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废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应对城市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管理挑战的国际趋势,我国也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本文介绍了国际“无废城市”实践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无废城市”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废城市”的推进政策与实施措施存在国别差异,我国的“无废城市”采纳了“问题导向”的推进策略,而高收入国家则是“目标导向”。最后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蓝环境)展示了对标"无废城市"建设的固废治理"瀚蓝模式",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近年来,"无废城市"建设在全国多地掀起热潮。"无废城市"对系统解决城市固体废物管理问题、加快实现减污降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源型城市所处的阶段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相应产业转型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丹  鲁永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92-195,198
从探究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出发,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型城市中技术、制度与产业演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问题源于对技术和制度的抑制,以及产业结构的锁定,突破现状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议针对资源型城市全生命周期特征进行三者间正反馈效应等协同演化机制及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实践和决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分析川渝地区主要页岩气区域长宁、威远和涪陵页岩气钻井作业主要特点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页岩气钻井不同井段及不同钻井液体系钻井固废性质特点,针对页岩气钻井水基固废和油基钻屑两大类固废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川渝地区页岩气钻井应分井段或分不同钻井液体系固废进行收集并分类采用不同处置利用技术进行资源化处置利用,可达到更经济安全环保的利用效果。水基钻井固废就地生物处理资源化土壤利用是最优先择,第二选择是就地作为井场公路及井场场地路基建设利用,其次才是制成水泥块或免烧砖,最后才是转运制砖利用;油基钻屑的处置利用最关键的问题是争取脱油能按一般固废对待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或规定争取,脱油后的油基钻屑最好的资源利用方式应是协同水泥窑焚烧处置,其次制成水泥块或作井场路基材料利用。同时针对性提出了页岩气钻井固废分类处理利用等方面的建议措施,对油气勘探钻井环保决策管理者和工作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化“无废城市”次第推进过程中的绩效产出,本研究结合地方和中央的成本—收益,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稳定策略得出,地方是否积极主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主要取决于治污成本是否大于建设成本,而中央需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以实现绩效产出最大化。据此,本研究提出平衡地方成本—收益、选取恰当城市优先开展、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推行多样化的开展模式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制定“无废城市”次第推进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是近年各类政策、法规、标准的要求,从固废资源属性入手,全面分析和评价固废资源属性特征,有利于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固废资源属性特征评价体系缺失、资源属性数据缺乏等问题,以有色金属工业固废为例建立了一套资源属性评价体系。从有色金属工业固废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属性,以及使其成为固废的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等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14项指标,并以锡尾矿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除能量维度外,对锡尾矿开展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潜力较大,其最具潜力的利用途径是回收有价金属,其次是作为陶瓷制品的原料,评价也指出未来在锡尾矿作为建材利用的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强研发和应用推广。评价结果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描述,为锡尾矿资源化利用方向提供了具体参照和指导,也为探索固废资源属性全面评价、完善固废资源属性数据库提供理论和方法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目前水基钻井固废均送当地制砖厂处置利用存在的处置费用高、潜在 安全环保风险大的问题,在简要分析西南油气田水基钻井固废的产生量、来源、特性、组成性质等基础上,提出了依据不同水基钻井液体系对钻井固废进行分类的方法,并重点论述了气体水基钻井固废、聚合物钻井液体系 固废、磺化钻井液体系固废3种水基钻井液体系所产生固废的污染物性质,相应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方法第1优选分别为:直接/生物处理土壤利用、生物处理土壤利用、制烧结砖/生物处理土壤利用等,提出了相关结论建议,对油气勘探钻井环保决策管理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将“长江保护修复”列为标志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战役之一。其中,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一是固废处理处置规划不系统,呈现“碎片化”,在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分布、处理处置工艺、产业链条,以及主管部门及其政策资金安排、行政区划等方面缺乏整体的区域规划。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山东省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省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危废处置及利用现状、城市矿产利用情况、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主要经验,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抚宁县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通过对功能分区的划分、公共开敞空间的确定、道路景观轴线及视线通廊的控制、城市整体高度的组织,打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组团、营造充满魅力的公园、活力的社区邻里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旨在激发城市的活力,创造一个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生活居住为主体、充满活力的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12.
工业兴市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化工城又是葫芦岛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科技领先、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提高城市品位,力争全面达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标准,营造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中村"改造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及可行性,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城中村"土地利用混乱,效率低下,而且各种配套设施极不完善,给城市建设带来诸多问题急需改造;另一方面,"城中村"大量低效利用的土地经过开发整合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并具有可行性。"城中村"的改造需要政策支持和科学的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价值,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三效合一。  相似文献   

14.
北镇生态市建设具有基础条件好、生态环境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面源污染较重,以及资金短缺等。通过分析北镇生态市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期为其生态市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介绍了生态市的发展历程、内涵及意义,重点对我国生态市建设指标的修订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建设生态市需加强领导,确保生态市建设有序进行;编制建设规划,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目标责任制和投入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秦皇岛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市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秦皇岛建设生态市的意义、基础条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沿海城市日照为例,从转变发展思路、实践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资源环境优势、增强区域持续竞争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抓好“小循环”,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搞好“中循环”,构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进“大循环”,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在当前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面临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双重压力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条好路。  相似文献   

18.
陈春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79-1283,F0002
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吉林省辽源市为案例,探讨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空间问题;在理论框架分析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区和市域两个尺度提出辽源市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迁安市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迁安市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较大,采取钢铁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副产品、工业固体废物、余压、余热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In March 2012, a brownfield site in Cologne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reen garden on red clay”, when a community garden called NeuLand (new land) was crea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 how far NeuLand is typical for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2.0, focused on local problems at people's doorstep rather than global critiques of political systems, which finds its expression in direct actions typical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 e.g. “green flash mobs.” Its potential to provide a blueprint for imagining and enacting alternative futures and new ways for citizens to claim their “right to the city” is being assessed. NeuLand provides an experiment with new forms of (urban) commons and possibly a (re)turn to the “liveable city” to replace the current neoliberal idea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Harvey, D., 1989. From manageralism to entrepreneur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71 (1), 3–17], developing new solutions to problems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city development that extend beyond the voluntary engagement of citizens within the logic of the neoliberal “big society.” Extending the scope beyond the analysis of urban gardening projects as examples of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or as vehicles for fostering community cohesion, integration or social capital, the NeuLand experiment is linked to wider debates of alternative and more sustainable socio-ecological futures than those currently practised in the newly “neoliberalizing cities” of Germ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