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对于指导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央还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五大执政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去落实科学的思想,以创新的精神去发展创新的理论,以完善的制度去保证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央还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五大执政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去落实科学的思想,以创新的精神去发展创新的理论,以完善的制度去保证长期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人类在向大自然攫取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因此,我们要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杰 《环境教育》2014,(1):86-88
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物质情境,就是要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使之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当全社会都在一味搞开发的时候,政府要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负责,在发展和生态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必要途径。要想建设这样的经济,就必须对现有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强化环境保护与管理。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之一—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控制其运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程度与范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坚持公正补偿、节约、平等和慎行等原则.社会各群体都要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一、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系统论述了青海省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其发育分布特征,提出青海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护治理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2005年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范娟  冯晓波 《环境教育》2008,(12):62-65
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危害性强、影响面广得不到有效处置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是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究竟如何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环境问题,除了要搞好宏观调控之外,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靠科技的发展和投入的保证;二是靠严格的环境管理。我国早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将“强化管理”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茂之一。当时把强化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V读是,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强,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环境治理.同时相当一部分环境问…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与经济都常常会出现矛盾。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环境与经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寻求和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以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注意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环…  相似文献   

20.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Z1):111-111
<正>范英才,男,1961年出生,现任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厂长。作为企业领导者,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始终坚持"环境是潜在生产力"的治企理念,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油气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并存"作为检验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