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EOF第一模态反映全区一致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5年3月6日济南市MODI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ENVI5.3为平台,利用改进的暗像元算法,进行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济南市平均AOD为0.454,南部山区处于低浓度梯度,西部地区处于高浓度梯度,东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济南市AOD与其地势(DE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负相关,与人类活动呈正相关。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分区分层治理、建立生态廊道、转移污染企业、提高植被覆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建立了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2.5的线性关系。分析了2008年~2012年四川省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以成都市为特例分析了2003年~2012年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结果显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2.5的线性关系较高;川西高原具有较低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康定、马尔康、西昌、雅安等地年均气溶胶光学厚度约0.2;四川盆地区域具有较高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成都、德阳等地为代表,年均值在0.8~1.0之间,并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成都市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城市特点。这些时空分布的特征与四川省的工业情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SEBAL模型,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及MODIS卫星产品数据,估算出2001~2017年若尔盖高原空间分辨率1km的蒸散量,并分析了若尔盖高原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SEBAL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若尔盖高原区域的蒸散量,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介于0.53~0.75之间,计算误差小于35%;(2)从时间变化上看,2001~2017年若尔盖高原单位面积年均蒸散量介于546.32~627.37mm之间,并呈波动上升趋势,若尔盖高原97.20%面积的蒸散量为轻微增加等级;(3)从空间上看,若尔盖高原单位面积年均蒸散量总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趋势;(4)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草地、林地和湿地)的蒸散量具有差异,17年平均蒸散量表现为湿地(598.17mm)草地(587.46mm)林地(549.83mm)。研究结果为揭示若尔盖高原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被变化监测与预测是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8年MODIS EVI遥感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研究区EVI的动态变化速率,结合t检验方法判定EVI变化显著性,应用Hurst指数模型预测乌蒙山地区植被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植被总体趋于改善,变率为0. 004 9/yr,变化趋势曲线呈“双峰单谷”型,空间上呈“东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格局;(2)乌蒙山地区EVI极显著改善区域比重为61. 98%,显著改善和不显著改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1/3,退化区域比重为5. 64%;(3)研究区植被以持续变化序列为主,占比约为59. 5%,持续退化约为0. 6%,反持续性改善约为25. 13%,反持续改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持续退化主要零星分布在城市区域;(4)研究区植被治理需加强监测,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植被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乌蒙山地区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该区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鄂尔多斯盆地某地区石油开发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区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石油开发等经济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最大值合成法(MVC)对研究区1989—2010年植被覆盖度遥感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进行解译。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油开发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及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对研究区制定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政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OMI卫星的OMITO3e臭氧总量日产品为基础,分析2005~2015年间四川省上空O_3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上,区域内近10年O_3累计值大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O_3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广元、巴中、南充、达州四个城市为核心的川北城市群以及四川盆地中央。低值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攀枝花地区。(2)时间上,2006~2009年有明显的下降,2015年O_3增加幅度尤为突出;季节上表现为O_3春夏高、秋冬低;月变化特征表现为,O_3最高值出现在春季的4月,最低值出现在秋季的10月。(3)四川省上空臭氧时空分布受太阳辐射、地形、云量、源等各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1年~2012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数据,研究西北5城市(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和乌鲁木齐)API的变化特征,同时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5城市首要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空气质量等级以Ⅱ级良为主,日数为2 454~3 292d,比例在56.1%~75.2%。(2)5城市API指数变化规律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从多年API年均值来看,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较高,银川和西宁相对较低,而且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宁波动较大,西安和银川变化相对比较平缓;5城市的年变化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总体上夏秋季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冬春季。(3)西北5城市API和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显示出不同区域差异性。API和温度、降水与能见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西宁、银川和兰州API与相对湿度为显著的负相关,西安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乌鲁木齐则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兰州、西安和乌鲁木齐API与风速为显著的负相关,西宁和银川API则与风速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采暖和沙尘天气分别是影响我国西北5城市冬春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但尚铭  但玻 《四川环境》2012,(4):140-142
根据连续2天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实例,2011年4月26日AOD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区附近,27日迁移至德阳中部;27日绵阳城区及其附近的AOD次高值区是由当地累积、扩散而成;高值区的迁移与大气流场和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气溶胶颗粒物不属于四川盆地之外输入;较之以往更详细地展示了当地AOD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沈阳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分布特征,分析了2019年沈阳地区激光雷达组网监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不同空气质量下AOD分布特征及与颗粒物浓度、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各雷达点位AOD季节特征存在差异性,从空间分布看,市区中心AOD相对较高.在冬季重度及以上污染天中,AOD大于...  相似文献   

