畦栽培食用菌)开发为突破,冬夏结合适应市场不同要求灵活多变的诸多秧田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现生产上推广应用的3种主要模式每公顷收益均在15万元以上,使秧田土、肥、水、光、热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开创了秧田种养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生态农业”转化的阶段。目前已出现一批自然形成的生态农业典型:①稻-蔗(桑)-鱼-猪(禽)相结合的结构模式。②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③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④农牧渔全面发展的生态模式。⑤旱地浪林草牧型生态农业。⑥城郊菜、奶、果、禽、鱼型生态系统。归纳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水域生态系统,及这三个生态系统互相交错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发展农业,指导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既区别于发达国家日益显示出生态危机的现代石油农业,又区别于我国传统的比较原始的有机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摄取太阳能,把无机物更多地转化为有机物,最大限度提高`能量流、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黔江县农业科技开发途径,找出适合于黔江山区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黔江县于1988年在正阳乡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目前已拟定了黔江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草案)。黔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贯彻执行“以林业为主体、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重点、乡镇企业为支柱”的指导方针。其具体措施为:①发展林业生产,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国营马喇林场面积6889.7ha,计划10年内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江苏省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6种新时期江苏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案例。从农业功能区划、政策保障、科技人才培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出江苏省建设生态农业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可以体现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动美丽环境建设。而稻田生态农业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但是,稻田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投入成本高、基层政府与农户不积极、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以及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建立一套成熟的稻田生态农业环境管理方法,以促进我国稻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牵头,组织农业环境保护分会和自然保护专委会的1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于1993年4月10日至14日考察了眉山、洪雅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状况。该两县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和颁布了2000年总体规划及地方法规。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具体的办事机构(生态农业办公室或生态农业试验站),对编制人员、经费等均得到妥善解决,对实施《规划》和《法规》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