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川省城市社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城市社会生态环境涉及的生产、生活、物质、能量、文化、信息、时空等诸多因素分为三个部份,即生产位,包括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流通能力等;生活位,包括公用设施建设、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环境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物负荷、主要环境因子污染水平等。从统计监测的200多项指标中,选择出32项指标,按理想、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全省18个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文中推荐的评价标准和模式对发展环境科学中的城市生态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四五”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路线图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对建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思路、框架与重点,认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考虑政策改革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建立"两山"转化和环境质量达标的长效激励机制,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激励、突出经济过程全链条调控,突出政策手段的系统优化与协同增效,突出政策执行能力保障。继续推进生态环境财政制度改革,深化绿色价格税费机制创新,推进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并同步推进完善生态环境价值核算、环境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资源环境名录、政策绩效评估等政策实施配套能力建设,构建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的统筹推进,对比国家近年来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推出的新要求,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还存在企业自行监测能力亟需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有待提升、污染源在线监测未全要素覆盖等问题。文章结合目前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的系列要求,提出了推进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即加快构建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区域管理模式;统一监测技术标准等要求,保障监测数据有效整合与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中国石油现代化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全环境要素覆盖,为下一步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工作提供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的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等实际,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改革,分析了本省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速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6.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为客观评估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成效,本研究构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生态环境综合业务调度平台等数据,采用比较法、耦合协调指数等方法,从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制度和经济绩效4个维度,对2018—2020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阶段性成效开展评估。结果显示:攻坚战实施成效显著,全面完成规定的13项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总体较好,有效地促进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然而,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本文建议“十四五”时期应从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领域突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举,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还存在着工作体系不完整、供需脱节和缺少有效的对接渠道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及其特点,并针对现有问题,从建设体制机制和平台、搭建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促进多行业成果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未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其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基于GIS、RS技术,综合分析生物、植被、土壤等因素,利用AHP构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ArcGIS平台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模型;提取各评价指标,计算研究区EQI值,获得其生态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政策和法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时期,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法制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充分性和均衡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要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国家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探索和有效实施的灵活性工作制度,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遵循因地制宜、渐进性、本土化,朴实性以及综合性原则的前提下,需要重点开展优化开发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系统、扩大生态修复范围、优化体制机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从"责任"、"保障"、"机制"三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本文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认为要强化与现有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的统筹衔接,建立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许可限值响应机制,完善排污许可信息共享平台,严格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夯实法律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试点示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个阶段,提出了当前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以及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等主要制度具体要求。立足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从制度标准完善、分级分类分区差异化防控、风险协同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严峻艰巨,亟须正确识别当前的环境形势以及未来的重大环境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本文概述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分析了当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面临的废物产生量大且持续增加、环境风险高、利用处置短板凸显、综合利用风险防控不足等突出问题,从制度优化、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等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方面,提出"十四五"环境保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思路,为编制"十四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2006—2015)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二氧化硫排放量为研究对象,发现以环境约束性指标为抓手的环保绩效考核有效减少了地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且"十二五"期间的政策驱动力比"十一五"期间更强。随着环保绩效考核的持续推进,年轻的省委书记越来越关注污染减排,但与年长的省委书记相比,环境绩效依然较差。总体来说,官员异质性对环境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制度化机制对地方环境治理的驱动效果正在增强。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中央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将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要素—领域—任务”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之后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阶段,即“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国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在“污染减排”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战略领域的划分逐步明确,环境规划要素逐渐充实,落实任务更加精细。而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的充实提高过程中,即“十二五”到“十三五”,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三大领域。要素方面,通过推进“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气、水、土三要素治理纲举目张。任务的重心则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更好地发挥“要素—领域—任务”体系优势,支撑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应在要素层面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领域层面系统整合并统筹协调,任务层面具体落实且创新机制,助力建成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愿景下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愿景一方面加速了全社会电气化发展,致使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对尽早实现零碳电力提出要求,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程更加紧迫而复杂。本文首先定性分析碳中和背景下电力部门的总体转型思路和技术不确定性影响,其次采用电力部门与终端部门耦合的C~3IAM/NET模型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关键低碳技术发展的保守预期和积极预期设计多种情景,以开展电力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和成本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发电碳排放量峰值可能出现在40亿~42亿吨,在2049—2060年有望实现零碳电力,电力部门低碳转型速度和效果因技术不确定性而存在明显差异。2021—2060年电力低碳转型累计投入为171万亿~180万亿元,CCS技术累计减排贡献超过250亿吨,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需达到68%以上,风电和光电将成为主要电力。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趋势,本文判断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期,但继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会上升。此外,"十四五"时期也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盾转化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分异并存期。基于此,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实施"两步走"战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和原则,以及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重大工程,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