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2.
周波 《环境教育》2012,(12):49-4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作出部署。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系统更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相似文献   

3.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胡顺高 《环境教育》2013,(Z1):67-68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理论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超前开展前置评价,强化污染防治和风险削减,推广绿色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修复与治理,宣贯生态保护理念,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得出: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前提,企业高层重视是促进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不触碰生态红线、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的职责是企业促进绿色、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庆油田在黄土高原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建设西部大庆过程中所面临的油田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总结探讨了长庆油田以企业文化、数字化油田、集约用地、研究配套实用勘探开发技术、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及管理创新等手段对建设生态化油田进行探索,实现企业发展、生态保护、企地和谐,通过油田的开发改善和促进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10):25-25
9月18日,由河南省环保局、省电力公司联合举办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郑州圆满落下帷幕。张大卫副省长出席论坛并代表省政府首先致辞,从生态文明与文化、生态文明与责任、生态文明与境界三个方面介绍了河南省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绿叶》2020,(Z1)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建设生态文明,不能离开文化范畴的深入考量。生态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生态文明范畴和视野下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是人类新的文明和文化方式。没有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王宇杰  张铁军 《青海环境》2023,(2):62-66+7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层面的理论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除了西方唯“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进行分区,并对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指出我国生态文明模式创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地区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建水泥企业选址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企业厂址的选择和确定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经营和发展,本文从政策法规、技术经济及环保等层面对目前水泥企业厂址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高管态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会产生重要影响。为充分了解企业高管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涉及的环境信息沟通、披露制度、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16家上市公司高管进行访谈调研。研究发现,多数高管视社会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环境信息需求为较大的潜在风险,非强制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选择性披露的主要原因,企业重视环保投资但信息公开能力建设不足,环境信息公开对企业价值影响较弱。本文提出编写环境信息公开指南及实施细则,提升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能力建设,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奖励形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重点讨论影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撑产业等发展因素及政府、机会这两大变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应从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等角度促进大气污染治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东泉林纸业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探讨出一套建设生态纸业的成功模式。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原则及构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依据这一体系对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确定可靠而有效的政策方针。文中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选定标准、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以及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对于持续发展的表征指标及对目前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还需要长时间和切合实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全新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凸显循环经济理念,用专业长负责制实现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联通。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以精品课建设为载体,从循环经济视角探讨了专业长负责制的推行,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我国有机肥产业发展及财政补贴现状。以江苏省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方式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企业招标、资格认证、评分审核等措施,扶持有机肥生产企业建设,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提出了借鉴江苏补贴模式,从经济上加大有机肥产业扶持力度,加强质量保证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支撑、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的资金需求周期长、盈利性较弱,极其需要开发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识别了开发性金融引导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构建生态产业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园区环境能力建设等,并进一步分析了各领域的建设目的、重点项目及实施主体。同时,从加强多方合作、优化投融资方式等角度,提出提升开发性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钟科  谷声文  杨蓉  杨敏 《四川环境》2012,(5):128-133
循环经济建设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短缺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的有效模式。本文对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成效较显著的试点企业——川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估。通过建立企业循环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模糊评估模型,系统分析了企业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竞争力水平。报告的评估成果显示,经5年的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截止2009年,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强”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