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地震灾害多发,地震灾害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而农村地区居民又是地震灾害的主要承灾体和最大受害者,降低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利用实地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ArcGIS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宝鸡市农村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整体偏高,情况尚不理想;(2)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区家庭青壮年人员流动较大;(3)地貌类型、区位类型是影响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于制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西安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PSR评价模型,利用均方差赋权法,从"压力-状态-响应"(PSR)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数据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响应指数是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高低的主要因素;(2)区域人口密度、工业"三废"排放量及其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3)区域单位GDP能耗,年内降水及风速大小等气象条件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状态指数有明显影响;(4)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及用于环保投入的力度越大,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响应能力越强;(5)受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的综合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在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研究对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提高应对灾害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构建关于人口的生理、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指数,绘制聚类系谱图和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异图,对关中地区各区县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脆弱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地区,脆弱性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渭北旱原,整个区域脆弱性总体比较低;人口密度是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综合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  相似文献   

4.
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从规模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激励性指标、保障性指标4个维度构建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聚类分析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激励性指标与保障性指标对于江苏省各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度最大,约束性指标对于各地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度稍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法制、理念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普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研究可为地方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降低区域地震灾害脆弱性,提高其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宝鸡地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问卷数据及研究成果,运用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评价参数的县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低;(2)关中地区民众地震害响应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整体格局,并且以西安、宝鸡等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逐渐减弱,中部偏西地区响应能力最低;(3)文化程度是影响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主要因素。(4)关中地区部分县区处于地震灾害危险性较高区域,并且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较低,导致其具有非常高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白塔镇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评价和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区域为例,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加权函数法,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单项指标障碍度三个指标对白塔镇1996年~2005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障碍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单项指标障碍度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2005年白塔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分类指标障碍度,指出了白塔镇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是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以2018年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经济发展、开放程度、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城乡建设、文化建设"6大维度和22个二级指标的测度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予以评价与比较,并利用系统聚类法将评价得分归为5个类别。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三大区域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区域间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区域协调理论中的协调度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县(市)的总体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区多处在协调发展水平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发展类型不同,表现出突出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和明显的地域差异。(3)协调发展类型多元,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度达0. 426,呈跨度协调发展和过度发展。(4)不同区域体现在协调发展程度和协调发展类型间地域差异的原因不同。为了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疆应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已有的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2年各地市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水平因子、交通运输因子、教育文化因子与城市居民出游率和人均旅游花费之间的关联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提出了促进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城市新疆奎屯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其宜居程度;并选取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类2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2006-2012年的宜居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从环境怡人性、生活便宜性、居住安全感、居住归属感四个方面21个指标,对城市居民宜居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社会生活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奎屯市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宜居程度不高,但呈增长态势;在人居环境满意度因子中,城市生态环境等指标,居民的满意率不高.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是中国未来长效发展的重点,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Moran′s I、GTWR模型定量测度2011—2019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异持续扩大,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显著阶梯递增效应;(2)黄河上游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中心—外围”现象,中游地区呈现层级分化特征,下游地区地级市间发展差距有减小趋势;(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显著,局部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均对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44个农业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交通网络密度、区域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辽宁省44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各农业县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附近。(2)辽宁省农业县交通优势度整体差异较大,西北部和东部县域交通优势度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京哈、哈大客运专线沿线地区。(3)辽宁省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水平耦合度较高,且交通优势度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表明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但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度较低,说明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分析泉州市地下水分布类型、开采利用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对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分布格局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状况与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村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居危机,其人居环境脆弱性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对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度为微脆弱,总体人居环境基本理想。②自然生态系统对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影响最小,其中气候适宜度是高脆弱度指标因子。③支撑设施系统对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影响最大,其中自来水覆盖率、公共服务设施完整度、未建设设施率是高脆弱度指标因子。④自然条件、经济变动、新村建设、旅游开发是影响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并结合状态空间法测度了2001—2015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并探究了人海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了我国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1—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经济子系统脆弱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基本一致,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地区变差系数为0. 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各子系统呈现极差化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3)障碍因素分析表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海域滩涂的利用情况、加强海洋灾害的防护与监测是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韧性是衡量危机冲击下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基于海南省旅游发展面板数据,评价COVID—19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及后危机时代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完整危机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2.792—4.855;当划分抵抗期和恢复期时,危机的不同时期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3.261—6.799;(2)截止2023年8月,海南省15个市县旅游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整个海南省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率均值为0.357,远高于危机冲击下恢复期增长率均值0.229;(3)旅游接待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危机冲击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双因子交互中促进旅游经济韧性提升的主导因素,其中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互对旅游经济韧性的解释力达到0.5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