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质量控制是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方法、量值溯源性、数据库与模型等。从人员、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方法比对、量值溯源、期间核查、数据库和模型的维护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控制,对提高应急监测质量,发挥预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宜昌市环保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为例,对目前中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建立应急监测专门机构、完善应急监测机构体系和网络、建立应急监测信息库和提高应急监测实战能力等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方案,旨在尽快提高中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3.
罗龙胜 《四川环境》1997,16(2):63-66
本文就目前基础环境监测站存在的具体问题,强调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建立质保机构,深入细致地加强质保工作,完善监测质量管理,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国家对现代化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石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研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资源共享机制等建议,为下一步中国石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包括日常准备、应急监测、结果发布、跟踪监测、经验总结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陈斌 《绿色视野》2012,(3):42-44
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继我国设置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之后,进一步强化对江河湖海实施水质监控的重要举措。水质自动监测具有连续及时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加强快速处理应急事件的优势,它的发展将逐步实现由人工间断监测向自动连续监测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将文 《环境教育》2008,(8):68-70
从四川大地震环境应急监测中可以明显看出,环境应急监测对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从北京奥运期间水、气等常规监测可以看出,环境监测可以让市民安心,运动员放心。《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负全责,这无疑促进了环境应急监测、常规监测以及在线监测的发展,推进了环境监测法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技术支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机构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技术发展缓慢、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等问题,可通过完善制度、转变工作方式、发挥质量监督员作用、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拓展质量管理范围等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质自动监测站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通过建立以应急制度文件架构、应急监测系统基本情况介绍、监测工作安排、应急监测清单、应急设备操作规程、应急监测结果记录表、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练等内容为主体的水质自动站应急运行制度,可显著提高应急工作效率,顺利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工作。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建立一套能引起领导足够重视的水质自动监测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管理人员介入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机制,编制水质自动监测站应急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测质量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始终都是监测工作的灵魂。为了搞好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本文从质量的含义、质量方针的制定和质量保护体系的建立等3个方面,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应急监测体系作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研究,将监测体系分为应急监测预案、装备体系、技术体系、能力体系、信息体系五个部分,为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关键时期。展望"十四五",应从发展的视角看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控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在考虑历史因素的基础上兼顾地区间的公平与效率,切实发挥环境管理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迈向"环境质量导向的总量控制"。要落实改进总量控制和质量控制效果的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建立环境质量与总量控制的量化联动关系,推动城市—单元—行业的精细化总量控制管理,丰富总量控制要素,强化服务于总量控制的能力建设,建立总量控制目标下公平的环境责任划分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和通州区1320份居民家庭水—能消费行为调查问卷为样本,采用参数估算方法,核算了家庭洗澡、做饭、清洁、制冷供暖四类主要水—能消费行为的人均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和碳排放量,运用统计检验识别了不同人群的主要消费行为、碳排放特征,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人群的各种消费行为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水—能耦合行为相关的人均用水量为26.9 m~3/a、电耗为254.1 k W·h/a、燃气消耗量为27.8 m~3/a,分别约占家庭全年消耗/排放总量的65.6%、31.8%和50.4%。水—能耦合行为相关总碳排放量包括居民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量和水耗的水资源生产和处理过程间接碳排放量。案例地区居民家庭水—能耦合相关总碳排放量为376.7 kg CO_2/a,占家庭总量的40.1%,其中间接碳排放量为36.1kg CO_2/a,远低于直接碳排放量。这一结果说明城市水、能资源和碳排放协同管理需要重点关注消费端。从消费行为来看,家庭用水量中洗澡和做饭占比最高;用电量中不同季节行为差异较大,冬季洗澡用电占比最高,夏季制冷用电占比最高;各个行为的碳排放量在不同季节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冬季和春秋季洗澡碳排放量较高,夏季制冷碳排放量较高;高用水量人群洗澡和做饭行为的用水量绝对量和占比均较高,高碳排放人群的洗澡碳排放绝对量和占比均较高。从影响因素来看,洗澡行为变量对总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高于做饭和清洁行为。研究表明,关注不同类型居民家庭的水—能耦合关系及相应的碳排放,尤其是洗澡和制冷行为,是家庭碳减排高关注度的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14.
流域水质监测是流域水环境改善与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为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环保、水利、流域管理等众多部门均承担了一定范围内的流域水质监测工作,但由于监测方法、取样断面等方面的差异,各监测机构的数据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流域水质现状评价、预警预报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本文以长江流域的跨省界断面为研究对象,对构建流域水质综合监测体系进行初探研究,对于确保流域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中金  黄昀  周优良 《四川环境》2006,25(4):123-126
对重庆市农业环境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城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硝酸盐污染;加强全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开展预警监测;加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开展农业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控制研究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林伦志 《四川环境》1991,10(4):52-57
本文从污染源调查、监测方案、布点和采样、样品保存和前处理、监测分析、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等方面,讨论污染源水质监测的质量保证。强调质量保证体系应当贯穿于污染源水质监测的全过程。污染源水质监测过程始终都应有质量保证措施,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启程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我国近10年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模式。但在环境容量"硬约束"、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管理应逐步从总量控制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三大战役"的先后打响,法律保障、行动计划、政府问责、质量监测等逐步就绪,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不断夯实。2016年,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将全面启动,建议从强化公众环境健康、实行区域流域总量控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强化市场机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管理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工作,是环境管理的耳目和手段。做好环境监测的管理,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极为重要。文章从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实际出发,介绍了环境监测过程管理,分析了样品采集、样品管理、实验室分析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环境监测日常运行管理,对环境监测进行全过程分析,提出了监测人员综合素养、设备设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等质量管理措施,以持续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