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旅游业高速背景下,探究所辖子区域旅游经济演化情况及联系强度,对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布局有实践意义。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贵州省旅游经济联系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单一增长极,出现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新的增长极。(2)核心城市持续增多,区域旅游发展由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核心城市逐渐从贵阳市逐渐扩展至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3)整体旅游经济网络逐渐由松散关系向紧密关系迈进。核心城市呈现出“三足鼎立、五强矗立、七区联合”的演进趋势。边缘城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旅项目投入,逐渐消解其边缘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吉林省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效应差的主要阻碍性因素,并运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提出了促进大城市功能扩散、城镇体系重构、城市整合、城乡一体化以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以增强城市化的区域效应,促进吉林省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研究城市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作者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不同的层面分别考察了山东半岛8个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并据此就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提升提出了若干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武汉市是唯一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但优势地位不明显;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5个系统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且城市特色不突出。  相似文献   

6.
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够反映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以唐山市乐亭县为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区高于旧区、中心区高于城市边缘区的集约特性,区域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巨大,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已建成区土地的挖潜改造上,走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地域发展空间显得日益紧张,城市市区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明显,城市市区扩展必将对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以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兰州市市区向东扩展的趋势以及由此可能对榆中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榆中县旅游业应对兰州市市区扩展的边缘-核心响应模式、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响应模式和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黄淮四市(地区)在政策上、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对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挑战。如何认识自身的边缘性,趋利避害,重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从边缘走向发展的前沿,这是黄淮四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6,(11):51-52
天河区是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区。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成效,城区防治污染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区环保局认真履行对区域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环保规划和环境管理关口前移,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基本实现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有效保障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城区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浅论环境影响评价在油田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的环境较为敏感,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围绕着油气田开发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章介绍油气田开发环境影响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油田环境管理的措施为:实施战略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前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在设计阶段严格执行环评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HSE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新疆油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采掘行业的特点,分别从法律层面、设计层面和环境影响评价层面等三个方向进行分析,结合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要求。从而使采掘行业的环境管理能全面涵盖采掘行业开发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采掘行业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完善采掘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采掘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引入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作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实例计算,给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通过单项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和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评价了某市的开发强度和剩余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4.
刘瑜  钱瑜  陆根法 《四川环境》2002,21(2):57-60,66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指出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破坏严重。然后在介绍累积影响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累积影响的发生过程,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它们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累积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指出累积影响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累积影响的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对累积影响的研究、对开发项目进行累积影响评价(CIA)、强化环境管理和法律监督,以及加强关于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等,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和发展,将项目后评价的思想引入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发展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目前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文章论述了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概念、作用和评价原则及其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影响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北部湾油田开发工程作为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晋陕蒙接壤地区能源基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晋陕蒙接壤区能源基地战略为例对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接壤区能源基地战略进行了回顾性地分析和评价,然后对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和环境效益分析,最后提出了战略实施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焦化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本文针对焦化行业的产业特征,结合当前在焦化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焦化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必要性,并就后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已发展成为国际石油石化行业通用的管理体系,中国石油逐步推行HSE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和实践。文章从环境影响评价与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的相互关联入手,分析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于HSE管理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认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充分结合,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根据化工、石化行业的特点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建立了以资源-环境-社会为主题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 The Galilee region on the northern edge of Israel constitutes more than 15% of the state's territory, supplies more than half of its drinking water needs, and is an important recreational resource and destination for Israel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plan for the Galilee was to devise a regional phys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years 1992-2007 that would arrest the trend of emigration of its residents, attract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to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discus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the plan. It analyzes spatial concepts for distribution of projected population growth, evaluate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lternative plans, and proposes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and tools for minimizing natural resources loss from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generated quantitative data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as. Application of the data in the plan evaluation stage showed that the alternative that concentrated mos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in central Galilee was the second-best choice environmentally, but was preferred as the best choice for overall qualities. The planning study offers an altern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process to the one presently used in Israel by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at the initial plan-making stage and not at the plan-approval stage. It demonstrated that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land-use planning should be seen as one effort that is integrated from the start and in each stage of the plan-making process.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Galil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