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洋具备高效的固碳能力和巨大的碳汇潜力,完善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碳汇相关政策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旨在为未来海洋碳汇交易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海洋碳汇交易的实现需要以政策环境作为推力,利益动机作为引力,社会责任作为压力。其次,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以自愿市场为主的探索阶段、自愿市场到履约市场的过渡阶段和以履约市场为主的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关键点需要加以分析。最后,在法律保障方面要注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资金方面可以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资金保障;在技术方面需要组建专业机构开展科学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产业污染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探索环境政策制定的范畴及其经济含义就成了OECD环境工作的核心。30年来,OECD一直大力提倡使用功能完善的市场手段,尤其是应用合适的价格政策和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及其策略,从而达到环境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谈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艰巨的任务。投资是环境保护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投资就没有环境状况的改善。近年来我国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开拓了环境保护投资渠道,这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环保投资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环保投入不足,缺乏制约机制,技术水难落后,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有的放矢,以增加环保投入为主要突破口,以建立有效的环保制约机制为保证,提高环保投资技术水平和构建合理管理机…  相似文献   

4.
吴卫星 《绿叶》2012,(5):20-24
传统理论与实践将国家视为环境公共利益的守护者,由于环境利益代表机制的缺陷等导致了政府规制的失灵。斯德哥尔摩会议则开启了环境保护基本模式的转型:从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转向个人环境基本权利的保护。环境权的确认有效解决了环境利益代表机制的困境:每一个人既是个人环境基本权利的拥有者,也是环境公共利益的合法代表者,这就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危害与资源利用问题中,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不完全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为了揭示这种矛盾性,从市场对环境的失灵,社会与个人利益,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资源开发技术的变化与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分析了市场经济在环境、资源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法律手段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比市场手段更有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政策过程理论,以某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为案例,对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粮食收储部门、科研单位、农资生产商、农资流通主体、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八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特征以及与政策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构成了试点区错综复杂的治理格局。在政策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明显,存在着因有效互动不足造成的政策制定缺乏共识,政策执行成本较高、阻力较大,政策评估有待完善等问题。虽然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除部分农资流通主体外其余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但尚未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且与政策良性互馈的局面,需从政策过程视角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创新创业和精准扶贫这一时代背景,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贫困地区农民实施生态创业策略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该地区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式发展,有效实现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而生态创业如何帮助农民脱贫是当前有待研究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参与式扶贫理论,从角色和支持内容两方面对农民生态创业减贫活动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并结合环京津贫困带的区域特点,对农民生态创业减贫机制进行设计和总结,研究发现:孵化协调机制、市场对接机制、项目引导机制、支撑服务机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相互协调有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从提供孵化培育平台、打通市场通道、加强参与式项目引导、完善支撑服务链和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当前的环境治理困境中突围,促进环境政策预期目标的达成,发挥环境政策评估应有的作用和效应,考虑到环境的公共性及环境保护的外部性特征,将公众参与纳入环境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诉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环境政策评估领域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归纳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公众参与环境政策评估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信息壁垒的客观存在、环境保护外部性的难以避免以及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保障的缺位,因此,在对环境政策评估领域中的公众参与特点进行论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先行、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提供公众利益的集中表达机制以及借助环境大数据发挥环保舆论的效用等四方面的路径设想,并补充以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体现区域发展外部环境公平,调整生态保护和受益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措施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10.
环境负效应的生态补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一些行为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寻求有效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减少或缓解环境的负效应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完善生态补偿的生态税费制度,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体系,是实施环境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改革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三方治理是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有效模式,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内涵不清晰、理论架构未建立、关键问题待突破、政策路径不明确等问题,系统设计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路线图是当前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在对第三方治理内涵的解析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中心公共经济论、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理、规模经济及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架构,综合分析第三方治理的理论依据及作用机制。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梳理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演进情况,并立足于我国环境公用设施建设和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第三方治理的发展现状,剖析成效及问题,提出构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环境监管体系、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市场价格体系和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政策机制改革框架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了消费价值差模型,并以此结合量表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消费价值差对消费者绿色商品的消费意向与市场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消费价值差越大,绿色消费行为意向和市场需求程度越低,其中效用价值差与环境价值差的反向影响最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及企业在制定相关政策及设计推广绿色商品时,应重视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具有差异性的环保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17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经济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政策之一,创新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为了更好地为有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信息,提高政策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方法,对2017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并指出了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上看,2017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应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环境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2016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为有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信息,提高政策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方法,对2016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对年度环境经济政策实践进展总体状况进行了研判,并指出了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上看,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成为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特别是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环境税费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环境质量导向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应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环境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Garrett Hardin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biologic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various approaches to allocating natural resources. His work has been based largely upon the theory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principles to analogous social processes. He points out that policies that are morally appealing, because of their short-term benefits, may lead to disaster in the years ahead. His recommendations have stimulated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and have been the object of moral criticism. They should not, however, be dismisse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Ralph H. Lutts is director of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He is also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the 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ampshire College, Amherst, Massachusett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can compete with policies on oth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limited economic resour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alternative policies on citizens’ preferences for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was implement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observable and unobservable contextual effects of competing polices on climate change valuation. Individuals are also investigated about their endowment of knowledge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uch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tizens’ val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context-dependent competing policies. The valuation rises as the number of competing policies increases. This increment becomes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when the competing policies are related to specific problems such as forest fires a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valuation also rises with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endowed by the individual about the climate change problem, an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fear and sadness.  相似文献   

17.
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rends in coal mining and industrial areas was attempted in this work. For this purpos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ference scale characterizing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proposed by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 The methodology involves three main components: social research, the opinion of environmental exper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new or existing indices. A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region of interest. Environmental experts carried out a survey, and the weights of specif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fuzzy Delphi method and pairwise comparison. The weight attributed to each environmental problem was computed, using new or existing indices (subindices)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EQI comprises a combination of the subindices with their own weights. The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a heavily industrialized coal basin in northwestern Macedonia, Gree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index may be used as a reliable tool for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different area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EQI trends on an interannual basi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lready implemented by the responsible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的第一年,2020年我国迎来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大考,“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市场规模接近6900亿元,下达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59.13亿元,主要用于示范性农田和工业场地修复、全国土壤环境调查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等,资金整体落实情况较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是支撑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指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水平。本文基于土壤环境修复政策指南和招投标数据库,从政策、市场、队伍、项目、模式、问题、展望等方面系统分析了2019年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咨询服务业发展状况、水平与特点,提出了修复咨询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咨询服务市场、开展土壤环境管理和社会投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文玉 《四川环境》2004,23(1):100-104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的基础上,建立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观、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有机增长,不断完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