11.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森林公园的政策演变和发展历程,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6个时间节点,采用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叠置分析、矩阵分析、皮氏积矩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快速成长、规范建设、转型发展、生态开发和全面提升6个阶段。(2)空间分布格局数量上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维持"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面积上,规模较大和较小的国家森林公园呈现集中分布,中等规模的则散布于全国。(3)国家森林公园空间态势呈现不均衡性,但不均衡性程度逐渐减弱,分布范围逐渐扩大,重心向西偏移并趋于稳定。(4)影响机理上,水热气候条件是其演变的基础动力,森林资源是直接动力,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在两者的基础上又推动了其进一步演进。国家森林公园的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数量则受社会条件和政策条件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国家治理方式造就的点状地理事物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0年MOD13Q1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近年青海湖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植被覆盖度与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呈中部高、西北低的态势,中高覆盖度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60%以上;近10年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NDVI在年际尺度上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3500—4000m、坡度2°—6°的缓平地上;阳坡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阴坡,而平地最小。  相似文献   

14.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OMI数据反演得到的多时相NO_2浓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为0.125°×0.125°),分析了2005~2017年西南地区四省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及重庆市)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7年间,西南地区NO_2柱浓度年均值较小,13年的年均值为1.801 5×10~(15)molec/cm~2。年变化整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而月变化呈内凹型分布;(2)空间分布上呈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并且跨度较大,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西部地区的NO_2柱浓度年均值大于10.0×10~(15)molec/cm~2,而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NO_2柱浓度低于1.0×10~(15)molec/cm~2;(3)云南省的NO_2柱浓度最低,重庆市的NO_2柱浓度远远高于其他3个省;此外,云南省的年变化最为平缓,而重庆市的变化幅度最大;(4)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气象要素、人口密集度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6.
光学遥感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源,被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度反演,但南方丘陵地区常年多云雾,受云雾污染,像元质量下降。受丘陵地形的限制,地块破碎化严重,加之南方丘陵植被类型多,植被光谱变化较大,这些因素造成了植被覆盖度提取的准确度降低。为了提高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反演的精度,提出一种整合光学与SAR影像的反演框架。以Sentinel1A和Sentinel 2A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首先利用Sentinel 1A的光谱特征去除Sentinel 2A影像上的云像元,再使用光谱归一化减弱植被的光谱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扩展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用于反演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该框架能有效恢复云污染的像元,端元和影像归一化后,降低光谱异质性,反演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的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为0. 14,相关系数为0.95,接近地表植被覆盖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成都市基于激光雷达和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激光雷达资料的适用性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激光雷达与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相关性较高,说明激光雷达的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成都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整体较高,全年AOD的平均值约为1.00。(3)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差异明显,呈现出冬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小的特征。(4)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呈"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1月,谷值出现在6月;(5)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特征显著,一天当中12:00达到最大值,17:00左右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典型山区县域城市——沂源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获取Landsat8_OLI数据计算NDVI指数,进一步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实现对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 NDVI能够有效准确地获取地表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状况;(2)将求取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实际数据通过统计描述特征进行相互验证,总体精度约为80%,验证了像元二分模型的可行性;(3)沂源县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趋势,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活动成整体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夜间旅游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马蜂窝旅游网上2016—2020年的重庆中心城区地理标记照片,运用DBSCAN算法、时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探究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轨迹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与国内外游客总量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和节假日是影响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的重要因素。②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规模逐年递增,游客量方面,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夜间旅游旺季为4月、5月、10月,热门时间段为18—20时,20时达到峰值。③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旅游AOI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倾向高级别景区(点)、城市商业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山脊线、水岸线和重要文化空间。④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行为轨迹以单节点轨迹为主,部分为区域内轨迹和区域间轨迹,单节点轨迹倾向知名度高的夜间旅游节点,区域内轨迹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区域间路径轨迹以“A→B”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