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相对丰富的促进可持续消费经验对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日本循环社会法律框架下循环再生利用法和绿色采购促进法对促进可持续消费的作用,以及可持续消费的最新实践活动,并从循环再生利用法律法规建立、深化公共绿色采购评估、发布面向普通消费者产品清单、建立消费者发声通道、提升消费者意识、促进消费者导向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意愿正不断上升,绿色产业迅速兴起;从市场机制来看,绿色消费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绿色消费正当其时。分析发现,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观念,以绿色标准和认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税收和绿色激励机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以及绿色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意识仍旧淡薄,公共政策制定仍不完善,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弱,同时还存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消费理念向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出台绿色采购法、扩大绿色消费品的财政补贴范围、扩大开放等方式推动我国消费向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推动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中国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前期研究表明,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有助于引导和倒逼生产的绿色化,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改善社会绿色转型的治理体系,将对中国整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提出了中国“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消费的总体目标、指标体系和重点领域,认为中国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通过“十四五”规划全面推动相关实践,按照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激励约束并举、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构建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并针对建筑、汽车、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信贷”是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来保证。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制度的建立理念出发,对参与评估的主体、评估的程序、评估管理系统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识别、量化和评估绿色信贷的成本与收益,本文从银行和社会两个角度,梳理绿色信贷的直接(间接)成本和直接(间接)收益的类型和内涵,提出全面核算绿色信贷成本与收益的一般框架,以我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2013—2017年绿色信贷实施情况为例探讨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依据该核算框架对银行的直接成本和收益、社会的直接收益进行了定量核算,对银行的间接成本和收益、社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社会间接收益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商业银行施行绿色信贷能带来利润;近半数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收益率在全行信贷项目平均收益率之上;核算期内绿色信贷节能减排的环境效益累计达1.03万亿元,平均每万元绿色信贷投放带来253元环境效益。本文为实现绿色信贷影响的综合分析、绿色信贷环境外部性内生化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府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中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国合会2018年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新时代”,本项目作为“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下的专题研究,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下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了消费价值差模型,并以此结合量表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消费价值差对消费者绿色商品的消费意向与市场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消费价值差越大,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和市场需求程度越低,其中效用价值差与环境价值差的反向影响最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及企业在制定相关政策及设计推广绿色商品时,应重视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具有差异性的环保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期间,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对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绿色消费衡量指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了反映消费产品、消费行为、消费结果绿色,同时又涵盖衣、食、住、用、行等当前消费重点领域的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消费的现实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十四五”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展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推进绿色消费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遇期,生态环境部要求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方法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进展及在不同领域的布局情况。各地区针对具体领域的规划目标、行动部署等各有侧重,但区域视角下研究仍比较缺乏。地方生态环境规划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履责的重要依据,本文构建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内容的分析框架,对28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山西、贵州、西藏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各地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举措,总结完善制度体系、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在分析各地区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应对气候变化区域研究的不足,可为构建央地协调整合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完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色消费,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而逐步体现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消费什么主要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政府难以强求;是否消费绿色产品,受到收入、受教育程度、追求品质的动机等要素影响,购买消费品时还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制约。绿色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体健康和社会需求,还要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要求,以实现消费品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宣传教育、率先垂范等途径引导公众更多的消费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绿色转型测度与绿色消费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性绿色转型指标和指数体系,测度了中国2004—2018年绿色转型进展。从计算结果看,2004—2008年,绿色转型指数逐年大幅提高;2009—2015年,绿色转型指数上升趋势减缓;2016年以来,绿色转型指数出现略微下降,其中,生产领域绿色转型指数的增大对整体绿色转型程度的提高起着关键支撑作用,但生产领域绿色转型增速开始放缓,消费领域绿色转型指数下滑趋势明显。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转型,针对消费领域亟待构建形成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强化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机制,使得绿色消费成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新抓手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四五”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路线图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对建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思路、框架与重点,认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考虑政策改革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建立"两山"转化和环境质量达标的长效激励机制,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激励、突出经济过程全链条调控,突出政策手段的系统优化与协同增效,突出政策执行能力保障。继续推进生态环境财政制度改革,深化绿色价格税费机制创新,推进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并同步推进完善生态环境价值核算、环境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资源环境名录、政策绩效评估等政策实施配套能力建设,构建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生态产品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政策工具相继出现,致力于将自然给予的生态产品资本化,并赋能经济发展。其中,衢州市柯城区的“一村万树”项目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本文对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项目及其绿色期权模式进行研究,结合部门统计数据和空间信息数据,对“一村万树”项目实施区2018年的生态效益进行核算,并选取柯城区2010—2018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析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八条设计原则,定性分析了“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的合理性。结果显示:“一村万树”实施区2018年的生态效益为124.63亿元,约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估算值的1.68倍,说明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实施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柯城区“一村万树”项目以及绿色期权模式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的乡村绿化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欧盟考虑在气候变化立法中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旨在消除境外企业由于碳排放成本不对称而获得的价格优势。这一机制对于欧盟对冲减排压力、助力工业回流、增强气候领导力以及推动绿色转型大有裨益。作为一种碳关税政策,该机制确有贸易壁垒之嫌,在国际法上存在较大合法性争议。但未来欧盟可通过制度设计使其符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20条,进而获得实施可能性。对我国而言,该机制实施必将会在诸多领域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可倒逼我国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调整升级。基于此,今后我国应自上而下完善碳市场建设,适时推动“碳交易+碳税”复合政策双轮驱动;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促进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在法律对策上,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与规则制定;完善气候治理体系;促进低碳外贸发展;健全可再生能源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绿色执政方略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全国土地会议”,从“节约粮食和土地资源”到“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从“可持续发展”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顾历史,绿色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本研究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为资料来源,基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方法,使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和KH Coder可视化软件,对重要文献选编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共产党绿色执政理念有关文字表述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系统梳理绿色执政理念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绿色执政理念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走好“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点上绿色发展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