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行业是碳排放量的主体,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减排的主力军。目前,火电行业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指出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措施,分析了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并对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进行了展望,阐述了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之后,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由过去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向低消耗、低污染理想模式转型的契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对实现能源品种多元化、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发展低碳工业具有重要的技术辅助作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了深圳市与国外部分低碳城市的差距,并提出了发展深圳市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大省,因而节能减排的压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而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山西省低碳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典型能源城市的朔州市为全省低碳环保发展树立榜样,为此,《中国环境管理》就如何加快推进高碳能源城市向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变化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低碳经济浪潮.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与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加上人口众多,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而保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尚不完善.在分析、借鉴国外有关法律规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转变传统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坚决实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也成为中国可持  相似文献   

7.
钟钢  曹丽君  贾玮 《四川环境》2010,29(5):82-86
通过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评估,分析其低碳发展的能源特征、经济特征与人力特征,并确定工业园区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能源。基于能源-碳减排(EC)、经济-能源-碳减排(EEC)和人力-经济-能源-碳减排(HEEC)三种不同情景,在未来发展的一定规划期内,对工业园区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能源进行规划分析,确定其年递减率,从而实现工业园区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评估与规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第一大CO_2的排放国,在面对气候问题过程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必须建立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如坚持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9.
低碳炼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钢铁工业不同工序和不同流程CO2排放状况的分析,指出低碳炼铁是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炼铁的第一步。对国外低碳炼铁技术作了介绍,并对低碳炼铁技术的现状、发展和创新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能源法律体系不仅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还承载着低碳和减排的使命,建构合理而可行的、具有低碳内涵的能源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法律体系的基础。在将要逐步完善的能源法体系中应基于我国能源结构及其现实禀赋认真全面落实低碳经济的主要制度,将低碳经济规律全面、具体地贯彻和体现在能源法体系中,采取可行的举措和步骤逐步提升能源法律体系的低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宁夏的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高碳特征,煤炭与电力行业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约1/2,工业产值又占据宁夏GDP的半壁江山。低碳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减碳是对宁夏经济的重大考验与挑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宁夏各行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各相关产业区域专业化系数分析,提出宁夏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定量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1995-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提出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核算碳排放责任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对于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径至关重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区域发展特征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减排进程,开展碳排放责任研究有助于引导东北地区城市低碳发展。本研究分别从“生产者责任原则”“消费者责任原则”“供应者责任原则”三个视角构建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计算了东北地区36个城市的碳排放,并分析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多种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存在差异,碳排放的分布特征与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本研究将为东北地区城市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其他城市的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研究一直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高质量的城镇化有利于碳排放减少及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本文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三个维度高质量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当前的人口高质量城镇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也具有一定碳减排作用,但现阶段土地高质量城镇化增加了碳排放;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劳动力结构转型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土地财政在土地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经济集聚在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5.
H作业区经过对节能减排中问题的总结,实施了哈得四联合站放空气回收轻烃外输、哈得一联合站二段气回收、污水闭路循环回收利用、淡化水流程优化等节能减排工程,促进了节能减排,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Kaya公式的基础上对环渤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对各省市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其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各省市碳排放量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结合研究结果,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绿色能源、宣传低碳观念角度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经济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产值结构偏离趋势。采用shilt—share方法分别对西部大开以来内蒙古、西部和全国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比较分析发现,内蒙古的结构红利不显著。因此,近年来内蒙古经济虽有良好的增长绩效,但其资源依赖型增长正通过价格机制和制度效率两个途径制约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变迁,即存在潜在的资源诅咒问题。  相似文献   

19.
A number of schemes to increase household energy efficiency have operated in the UK over the last 5–10 year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ir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reducing household energy use, carbon emissions and fuel poverty. It then draws on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these schemes, and published plans for their continuation, to model an extended and expanded Household Energy Efficiency Scenario to 2020, using an integrated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model of the UK.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such scheme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households, much more ambitious schemes than those currently implemented will be necessary to offset the underlying growth in these emissions. Finally,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UK government's own estimates, in its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from such schemes to 2010.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government's estimates are somewhat optimistic, and that it will need substantial new policy measures beyond those already announced if its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in this area are to be met.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